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不能忘却的记忆
➤“每年9月18日前后,博物馆访问量都会激增,平均每日游客数量过万人。”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赵洪南
位于辽宁的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布满累累弹痕的“残历碑”将历史铭刻于1931年9月18日。
这天夜里,日本关东军为制造事端,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由此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此后数月间,东北三省沦陷,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
文物“会说话”,历史不会忘记。涵盖真实历史资料和珍贵文物的展陈,让青少年观众零距离触摸历史纹理的数字化交互手段,领读抗战书籍、讲述红色故事等丰富活动……当抗战胜利的霞光穿透八十年云烟,人们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场景历历在目。
一年又一年,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讲好抗战故事、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奋发图强,开创未来。
丰富展陈触摸历史脉搏
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丰富展陈用历史资料提供真实证据,蜡像、雕塑等则以“艺术再现”方式与观众建立情感链接。
一个绣有“TRUTH”(真相)字样的蓝色布包被摆放在玻璃展柜里,布包旁是一份装订400多页的手写中英文资料,也是当年9名沈阳爱国人士冒死搜集的日本侵华第一手证据。
“这为《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的起草和国联仲裁提供了大量实证,中国由此在政治、外交和道义上赢得了国际支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高建说。
抗日英雄蜡像,将教科书中那些光辉的名字转化为栩栩如生、可瞻仰的具体形象,“定格”历史中最关键、最感人的瞬间。
展厅内有一尊赵一曼身陷囹圄的蜡像,周围聚集了许多参观者。铁窗中,临刑前的赵一曼目光坚定,博物馆的语音导览娓娓讲述着她留给幼子的绝笔: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是什么让一位母亲能够舍弃自己的孩子?”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范丽红说,读懂赵一曼,就读懂了中国抗战。
采访这天,上海观众高琳在馆内的“国歌墙”前驻足良久:长8米、高4米的墙面上,镌刻着1935年版的《义勇军进行曲》曲谱与抗日英雄群体浮雕像。
“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却的历史:1931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夏大地,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挺起民族脊梁,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高琳说。
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期间,运动员代表在“九 · 一八”历史博物馆参观(2025 年 8 月 12 日摄) 吴青昊摄 / 本刊
播下铭记历史的种子
如何让更多青少年读懂英雄,读懂中国抗战历史?这是范丽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此,博物馆建成以抗战历史为主题的儿童体验馆,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孩子们可感知的个人体验,在他们心中播下铭记历史的种子。
来到儿童体验馆,经过庄严的入场仪式,走过由14根抗战“时光柱”组合而成的时空隧道,孩子们会“穿越”到抗战时期。体验馆中心的圆桌上,放有杨靖宇等抗日英雄的卡通涂色卡,完成涂色的卡片经平板电脑扫描,可以显示出人物的3D虚拟成像。开馆以来,已有数百万名少年儿童前来体验。
每逢纪念日、节假日,博物馆还会设计推出讲述红色故事、齐唱国歌等沉浸式体验活动,让青少年感受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将士们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提升博物馆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
“我打算每年都带孩子来一次,直观感受抗日英雄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带着10岁女儿前来参观的沈阳市民陈浩说。
在纪念活动上朗读先烈家书,参观后给英烈写一封信……博物馆发挥家书的育人功能,将书信、家书与抗战情怀结合,传承红色基因。
同时,博物馆通过建立抗战精神志愿服务团、抗战宣教小分队、抗战诗书诵读基地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以抗战英雄为榜样,并将其崇高精神转化为自身勤学上进、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我经常参加博物馆组织的纪念活动。铭记为抵抗日寇抛头颅、洒热血的铮铮英魂,让我们更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小志愿者陈拜婉儿说。
历史回响永续传递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价值,还在于它已成为一个强大的“立体记忆场域”,通过标志性仪式、符号和行动,将历史警示镌刻进民族的集体记忆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纪念活动之一,9月18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将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
自1995年起,每逢“九一八”,警报都会在沈阳拉响。这一刻,人们暂停脚步,共同参与这一庄严的仪式。“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必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高建说。
无声矗立在博物馆门口的残历碑,已成为中华民族苦难与抗争的视觉符号。它的主体形如一本摊开的日历,上面布满了象征战争伤痛的弹孔。其底座设计中出现的骸骨元素,象征着民族抗战中牺牲的先烈。
“这道刻在中华民族心口上的疤,不敢忘!”鲁迅美术学院退休教授、残历碑设计者之一贺中令说,设计残历碑就是想告诉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为了让历史记忆从馆内延伸到馆外,博物馆讲解人员还组成宣讲团,深入机关、学校、社区,讲述馆藏文物和历史照片背后的人物故事。
今年七一前夕,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红色印记宣讲团启动《胜利丰碑照初心 教育铸魂强党性》主题党课宣讲月活动。宣讲团首站走进东北大学,以九一八事变为脉络,回溯东北军民14年抗战征程,诠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每年9月18日前后,博物馆访问量都会激增,平均每日游客数量过万人。”范丽红说,越来越多的人自发来到博物馆,缅怀和告慰先烈,感知伟大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