张家港:浪涛迭起竞当先

张家港暨阳湖(资料照片) 陈林摄
➤张家港将不断放大“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特色优势,努力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的更高水平,加快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区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朱程
这是一座不断成长的城市。万里长江在这里拐了最后一个弯、积蓄入海之势。江水裹挟的泥沙经年沉淀,聚为沙洲,连成陆地,沧海桑田的演变千百年来从未停歇。
这是一座年轻有为的城市。1962年建县、1986年撤县建市,这里不仅诞生“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摘得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更凭借“白手起家”的拼劲,连续32年稳居全国百强县前三名。
江水滔滔,一甲子拼搏盈车嘉穗;奔流不息,新征程在前初心如磐。于浪潮中诞生的张家港,正整装再发,探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轮驱动新路径。
勇立潮头敢攀高
一片小小的芯片,于方寸之间凝聚创新势能。在苏州锴威特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历经数十年潜心攻关,研发的新产品不仅能精准控制电流开关,实现设备“待机零功耗”,更能在恶劣工况下稳定运行。
企业董事长丁国华表示,公司能在十多年时间内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得益于企业与城市的互动。“县级市发展芯片产业,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张家港政府愿意沉下心向专家学习,听得进企业建议,聚焦专门赛道耐心培育。”近年,张家港“无中生有”构建起以“磁传感、功率半导体、LED”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创新集群,2024年全市特色半导体产业产值增长39.9%。
想他人不敢想之事,闯世上未曾有之路,一家企业、一个行业的成长折射出一座城市的追求。
作为从常熟、江阴各划一部分合并而成的县级市,张家港曾一度被视作“苏南边角料”。面对“拼凑”出的区位条件,张家港却未“凑合”,反将张家港精神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以精神文明撬动物质文明。
上世纪90年代,张家港对标先进,一方面组织招商队伍奔赴全国,另一方面发动“80万把扫帚”净化市容,率先将城市软实力转化为留住客商的吸引力。进入新世纪,张家港以总分第一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率先基本达到江苏省和苏州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总体要求。如今,已是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常年高居全国百强县前三名的张家港,继续自加压力,敢于争先。
“我们将不断放大‘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特色优势,努力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的更高水平,加快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区。”张家港市委书记韩卫说。
拼搏攀高,要勇于跳出舒适区。张家港产业结构偏传统,但传统产业亦能孕育新质生产力。张家港成立市委科技委员会,落实“一把手抓创新”,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世界500强企业沙钢集团,坚持与客户协同共赢,研发的硅钢新产品,不仅绿色环保,更助力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沙钢50年发展,与张家港发展同频共振。我们深感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坚信我们的决心,就是我们的资源;我们的信念,就是我们的未来。”沙钢集团董事长沈彬说。
拼搏攀高,要找准发力方向。坐拥80多公里长江岸线,张家港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在巩固冶金新材料、智能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基础上,积极向新能源、特色半导体等四大新兴产业延伸。如重点打造的氢能产业,上游可利用石化行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氢,下游则可与张家港大力发展的汽车、电池等产业联动。
从大族激光到国富氢能,“十四五”期间,一批高“含新量”企业正发挥链主效应,加速新兴产业集聚成势。如今,依托涵盖33个工业大类的工业体系,1.7万家工业企业、1662家规上工业企业的产业集聚优势,张家港正全力打造“4+4+N”传统、新兴、未来产业体系,加快形成5个千亿级、若干个百亿级的产业创新集群。
踏浪前行不止步
“50后”的江苏东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是土生土长的张家港人,谈起创业经历,他将张家港精神奉为圭臬。“企业最初‘一穷二白’,靠的是团结一心闯天地。随着发展,我们坚持敢想敢为、务实创新,持续推动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如今,东渡纺织已成为贸易中心在新加坡、制造基地遍布海内外的国际化企业,而在每一家工厂,徐卫民都会把张家港精神展示在显著位置,锚定企业成长之“魂”。
松柏参天,根深方能叶茂。当城市向上生长,城市精神亦在扎根中不断汲取时代新义。“当前外部挑战复杂多样,我们更要凝心聚力促发展,拿出敢为先锋、勇争一流的冲劲干劲,以更强担当服务发展大局。”张家港市委副书记、市长顾晓东说。
以敢拼敢闯闻名的张家港,“争先”的精神基因,早已融入城市每一寸肌理,并转化为这座城市独具个性的竞争力。张家港将改革视为“先手棋”,通过博采众长,夯实发展之基。一方面,抢抓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机遇,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对接RCE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持续高水平扩大开放。另一方面,持续做优营商环境,建成国家级留学生创业园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载体吸引创新资源集聚,设立百亿元规模“产业投资基金”为创新项目成长护航。
“张家港的魅力,不能光看纸面数据。”光束汽车首席执行官李书利说,公司当初选址之时,曾组织专员来张家港“暗访”,当地重信守诺的商业氛围、表里如一的政府作为在街坊邻里、五行八作中被一再证实。最终,中外股东一致决定投资,这个超50亿元的大项目实现了汽车界少有的“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如今,光束汽车每84秒就能下线一台电动MINI新车,已实现向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交付,带动零部件企业近50家,助力张家港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梦“千亿级”。
目前,41家世界500强企业已累计在张家港投资设立68个项目,全市千余家外资企业累计投资总额超350亿美元。
“争先”不单要集采众长,更要努力更进一步。张家港从细微处着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不同经营主体“精准滴灌”。
2024年,张家港创新发布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整合归并源自不同部门的各类政策,让政策更集中、更有力。目前,2025版扶持政策已制定完成,进一步聚焦重点产业链企业的技改研发等需求,予以精准支持。同时,张家港打造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生态,为有潜力的“好苗子”量身定制培育方案,并提供一对一辅导等服务。
不久前,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一箭36星”分离试验,在天兵科技张家港智能制造基地顺利完成。公司董事长康永来表示,张家港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产业配套,助力企业成长。
目前,张家港集聚了新美星、保丽洁、中集圣达因等一批“单项冠军”企业。2024年度,张家港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创历史新高。
朵朵浪花聚潮涌
通过9件出土于张家港的文物,串联起一个个探讨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故事……张家港文化馆副馆长贾健表示,这部名叫《一次邀请》的舞台剧在今年的长江文化节上作为开幕剧登场,迅速“圈粉”。“通过长江文化节,我们与越来越多专业团队交流合作,不断吸收先进经验赋能创作,激发群众共鸣。”贾健说。
自2004年张家港创新性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至2021年该活动提档升级,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长江文化节已日益成为串联长江流域优质文旅资源,彰显长江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深化文旅融合、扩大新型消费的文化盛宴。
这背后,是以县域之躯扛起“弘扬长江文化”大旗的张家港,彰显出的负重奋进精神。
多位张家港干部表示,张家港实践证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可偏废,必须互动前行。在当前背景下,更要发挥精神文明的凝聚与激励作用,广泛汇聚人心,激发奋进力量。
以文化人,常常体现在城与人的牵绊。身处苏州最北端,离苏州主城区车程超1小时,深知自身区位短板的张家港,跳出“一城一地”思维局限,秉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理念,向各类人才抛出橄榄枝。
就在今年夏天,《张家港支持青年人才暑期来港“第一站”考察补贴政策实施细则》发布,向市外大专及以上高校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发放价值“999元+”的考察补贴券,邀请年轻人亲身体验港城。“百闻不如一见。早闻张家港之名,实地感受补贴申请流程的便捷,更令人暖心。”在校学生茆钟凯说。
一座城的文化力量,深植于城对人的熏陶。依托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馆、24小时图书馆等阵地,张家港培育了近1400支志愿团队,提供心理咨询、环境保护、养老托育等多样化服务,“平均每5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的高密度服务,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文明气息。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张家港开办“文化夜校”,根据实际需求优化上课时间与课程设置,实现满班率超90%。
“00后”的陆一舟是一位“新张家港”人,毕业后来到港城工作的她,惊叹于这座小城的整洁宜居,更被人际间的包容友善打动。“虽是拼盘城市,方言多达5种以上,但大街小巷最常听见的是普通话。老张家港人不会因你来自外地疏远你,新张家港人也能快速融入其中。”
文润于心,人聚城兴。截至目前,张家港人才总量突破49万人。不断涌入的人才为张家港近3年带来5000个科技项目,国家级人才连续3年实现倍增。面向未来,张家港正聚力推动城市转型,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