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应急物资储备“软实力”
➤各地通过完善储备体系、“一线前置”与政社协同,在应急物资种类、数量、布局等“硬实力”方面保障能力提升较快,但储备库管理人员专业化、系统信息化等“软实力”仍存短板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应从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人才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补齐基层物资储备库的短板,织牢织密应急物资保障网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山东、浙江、河北、黑龙江、青海、内蒙古等地一线,实地探访多个县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发现,各地通过完善储备体系、“一线前置”与政社协同,在应急物资种类、数量、布局等“硬实力”方面保障能力提升较快,但储备库管理人员专业化、系统信息化等“软实力”仍存短板。
多位基层干部和专家建议,通过构建规范化管理体系、推进智慧化仓储平台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社会化协同机制等举措,进一步补齐基层物资储备库的软硬件短板,形成平急结合、多元联动的应急物资保障网络。
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日臻完善
采访中记者发现,多地因地制宜规划储备点,在灾害易发多发地实现必备物资储备,保障物资数量充足、种类丰富、分布合理,同时多地建立应急物资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等政社协同保障机制,织密安全保障网。
——筑牢应急物资“储备墙”。各地综合考虑本地灾害事故特点、人口分布、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规划应急物资储备点,特别是在重点区域和高风险镇街、村居配备救生防护设备、卫星通信终端等物资装备。
山东临朐县山区丘陵占87.2%,境内共有130条河流、122座水库,水旱灾害防御任务重。记者走进冶源水库应急物资储备库,迈过门口的挡鼠板,看到编织袋、土工布、救生衣、发电机、照明灯、电缆等数十种物资整齐摆放在钢制货架上,地面和墙壁都很干燥。
除了齐全的物资储备,信息化管理同样重要。在冶源水库应急物资储备库,记者用手机扫描标志牌上的二维码,物资的库存数量、入库时间、储存年限、保管人等信息一目了然。
“通过分门别类录入山东省防汛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哪些临近报废期限,哪些需要保养,系统会及时发起提醒,我们将进行定期清点和性能测试。”冶源水库运行维护中心主任张强说。
——应急物资“一线前置”。多地通过就近设置、分类储存、统一调拨等方式,强化应急物资前置,提高一线保障能力。
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应急物资储备仓库距县城及东部乡镇约一小时车程,当地在人员聚居区就近设置了两个应急物资预置点。大通县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祁文韬说,去年9月连降大雨导致中岭水库水位上涨,溢出到娘娘山景区步道内。接到灾情信息后,他们迅速从预置点调拨照明、抽水等设备,半小时内运达水库开展作业,避免了灾情进一步扩大。
除了物资前置,各地还努力提高调拨效率。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境内“一江五河”,水患多发。在泰来县防灾减灾救灾物资库、泰来县防汛物资库,储备物资按照生活保障类、抢险救援类、能源保障类等分区分类有序摆放,防潮防湿措施得当。
当地采取“分级储存、统一调拨”方式,通用物资由县级总库调配,专业物资分部门储备,并根据汛情形势将部分常用物资在各乡镇前置储存。据泰来县应急管理局受访干部介绍,今年汛期嫩江沿线5个乡镇的救援物资已前移到一线,包括铲车、挖掘机等大型设备92台,各类车辆1452辆,各类船只10艘,有备无患。
——政社协同提升保障能力。多地构建多元储备体系,健全政社协同保障机制,对市场保有量充足、保质期短、养护成本高的物资,提高协议储备占比。
例如,泰来县实行“政府储备+市场代储”,其中耐储存、消耗量大的防汛编织袋、救生衣、土工布等基础物资由政府储备,保质期短或高成本的砂石、食品、饮用水等物资由市场代储;河北涉县通过协议方式与15家超市签订协议,储备米面油肉蛋菜奶等生活物资。
“对于食品、生活用品等保质期短的物资,我们与县里大型商超和粮油公司合作,在发生灾情时现场进行调配,这样既保证了储备能力,又降低了储备成本。”大通县应急管理局物资管理中心主任罗让说。
四个短板有待补齐
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地方在应急物资储存能力、物资适配性、专业人才、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短板,制约着应急物资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短板一:非传统重灾区库房储存能力不足。部分非传统重灾区,库房服役年限久、储存容量小、防护标准低,又难以争取到项目支持,县级财力有限,改造升级难度大。
记者在北方某区了解到,当地仅有一个防汛抗旱应急物资储备库,其他应急物资储备与消防等部门共用。“近几年申请建设应急综合物资库未果,现有储备库存储空间不足,容易造成物资冬季受损、夏季受潮。”当地干部说。
在另一个县,应急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说,去年底消防检查发现,当地储备库存在库房内外两间联通的天花板未隔离等问题,目前消防整改已基本完成。记者看到,由于整改施工,库房物资尚未整理,部分物资堆放较为杂乱。
短板二:储备物资种类有限,适配性不足。记者走访看到,部分基层储备库的救援物资种类单一,尤其是高技术救援物资、特殊群体所需物资较为稀缺,难以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的需求。
一名区级应急管理局负责人说,部分基层储备库多储备救生圈、救生衣、安全帽、铁锨、编织袋等基础物资,漏电保护器检测仪、无人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以及轻便性的高技术救援装备比较稀缺。
此外,满足特殊群体需求的储备物资较为稀缺。受访干部说,基层安置点准备了常用慢性病药品,但轮椅、拐杖以及婴幼儿奶粉、纸尿裤等物资缺乏,物资储备的种类有待丰富。
短板三:基层专职少、兼职多,管理调配能力不足。记者在一线仓库看到,物资的日常保管、维护和盘点工作主要由保管员负责。部分中西部县区储备管理人员全部为兼职,专业知识不足,影响物资管理效能。
南方某区24个乡镇街道,其中有应急专职队的有6个。该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前照明无人机、飞行救生圈等新式救援设备越来越多,但基层缺乏相关专业人员,人员培训有待加强。
在中西部某县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物资管理中心共4人,除了主任属于正式编制外,其余3名人员均为临聘的应急辅助人员。“应急辅助人员经常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但待遇难提升,长久下去可能影响队伍稳定。”该局负责人说。
短板四:信息化水平不足,难保响应效率。部分地方财政资金有限,应急储备仓库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难,主要依赖人工管理,物资存储、消耗、调配情况难以精准掌控。
“县应急物资储备库安装了监控设备,但数字化管理仅有一个电子表格,由人工记录物资出入库及库存信息。”中西部某县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不同部门的数据接入繁琐,线上线下操作不同步、信息更新不及时,给救灾物资信息化管理带来挑战。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白兰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初期,应急医疗物资需求高度集中,加上社会捐赠、供货渠道众多,更需要依赖智慧物资仓储管理系统,实现物资快速识别、分类、入库、存储、分拨配送。
多措并举织牢织密应急物资保障网
多位基层干部说,为了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应从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人才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补齐基层物资储备库的短板,织牢织密应急物资保障网。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受访干部说,应完善应急物资分类标准和管理制度,提高基层应急物资管理的规范性,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数量,更好适应救援需求。
一方面,因地制宜强化物资储备,加强重点防御区基层应急物资仓库建设,基于地理气候特点实现科学储备和动态管理。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研究员陈虹说,例如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增加防汛应急设备,地震多发地区增加抗震救灾物资储备,火灾频发地区加大消防灭火物资储备。
另一方面,有基层干部建议,强化应急物资储备监督检查,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安全、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同时,进一步完善物资轮换制度,规范与慈善机构、医疗机构的物资接收与捐赠。
推进物资管控“一本账”。受访对象建议,加强储备库的数字化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物资管理深度融合,以破解应急物资管理难题、提升管理效能。
白兰说,各地应结合自身需求,利用智慧化应急物资仓储管理系统,整合各级物资信息,进行科学的应急物资生产与采购,避免由于需求与供给的不确定性出现供应过度或供应不足。
有受访干部说,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实现省、市和相关部门物资信息的互联互通、系统对接、统筹管理,可以提高物资调配效率和协同能力。
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基层应急物资储备人才队伍建设需双管齐下,既加强对现有管理员的技能培训,又多措并举吸纳对口专业人才。
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储备管理人员的待遇和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位基层干部认为,可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重点吸纳物流管理、应急管理等专业人才,构建专业化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团队,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政企协同、居民动员构成多元力量。通过市场化代储协议,整合企业仓储物流资源,提升物资调配效率,鼓励居民储备基础物资,形成初期自救能力。两者互补,既强化社会储备弹性,又减轻政府应急压力。
一些基层干部说,应建立政企协同的应急物资社会储备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与重点企业签订代储协议,借助企业仓储设施和物流配送能力,提升应急物资的储备弹性和调运时效。
除了政企协同,还可发动居民的力量。内蒙古北疆应急保障志愿服务队队长王宝良说,应加强家庭应急储备宣传,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开展自救互救,减轻政府应急物资保障压力。□(采写记者:王志 岳德亮 张玥 张涛 李宁 达日罕 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