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雨季里的文化寻思-瞭望周刊社

黄梅雨季里的文化寻思

2025-07-07 11:52:17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27期

  

➤当千年前的文物近在咫尺,畅想与其相关的人和事,仿佛和千百年前的古人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不由心生感慨:今人何其幸,站在古人的背影里,望得见千年烟雨,更看得见千秋尘迹

➤历史印记蕴藏着的文明密码,吸引着今人不断找寻着古老文明的足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追寻的正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对历史原真的深刻理解与高度尊重,让我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深沉的文化自信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绝非简单的冻结保存,而是要在尊重历史原真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予古老空间以当代生命力

➤这些历经千年风雨而幸存下来的文化瑰宝,必将继续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故事,传递着智慧,塑造着未来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郭奔胜 谢鹏 王仁贵

  

  江南水乡,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意栖居地。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厚重的历史遗迹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仲夏时节,黄梅雨季,《瞭望》新闻周刊调研组一行走进浙江临海、南浔和临安,不经意间触碰到了这些地区的文化脉搏,短暂的交集却留下回甘的绵长。

  位于临海市的台州府城,以其独特的“江南长城”闻名于世,城墙蜿蜒于北固山脊,历经1600余年风雨,至今仍守护着城内的烟火人间;湖州南浔古镇,这座因蚕丝贸易而兴的江南水镇,保存着“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丝商传奇,作为江南古镇的封面,其处处彰显出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杭州临安吴越国遗址,这片五代十国时期的王陵所在,承载着吴越王钱镠“保境安民”的政治智慧与“纳土归宋”的家国大义。

  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江南文明的千年故事。行走其间,时间仿佛被压缩成可触摸的实体。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鲜活载体,以物质形态保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三地尊重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文化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将历史封存在玻璃柜中,而是让千年文化如同江南的烟雨,无声地浸润当代、滋养未来。

  尊古:历史原真的坚守与敬畏

  历经岁月洗礼而幸存下来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不可复制的历史信息与文化记忆。当千年前的文物近在咫尺,畅想与其相关的人和事,仿佛和千百年前的古人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不由心生感慨:今人何其幸,站在古人的背影里,望得见千年烟雨,更看得见千秋尘迹。

  对历史原真的坚守与敬畏,让后人得以触摸到真实的历史脉络。临海、南浔、临安三地在保护实践中,无不体现出“尊古”的自觉。

  调研组在台州临海的行程和梅雨不期而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里,一阵雨一阵晴。穿梭在雨后的台州府城,给人一种回到历史上曾经府城的时空交错感。那时的人们雨中匆匆走过的新城,而今成了我们足下名副其实的古城。一路行走,街巷两边,各种小吃、招牌,现代气息扑面而来,但街巷的肌理一脉相承,仿佛走在千年历史的时光隧道里。雨后的青石板给人湿漉漉的感觉,这种湿漉漉,在江南多雨的季节最是寻常,而历史文脉又如同这千年不断的雨水,滋养古今。

  台州府城的保护堪称江南地区古迹原真性维护的典范。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军事防御工程,历经唐、宋、明、清各代的扩建与修缮,至今保存着4730米的原始墙体,其构造之独特、形制之规范、保存之完好,在全国范围内罕见。当地干部介绍,城墙不仅保留了军事防御功能的历史痕迹,还完整呈现了防洪水利的智慧结晶。元朝时期,正是因其防御水患的重要功能,台州府城墙得以免于拆除的命运。走在城墙上,唐代的百步峻、明朝首创的空心敌台、清朝加筑的瓮城,众多建筑元素层层叠加,如同一部立体的建筑史教科书。

  紫阳街是台州府城内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全长1080米,至今保持着“前店后坊”或“下店上宅”的传统布局,于2012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当地政府在进行街区改造时,并未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而是通过精细化的修复技术,保留了老街的路面青石板、“凹凸不平、粗糙开裂”的岁月痕迹,以及两侧建筑的木结构、砖头墙和泥瓦顶的江南古代建筑风格。这种“修旧如旧”的手法,使得紫阳街成为一条“活着的老街”。一旁的龙兴寺始建于唐代神龙元年,曾是鉴真第四次东渡日本时驻锡的地方。寺院内的千佛塔为元代建筑,塔身嵌着的1003尊佛像砖,每一块都造型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南浔古镇在保护历史原真性方面同样不遗余力。南浔古镇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间,距今超过770年历史。现在这里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遗存,被誉为“江南第一民宅”的张氏旧建筑群(又名“懿德堂”)最具代表性。这组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规模宏大、保存完整,融合了清代传统建筑风格与西式建筑元素,形成了“西中有中,中中有西”的独特风貌。当地古建专家沈嘉允在参与修缮工作时,始终坚持“修旧如旧、保留古韵”的八字原则,力求在修复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建筑的历史信息与艺术价值。南浔古镇文物保护做到的“远看有‘势’、近看有‘质’”,既保持了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又不失细节之处的历史真实。

  作为江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帝王陵墓群,临安吴越国王陵(钱镠墓、钱宽水丘氏墓、康陵)从唐末五代建成至今,历经历朝历代保护,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越国王陵、吴越文化博物馆、功臣塔及功臣寺遗址、净土寺遗址、衣锦城遗址等,共同构成了吴越国衣锦城考古遗址公园。出台《吴越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行动重点工作责任分工方案》,专门成立吴越国衣锦城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局,制定《临安区考古前置工作手册》……出土的秘色瓷褐彩云纹熏炉、油灯、盖罂等文物,以及墓顶的石刻天文图,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五代时期科技、文化、艺术的一手资料。而吴越文化博物馆全景式呈现了吴越国保境安民、造福东南的历史成就和文化特质,突出吴越国善事中国、纳土归宋的政治远见,彰显了吴越国在五代十国乱世延续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

  历史印记蕴藏着的文明密码,吸引着今人不断找寻着古老文明的足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追寻的正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对历史原真的深刻理解与高度尊重,让我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深沉的文化自信。

兴善门俯拍紫阳街夜景,城墙上宋韵市集游人如织,紫阳街夜幕里古韵交织    临海市委宣传部供图

  焕新:历史空间的活化与重构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绝非简单的冻结保存,而是要在尊重历史原真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予古老空间以当代生命力。临海、南浔、临安三地在“焕新”实践中实现了历史空间的活化利用,让沉睡的遗产重新融入现代生活。

  守护文化根脉、激活文化因子,让“千年台州府城”的“书卷气”和“烟火味”变得触手可及。当地巧妙利用城墙景观,开发从揽胜门到朝天门的经典游览线路,游客在攀登198级“好汉坡”后,可以俯瞰整个临海古城和蜿蜒的灵江。城墙上的空心敌台被改造为小型展览空间,展示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故事。大将军炮台成为游客了解古代军事科技的生动教材。这种旅游开发并未割裂城墙与城市生活的联系,城墙内侧依然保留着两到三层的传统民居,新建筑也延续了江南风格,形成了“一半铜墙铁壁,一半人间烟火”的独特景观。2019年,台州府城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2024年则突破了2000万人次。

  紫阳街上,海苔饼、乌饭麻糍、蛋清羊尾、食饼筒、麦虾等临海特色小吃店铺林立。当地政府没有让千年古街沦为单纯的旅游商品集散地,而是通过引入地方特色小吃、传统手工艺和非遗展示,保持了鲜活的生活气息。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也被赋予新功能:朱自清纪念馆记录了这位文学大师在临海执教的岁月;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旧址展示了近代金融业的发展历史。当地还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以“浙东唐诗之路”和“宋韵临海”为两大主线打造府城文化IP,释放文化基因活力。《紫阳闻笛》《大宋群相谱之诗意府城》等常态化宋韵演出,实现“一城宋韵,全景沉浸”。历史记忆与现代功能自然天成,“古色古香”与“现代时尚”浑然一体。而新华智云公司为临海市打造的城市文旅智能体,更是为游客提供了深度沉浸游的别样体验和吃玩住行用的量身定制方案。

  一同调研的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傅丕毅认为,文化传播和文化复兴离不开技术赋能。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新华智云将大模型技术与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致力于利用技术优势打造智能文旅。AI导游使游客在游览历史古迹时有更好的体验感,更加走进历史深处、文化深处。

  南浔古镇则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传统水乡面对现代旅游经济的创新图景。2023年,南浔古镇宣布向全球游客永久免票,这一大胆举措不仅大幅提升了游客数量,更改变了古镇的经济生态。免票政策倒逼古镇从门票经济转向综合消费经济,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外滩5号、星零界等“首店”店铺的引入为古镇注入了时尚元素,李白图书馆餐厅等爆款IP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在确保文物本体安全的前提下,当地植入研学教育、民宿经济和文创产业等新业态,打造“老宅+工坊”“老宅+民宿”等模式,完成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叔蘋奖学金展览馆活化利用工作,探索“丝业会馆”“刘氏梯号”等古宅结合沉浸式演绎剧本杀等活化利用方向。

  最大限度保留古镇的历史氛围,又通过“老调新词”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有机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路径,使南浔古镇避免了同类景区常见的商业化过度问题,沉淀出“繁华而不喧嚣”的独特气质。2024年,南浔古镇年度累计接待游客数量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大关,南浔区文旅集团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69%,文化经济的消费潜力加速释放。走进小莲庄,宅院里一幅曲院风荷景象,田田荷叶上还留着雨水冲刷的痕迹。初绽荷花随风摇曳,不久将是满院芳华。

  临安吴越国遗址则是在文化阐释与学术研究中另辟蹊径。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吴越国遗址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形成了“城—陵—寺”一体的吴越国文化遗存格局。

  临安没有将这些考古发现封闭在学术圈内,而是通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举办“吴越文化学术研讨”等,向公众传播研究成果。吴越文化博物馆以“吴越千秋——五代十国时期的东南乐土”为主题,通过“百年有待——吴越国历史揽胜”和“一脉风华——吴越国文物观止”两个章节的精心展陈,系统展示了吴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以及发展成就。《钱氏家训》的整理与传播,将吴越文化从物质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使其成为当代家庭教育和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持续实施《吴越文化研究三年计划》,出版《吴越国通史》《吴越国政治研究》等10部专著,同时将吴越文化融入文旅产品和文艺作品,纪录片《吴越国》开机拍摄,歌舞剧《陌上花开》成功首演。这种将学术研究、遗产保护与公众教育相结合的路径,使吴越国遗址不仅是一处观光景点,更成为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精神高地。

南浔古镇十字港码头 南浔区委宣传部供图

  守护:多方参与的共治与共享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专家、社区居民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临海、南浔、临安三地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守护机制,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构建起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网络。

  台州府城的保护体现了政府主导与专业支撑的有机结合。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府城墙的保护与利用,将其作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台州府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台州府城墙等组成的“中国明清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些国家级认证为城墙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如今,当地已设立每年不少于3000万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强历史建筑管理,规范保护区范围内房屋的建设、修缮和拆除审批。

  在具体保护工作中,组建名城保护专家智库,聘任19名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权威专家为顾问,为名城保护提供技术指导。政府充分尊重专家意见,邀请古建筑、文物保护等领域的专业团队参与规划设计和施工监督,确保修复工程符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风貌的完整性、保护生活的延续性。

  南浔古镇的保护则展现了社区参与的独特价值。这座活态古镇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数千居民日常生活的家园。当地政府深刻认识到,只有让原住民成为保护的主体而非客体,古镇才能真正保持生命力。

  近年来,南浔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制定出台《关于南浔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社区参与保护提供了制度框架。比如“老宅新生”工程,鼓励居民按照保护规划自主修缮历史建筑,政府给予技术指导和资金补贴。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又满足了居民改善生活的需求,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许多原住民主动成为古镇文化的传播者:穿行于水乡的船娘用南浔小调向游客讲述家乡故事;练市船拳协会的成员大多是当地居民,他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传承着传统武术。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成为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替代的保护动力。

  临安吴越国遗址的保护凸显了学术研究与管理保护的良性互动。作为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考古遗址,吴越国王陵及相关遗迹的保护高度依赖专业的考古研究和学术支撑。当地文物部门长期与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对遗址进行系统性研究,不断深化对吴越国历史文化的认识。这些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保护决策的科学依据:1997年恢复的墓道由东南大学专业团队规划;2020年模拟展示的钱氏祖庙遗址基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进行设计;近年来实施的“城—陵—寺”整体保护策略,更是建立在多年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同时,通过举办不同的活动,让专业研究走出象牙塔,成为滋养大众的文化资源。“研究—保护—传播”的闭环机制,确保了吴越国遗址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三地的保护路径探索,都突破了传统的“政府包办”模式,构建了多元主体共治共享的体系。在文物保护面前,政府以谦卑的姿态、小心翼翼地去引导和推动,政府这只手真正成为了保护之手、爱心之手、敬畏之手,有力避免了破坏式开发和“造古城”的歪风。而借助于市场和专业机构的力量,也让文化遗产历经时光的洗礼越加光彩照人。“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历史遗产不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成为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文旅产业是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深刻内涵。

吴越文化博物馆   金凯华摄

  传承:照进未来的文化之光

  历史文化遗产的终极价值不在于静态保存,而在于将其蕴含的文化基因转化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精神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如同一条时光长河,从过去流经现在,奔向未来。物质遗存激活了文化基因,使千年历史成为照亮未来的智慧之光。

  台州府城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历史见证,其所体现的智慧和勇气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而将城墙的防洪功能与现代城市防灾减灾相结合,研究古代水利智慧,对当代城市建设更是具有借鉴价值。南浔古镇对丝商精神的现代诠释,同样在启迪着今人。南浔辑里湖丝馆系统展示了中国丝绸业的发展历程;丝业会馆旧址记录了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崛起;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等名人故居则诉说着南浔商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临安吴越国遗址,清晰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一地方政权的历史。“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吴越王钱镠安居十四州,但却牵动着朝廷的神经。“纳土归宋”的忠义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体现了那个时代一方诸侯的胸怀。当我们转眼看今天的中国,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事实:穿越数千年的文化内核未曾变过,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国家的统一性始终是我们的执着追求。这个雨季里的山水、草木,以及那份忠义,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的光彩。

  台州府城、南浔古镇、临安吴越国遗址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色,为当地居民和来访游客提供了身份认同的时空坐标。它们都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一颗颗“珍珠”,串珠成链共同编织成了熠熠生辉的文明图景。

  同行的临海市干部对台州府城保护如数家珍,其作为当地官员的代表,言语间对古城的亲近感、敬畏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是如何看待老祖宗留下的这份文化积淀的。这个态度已决定了历史古迹的命运和走向。

  虽赴任不久,但南浔古镇在南浔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沈敏勇心中有着独特的分量。在他看来,南浔古镇一直谨慎处理着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随着人气越来越旺,对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擦亮吴越文化金名片的重任,临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超念兹在兹。他介绍,围绕吴越文化的保护传承,临安正在加快制定相关规划,瞄准的正是把文化精粹更充分地挖掘出来、传递出去。

  吴越文化博物馆馆长鲍伟华在介绍自己守护的“宝贝”时,话语里透着自豪。他不仅对馆藏如数家珍,还对文物代表的时代工艺、文化审美等信手拈来。

  这些同行者对文物、馆藏、历史建筑等所表现出的谦卑令人赞叹,同时也引人思考:如何把我们今天见到的留给未来?梁思成、林徽因在面对国宝建筑时的那份苦乐悲欢,当有更多人饱含敬意、感同身受、身体力行。

  置身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文化遗迹前,我们感念古人,他们的创造与坚守,为今人留下了可感可触的文化载体。而今天的我们,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是历史文化积淀与传承的一个节点。这让人不禁省问:今天的我们又能给千年后的人们留下什么?这取决于我们对待文物的态度,对待文化的态度,对待文明的态度。

  也许是巧合,调研组一行均是在傍晚时分来到三地。当夕阳西下,临海台州府城墙上的游人仍流连忘返,灵江大桥在斜阳中勾勒出优美的弧线;南浔古镇的船娘摇着小船,悠扬的南浔小调在水巷间回荡;绿荫掩映下的临安钱王陵和宽广的祭祀广场,静静地诉说着今人守护的不懈努力。江南三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为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文化根脉提供了宝贵启示。有了这份守护自觉,在快速变迁的时代,这些历经千年风雨而幸存下来的文化瑰宝,必将继续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故事,传递着智慧,塑造着未来。

  穿行在江南的黄梅雨季里,已过陌上花开日,却幸逢杨梅满枝、文兴物盛时。从这里出发,我们的思绪被拉得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