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技术输出博弈思维
文 | 钱沛杉
近日,商务部会同科技部调整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对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实施出口管制,引发广泛关注。
这一举措并非简单的贸易政策调整,而是标志着我国科技水平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从长期的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并在多个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对于技术贸易的思路开始作出重大调整:要以更加审慎的态度、用博弈思维看待技术输出。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已在多个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第11位,是十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在新能源、5G、人工智能等大量制造业、科研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更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关键位置。中国很多技术的领先度已超过一般大众的认知,从技术跟随者逐渐转变为规则制定者,这种技术实力的提升,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技术输出的策略。
技术,尤其是前沿高新技术,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至关重要。因此,各国在进行技术贸易时,绝不仅仅只关注短期经济利益,都有着重大的战略考量。这一点,无论是当年西方的所谓“巴统”,还是如今个别国家实施的技术“断供”,都是典型例证。
对于我国而言,以半导体制造、量子计算、先进材料等为代表的关键技术,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这些技术一旦不当外流,不仅会削弱我国的经济优势,还可能被用于遏制我国产业发展,影响我国核心利益。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核心技术实施重点保护。
技术输出应当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在技术合作中,要根据合作对象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策略。有的可以在确保技术安全的前提下开展适度合作,有的则要严格控制关键技术输出,以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技术。
对于技术本身应采取分级分类管控策略。相关部门应当定期评估各项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战略价值,及时调整管控清单,对于哪些技术能输出,多大程度上输出,建立动态的技术评估机制,并完善全流程审查机制,建立技术输出“负面清单”。此外,还要加强技术转移的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技术溯源追责机制,尤其防范核心技术通过投资并购、人才流动等渠道非正常外流。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技术输出中承担着重要责任,重点企业应逐步设立专门的技术出口合规部门,完善内部审查流程。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研判技术输出的风险与机遇。政府部门则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建立技术输出“白名单”制度,简化合规企业的审批流程。
技术输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全球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博弈思维和精细化管理机制,在技术竞争中既保持开放合作,又维护好自身优势。这是技术政策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发展的必然要求。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安全法律法规建设,为技术输出管理提供保障;完善技术预警机制,提前研判技术发展趋势;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提升技术输出管理水平;加强国际规则研究,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