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园里的“无界”运动盛宴
➤成都世运会秉持“能改不建”原则,27个竞赛场馆(场地)均为临时搭建或改造而成。其中15个室外场地,或依托户外公园、公开水域等改建临时设施,或直接设在草地、沙滩等自然场地,让成都“公园城市”的资源实现了园尽其用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当浮士德球在天府公园的草坪上起落,飞盘掠过桂溪生态公园的林荫,观众抱着地垫在三岔湖的树荫下为水上赛事呐喊……这场没有封闭场馆、不见繁复舞台的世运会,把成都的公园变成了世界级赛场,也让赛事化作了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活风景。
2025年成都世运会落幕之际,人们发现,公园与城市、赛事与生活,已在这座“公园城市首倡地”完成了一场惊艳的无界融合。
市民在成都锦城湖公园骑行(2025 年 8 月 1 日摄)王曦摄 / 本刊
赛事即风景
“没想到平时健身的地方能办世界级赛事,家门口的公园里就能看比赛。”天府公园场馆中心宣传组负责人浦艳说,成都世运会开赛以来,身边亲友类似的评价她听得太多了。
成都世运会秉持“能改不建”原则,27个竞赛场馆(场地)均为临时搭建或改造而成。其中15个室外场地,或依托户外公园、公开水域等改建临时设施,或直接设在草地、沙滩等自然场地,让成都“公园城市”的资源实现了园尽其用。
浦艳介绍,以天府新区赛区为例,这里设有天府公园赛场、兴隆湖湖滨赛场、兴隆湖沙滩赛场3个竞赛场馆(场地),共承办龙舟、皮划艇马拉松、跑酷、铁人两项、沙滩手球、沙滩荷球、浮士德球、攀岩(速度)等8个项目的比赛。其中,天府公园场馆是浮士德球等项目的举办地,所有比赛均在草地上进行;场馆未设置任何封闭式围墙,仅采用透明围挡分隔,市民在公园内漫步时,随时能瞥见赛场内的动态,沉浸式体验“赛事即风景”的独特魅力。
“这些项目比赛期间,很多观众就拿块地垫坐在树荫下观看;比赛结束了也不急着走,就在公园里乘凉、吃东西,累了往草坪上一躺。”浦艳笑着说。
掷准飞盘是本届世运会上一项充满活力与趣味的项目,比赛在桂溪生态公园东区举行,共有来自16个国家的32名运动员参赛,比赛场地同样在现有公园基础上改造而成。
“飞盘在空中飞,人在景里逛。”桂溪生态公园场馆竞赛主管尧牧野说。比赛用的18个洞设置在公园树林间,运动员需要不断变换场地,观众也跟着一路移动观赛。无论是参赛还是观赛,大家都像是在逛一座大公园,既能感受竞技运动的紧张刺激,又能享受亲近自然的松弛惬意。
顶级赛事光环加持,加上置身公园的独特体验,即便顶着酷暑出门,本地观众的观赛热情依然丝毫不减。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重大项目处工作人员卢谦就对世运会“一票难求”深有体会:“那么多场比赛,都在家门口,可我们一场都没抢到票。”
公园即城市
未能亲临现场观看世运会赛事,但卢谦是另一场“特殊比赛”的亲历者。作为成都“公园城市”理念首倡地,天府新区如何以公园城市独特范式赋能世运会,无疑是一场新考验。
在卢谦眼中,成都世运会既是公园城市理念的一次鲜活宣讲,也是公园城市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亮相。“公园城市建设,绝非在城市里建公园那么简单,核心是‘在公园中建城市’。通俗地说,公园就是城市缩影,通过公园这一载体,展现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
聚焦世运会赛事筹备,天府新区高标准推进规划布局。依托开阔的湖景、绵延的绿地与开放无界的场地条件,新区打破传统体育场馆物理局限,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与市民生活场景有机串联,以公园为纽带,让世运会与城市深度交融、同频共振。
东部新区是成都最年轻的新区,也是成都世运会水上项目主要承载地。东部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猛介绍,从场地选址到改造升级,东部新区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深度融合场地自然生态特色,在保留原有景观风貌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化设计与布局,最大限度减少对原始生态的扰动,实现了竞技赛事需求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公园城市与赛事的融合,让世运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也有力提升了成都公园城市的影响力。对此,卢谦有一个深刻感受:“大家以前对一些公园可能还比较陌生,但世运会一开,公园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大家对公园城市的建设也多了认同和支持。”
随着成都世运会落幕,“世运遗产”的使用和转化,成为这座城市因赛而聚的资产和财富。
8月18日,成都东部新区汇流世运体育公园揭牌,东部新区提出了打造“家门口具有世运特色体育公园”的目标。王猛介绍,公园将沿用世运会比赛场馆部分设施,并设有世运文化小站,展示世运会历史以及成都世运会重要节点和高光时刻,传承推广世运文化,让东部新区与国际体育赛事紧密相连,提升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对于东部新区来说,这样一个世运公园落户,可以让市民接触到平时少见的世运项目,大大完善城市的功能配套,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运动空间。”王猛说。
当下即生活
一个赛事就是一个窗口,世运会传递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鲜明的宗旨:公园城市不是口号,也不是远景,而是当下,是实实在在的市民生活。
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向来是成都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主动践行。如今,成都的公园总数已超1500个,“推窗见景、出门入园”早已成为当地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日常。而遍布社区街角的运动角、延伸全城的绿道新空间,更让越来越多市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这座公园城市里的人们,一边享受宜居生态,一边体验运动魅力。借助世运会的舞台,成都让大城梦“园”有了更具象化的表达,而成都公园城市的建设也因运动这一活力因子的持续注入迸发出更大活力。
近年来,随着世运会的申办与举办,飞盘、跑酷、攀岩等深受年轻人追捧的运动项目在成都持续升温,浮士德球、力量举、短柄墙球等原本小众的陌生项目,也借着世运会的东风悄然走进大众视野。
身兼竞赛主管与成都市飞盘运动协会秘书长的尧牧野,是成都飞盘发展的见证者。在他看来,公园城市建设为飞盘运动推广普及提供了坚实支撑。目前,成都飞盘爱好者已达10万人,相关俱乐部超过30家。
东部新区则同时将以成都世运会为契机,以世运会水上赛事为起点,积极引入国际马拉松、环湖自行车骑行赛、世界水上摩托锦标赛等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性运动赛事,以及水上冲关赛、城市欢乐跑等群众性运动。“赛事结束后,我们的专业比赛场地还将向大众开放,让市民体验国际赛事同款设备,感受水上运动魅力。”王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