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个“小黄人”的新生-瞭望周刊社

1006个“小黄人”的新生

2025-07-07 11:37:09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27期

  

➤“小黄人”项目已连续6年免费救助1006个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终末期肝病的困难家庭患儿,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挽救了濒危患儿生命,托举起家庭的希望

➤我们救治的孩子大部分是不懂事的婴幼儿,他们健康长大后也许不会知道发生的故事,但看着他们健康长大,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文 |《瞭望》新a闻周刊记者 黄筱

  

  今年儿童节,刚满1岁的乐乐收到他人生第一个“六一”礼物——从监护病房转到普通病房。乐乐的父母说,这是孩子迎来“新生”最重要的礼物。

  一个月前刚做完肝移植手术的乐乐,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最主要的发病人群是新生儿及婴幼儿。由于患儿胆汁无法从胆管顺利排出,导致浑身蜡黄,因而常被称为“小黄人”。目前,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救治办法。

  2019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启动救助“小黄人”公益项目。目前,该项目已连续6年免费救助1006个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终末期肝病的困难家庭患儿,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挽救了濒危患儿生命,托举起家庭的希望。

  为“小黄人”全力奔跑

  “孩子已经会走路,可调皮了。”在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打去的随访电话那头,甘肃的黄女士说起孩子近况笑个不停。

  时间回到一年前,黄女士天天以泪洗面——刚出月子没多久,她因孩子确诊先天性胆道闭锁感觉“天塌了”: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去哪里筹十几万给孩子做肝移植救命?

  黄女士绝望之际,远在杭州的浙大一院“小黄人”公益项目找到了她,这个平凡普通的农民家庭因此重拾欢声笑语。

  让黄女士一家受益的“小黄人”公益项目启动自2019年。当年8月,在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及团队推动下,该院汇集社会爱心力量启动“小黄人”公益项目,面向全国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患有胆道闭锁的贫困患儿,为其提供免费的肝移植手术。从手术评估到肝移植手术期间的床位费、医药费等医疗费用,全部由“小黄人”公益基金承担。

  “小黄人”公益项目的推广却没有想象中顺利。“很多人接了电话就挂掉,说哪有天下掉馅饼的事。”“小黄人”项目团队成员回忆。

  抱着“一定要做下去”的信念,联系不上患儿家庭的“小黄人”项目团队成员,到当地儿童医院、卫生部门了解情况,打消家长顾虑。

  医生们一直在为生命赛跑。由于该病发展快,尤其后期每耽搁一天,就增加一分危险。一年内,团队成员跑遍甘肃、云南、贵州、广西等经济欠发达省份,走访了29家医院。项目早期,遇到一些连路费都难以负担的家庭,医生们就自掏腰包帮他们买机票。

  梁廷波介绍,团队里既有年长资深医生,也有中青年医生、护理人员,参与“小黄人”项目的每个成员都在亲身经历医学人文教育。“这对年轻医务人员培养健康的职业观尤其重要,是帮他们扣好从医生涯重要的一粒扣子。”

  父母也为孩子全力以赴。选择亲体肝移植,注定是一个勇敢而孤独的决定。勇敢在于,这是一个高风险手术,需要从捐献者身上取出一部分健康肝脏,将其移植到接受者身上;孤独在于,这段旅程始终需要捐献者一个人经历、感知,即便亲属也难以体味。

  术后一年生存率达到96%

  浙大一院救治“小黄人”的实力国内领先。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小儿肝移植的单位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肝移植中心之一,浙大一院共实施小儿亲体肝移植等各式肝移植4150余例,手术成功率近100%,长期生存率达国际领先水平。

  “小黄人”项目开展至今,依托国际领先的肝移植技术水平,浙大一院在全院多学科合作及围手术期的严格管理下,已累计实施1006例免费肝移植手术,患儿术后一年生存率达到96%。

  着力提升救治能力的医生们最不想看到的,是有孩子“被放弃”。

  我国儿童终末期肝病基数较大。终末期儿童肝病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先天胆道结构异常,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这是我国儿童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二是先天代谢障碍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糖原累积症、高氨血症、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及酪氨酸血症等;三是包括儿童暴发性肝炎与各类肝肿瘤。

  据了解,我国每年约有6000-8000例患儿需要肝移植挽救生命,但仅有20%患儿可顺利换肝。医生告诉记者,全力救治的理由有千万种,放弃救治则往往只因无法负担医疗费。

  “小黄人”项目实施至今,患者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0余区县。其中,大部分患者来自云贵川、陕甘宁等中西部地区,90%的患者家庭年收入低于5万元。“小黄人”项目为此已累计发放救助金额1.6亿元。

  治愈孩子 也助力全家

  每一个经济困难且坚韧的“小黄人”家庭都让人动容。

  浙大一院考虑到家长带着患儿在陌生城市求医有诸多困难,主动为其配套提供免费住宿2个月的“爱心之家”,并为患者家属设置家政、安保等院内“爱心岗位”,联合公益组织不定期开展“爱心家访”等系列活动。

  “小黄人”“爱心之家”离浙大一院直线距离100米。“爱心之家”的每间房,只有小小10平方米,是外地来杭患儿家庭的暂时栖息地。从起先的15个房间,到现在的18个房间,先后已有351个孩子、351个家庭获益。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在这里抱团取暖,一起等待从ICU里出来的孩子,期待孩子挺过人生中的这道坎。很多人告诉记者,哪怕仅仅是待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

  “有时在巡逻时看着人来人往会恍惚,仿佛我第一次踏进这家医院就是昨天的光景。”浙大一院夜班保安陈涛说。

  43个月前,陈涛与妻子抱着6个月大的孩子无助地走进浙大一院,现在孩子已过4周岁生日。“我的孩子就是‘小黄人’项目救回来的。”

  孩子术后不久,陈涛抱着试试的心态应聘医院夜班保安。“白天可以帮妻子一起照顾孩子,晚上他们睡觉,我工作赚钱,孩子在各地治疗借了不少钱。”

  入职后,陈涛才知道陆陆续续有十几个“小黄人”爸爸在浙大一院当过保安,大家为了给孩子看病都负着债,即便治好了病,也想把救回来的孩子好好抚养长大。

  术后七八个月,孩子康复得很好,跟着妈妈回到武汉老家,而陈涛选择留在浙大一院继续当保安。陈涛说,杭州收入比老家高,这份工作又提供免费住宿和餐补,每个月能攒下钱转给妻子。曾经最害怕走进医院门的陈涛,如今守护着浙大一院的门,并表示:“这份工作我还会再干下去。”

  “小黄人”项目也在国内医疗行业产生影响。多家大型公立医院加入公益救治“小黄人”队伍,并带动一批爱心人士参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要有社会效应,真正发扬医者仁心的精神和公立医院的责任,推动全社会向上向善。”梁廷波说。

  “我们救治的孩子大部分是不懂事的婴幼儿,他们健康长大后也许不会知道在浙大一院发生的故事,但能看着他们健康长大,就是我们医生最大的心愿。”梁廷波说。

  梁廷波会时常畅想孩子们的未来:“他们健康长大后,也许会成为科学家、医生造福社会,会把我们曾经给他们的爱回馈给更多人,这就是爱的流动与传递。”

  (应受访对象监护人及本人要求,乐乐、陈涛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