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乡村“变老”-瞭望周刊社

积极应对乡村“变老”

2025-08-13 10:26:50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32期

  在山东省郓城县中央悦府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在打太极(2025 年3 月 12 日摄) 郭绪雷摄 / 本刊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欣

 

  广袤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承载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及时因应乡村人口之变。

  农村人口的变化态势,一方面体现在流动性上,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迁出与回流,对农村发展影响深远。另一方面与结构性相关,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特征,在农村地区表现更为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的研究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水平超过20%的地级市只有1个,2020年这一数字已增至82个。

  以七普数据为基础进行的相关预测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农村快于城市的格局将持续——到2035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城镇地区18.34个百分点,2050年前后,农村老年人口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总量将超过3500万,远超2020年1667万余人的规模。

  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首先需围绕农村老年人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强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9~2024年,全国财政用于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福利方面的支出超过5600亿元,年均增长11%。

  中央财政安排2.96亿元支持59个地区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投入3亿元专项引导资金支持助餐服务;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对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自愿入住养老机构接受集中供养提供兜底保障……随着惠老政策陆续出台、保障资金有序下达,对包括农村老人在内的老年人口持续强化保障,我国基本养老服务的供给结构和模式不断优化。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多,一些地方公共服务保障吃紧,对农村老年人的保障水平相对偏低,这对强化低成本、可负担的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专家建议,老龄政策应给予农村养老更多关注,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持续完善县域统筹、城乡协调、符合乡情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村老年人享有更完善的养老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

  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需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集体经济提振壮大,为农村老年人安度晚年充实资金储备、强化要素支撑。

  从农业生产角度看,需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渐老的“锄禾者”减负增能。

  截至2023年底,全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为15.66亿亩。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编写的《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2023年)》显示,全国27160.2万户农户中,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数占比为85.4%,经营耕地10~30亩的农户数占比为10.5%。另有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已有12个省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其中9省属于粮食主产区,占比超过2/3。

  立足小农户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基本面的现实条件,适应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趋势,需进一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持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有效解决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难题;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善小农户生产条件,助其种粮更省心、更省力,有钱挣、得实惠。

  另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充实养老钱袋子。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19~202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020.7元/人提高到23119元/人,涨幅为44.3%。其中,包括一、二、三产在内的经营净收入以超过6%的年均增长率,实现了从5762.2元/人向7845元/人的增长,涨幅为36.1%,每年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都稳定在34%以上。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增长8.4%,全国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

  对农民而言,依托土地挖掘农业及相关产业的价值,实现多元经营,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增收渠道。着眼未来,纵向上需贯通产加销,横向上应融合农文旅,把产业发展转化为农民实效增收,可以有力促进农民为自己和家人持续充盈资金储备,更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需引导有条件的村积极发展村级养老事业,更好保障农村老年人就近就便获得养老服务。

  2023年,农业农村部纳入统计的54.9万个村中,有经营收益的村占比达79.4%。其中,经营收入为10万~50万元、50万~100万元、100万元以上的村分别为18.6万个、3.8万个以及3.1万个,占比较上一年分别增长14.9、23.0以及12.5个百分点。

  越来越多的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增能,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村庄有能力为农村养老服务提供物质保障。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扩大再生产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总额为1297.0亿元,其中村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744.0亿元,公共服务支出367.5亿元。

  应进一步健全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增强村集体的为老服务和保障意识,激发村集体发展养老服务的内生动力。例如,鼓励有条件的村在履行民主程序的基础上,将集体经营收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等等。

  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还应以人口结构作为乡村治理基准指标,优化治理路径。

  乡村人口“变老”的背景下,乡村治理应注意两个重点。一是充分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确保“有人种田”;二是分层分类应对养老,提高养老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

  小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种田的稳定力量。2023年,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5.91亿亩。其中,以出租(转包)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有5.26亿亩。大多数土地流转于小农户与本村种粮大户、本地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之间。应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紧紧围绕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强政策支持保障等方面,落实落细各项支农、扶农、惠农政策,确保种粮农民稳步提高经营效益,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吸引力。

  农村劳动力需要保持稳定有序的代际更替。维护优化农业生产秩序,让有生产能力的低龄老人就近就业增收,让青壮年农民通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挣到钱、能致富,作为中坚力量继续扎根农村,有利于涵养农业农村人才和优质劳动力。

  以土地流转为纽带搭建的农业经营生态,也为以村庄为基础更好发挥“近邻”“熟人”优势发展互助养老服务,厚植社会土壤。

  2025年初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村(社区)“两委”要把服务老年人作为重要职责,掌握辖区内老年人情况和服务需求,协助开展养老服务。

  提高低龄老年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助其老有所为;满足中龄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助其老有所乐;回应高龄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助其老有所养……以村为单位,精准把握老龄化态势和需求差异,因地制宜制定应对方案,把为老服务力量动员起来、把资源组织起来、把供需有效对接起来,为农村老年人建构强有力的支持网络,村(社区)“两委”当有更大作为。

  面向未来,因应乡村人口之变,推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乡村全面振兴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三大战略交融互促,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稳底气、增动力、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