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路跑更健康-瞭望周刊社

让路跑更健康

2025-06-30 15:33:58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26期

 

➤一些路跑赛场上,有的参赛者违背相关规定和公序良俗,个别办赛方频繁出现组织流程纰漏

➤受访专家表示,当前处罚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遏制乱象,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但马拉松治理仍需“预防-监管-追责-优化”的闭环体系

➤路跑规范的与时俱进,标志着服务于我国路跑运动发展的规章制度建设进入“快车道”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姚友明 杨帆

  2025年1~5月,我国已举办超200场各级马拉松赛事(含半程马拉松赛事)。动辄上万名跑者同场竞技,展现路跑赛事强大吸引力。《2024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749场,平均每天有2场以上的路跑赛事举办;赛事总规模达704.86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100万人次。

  如此量级的供给仍难满足需求:一两万人参赛规模的赛事,动辄10余万人报名。作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的无锡马拉松,报名人数甚至高达40万人。

  一些路跑比赛中出现跑者在赛道沿线的学校门口等地随地便溺、选手在冲刺阶段被误导等乱象,引发各界关注。专家建议,应加强赛事组织能力建设,确保办赛公平、专业,引导马拉松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路跑赛场存乱象

  近年来,一些路跑赛场上,有的参赛者违背相关规定和公序良俗,个别办赛方频繁出现组织流程纰漏。

  违背公序良俗,败坏赛风赛纪。2025苏州马拉松是今年江苏省内首个举办的中国田协A1类马拉松赛事。比赛中多名选手在苏州某中学门前小便,相关照片在社交媒体平台曝光后,受到舆论批评。赛后中国田径协会的通报中指出,个别参赛者出现不文明行为,暴露出参赛文明缺失,对中国马拉松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最终,10名参赛者被处禁赛三年,“苏马”也被取消2026年申请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资格。

  4月20日河北定州举办的半程马拉松赛事中,一位男跑者以长发造型参赛,临近终点时无视工作人员阻拦,变道闯进女子赛道冲刺,抢在女子冠军前撞线。该男子违反赛事赛道分区规则和秩序管理要求,虽未直接影响其他选手的成绩,但行为恶劣,因此被取消成绩并公开道歉。

  此外,跑者“套牌参赛”“倒卖参赛名额”等违规事件也时有发生,影响了其他跑者的参赛体验,也有损路跑赛事的公信力。

  运营出纰漏,赛事整体“跑偏”。如今,绝大多数路跑赛事由赛事运营公司承办,地方政府组织各部门协同配合。路跑赛事办赛牵涉环节多,赛事运营公司办赛水平良莠不齐,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可能导致赛事“跑偏”。

  西部某省去年举办的一项路跑赛事,发令倒计时从比赛前10秒开启,而非按惯例提前3秒开启。“看似一个小错误,可能诱发大风险。后边的跑者可能听到倒数三个数就起跑了,但前排还没跑,容易引发人群踩踏。”一位路跑赛事运营公司负责人表示。

  在去年举办的杭州马拉松比赛中,由于现场工作人员引导失误,原本处在第一位的埃塞俄比亚选手被肯尼亚选手反超,无缘冠军。

  2023年10月举行的大连马拉松赛上,我国选手尹顺金正在冲刺阶段追赶第一集团的关键时刻,一辆载有中国田协技术官员的车辆突然左转,造成阻碍。尹顺金被迫先绕过车辆,再冲向终点。业内人士认为,车上和路旁的技术官员在此事件中存在指挥不当。事后中国田协对组委会进行了处罚,约谈相关裁判员和技术人员。但对国内路跑赛事的形象和公信力产生消极影响。

  此外,赛程后半段没有饮水供应,补给站众人哄抢食物和饮料,受伤选手长时间无人照护,完赛物资未能及时发放等现象,也在一些赛事中出现,埋下安全隐患。

  谁让路跑赛事“跑偏”

  不同于其他文体活动,路跑赛事在组织规模、应急响应等方面要求较高。业内人士分析称,各地路跑赛事存在乱象,主要与三方面因素相关。

  一是路跑赛事协调组织难度较高。2014年开始,我国取消马拉松等群众性赛事审批,赛事运营主体开始多元化,商业化赛事运营公司大量涌现。一年举办数百场各级各类路跑赛事,头部大公司能够招揽生意,很多小公司也能分到一杯羹。但行业内各公司软硬条件不同,办赛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大公司同一时间组织多场赛事,工作人员力量分散,一些赛事办赛水准无法得到保证。

  举办一场路跑赛事,除公安机关、体育局和省市田径协会等部门和机构参与,还需统筹商务、旅游、外事等多个部门。吉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田径项目国家级裁判袁吉说,一般而言,马拉松赛安保人数按照参赛人数的10%进行配比,每隔100米安排一位志愿者。假设参赛人数规模为1万人,那么仅志愿者和安保人数就要有1420人。“协调这么多人协同工作,难度不低。”袁吉说。

  二是有的跑者缺乏对规则的敬畏和尊重。个别跑者为了追求成绩或完赛证书,出现替跑、抄近道、伪造体检报告、服用兴奋剂等违规行为。

  有专家分析称,违规成本低,助长了个别违规业余跑者的侥幸心理。不同于专业运动员,业余跑者在低级别赛事中违规参赛后,相关方对其禁赛范围一般只局限在当地,违规业余跑者换个地方就能继续参赛。

  国家体育总局去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体育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违反参赛资格规定,在年龄、性别、身份等方面弄虚作假的,影响公平竞赛的,属于赛风赛纪违规行为,将根据违规情节轻重,受到从批评教育到一定期限内禁止参赛或者终身禁赛等不同程度的处罚。

  “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跑者对相关法律以及管理办法了解不够,部分跑者对规则缺乏应有的敬畏。”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宪法教研室副主任徐翔说。

  三是现有监管处罚措施难治根本。河北省体育局田径运动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马拉松赛事的处罚存在空白点。在各地马拉松赛事中,部分跑者在赛事中出现的问题大多属于赛风赛纪问题,而不是违规。因此,主管单位和赛事组织方只能在该项赛事中对其禁赛。处罚手段对部分跑者震慑力度不足。

  针对出现问题的路跑赛事,中国田径协会作为行业主管单位,大多情况下也只能对主办方采取通报批评、取消资格等手段,对赛事运营公司采取取消下一年度认证资格等举措。受访专家表示,当前处罚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遏制乱象,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但马拉松治理仍需“预防-监管-追责-优化”的闭环体系。

  多措并举促赛事健康发展

  2023年10月18日,中国田协发布《中国田径协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路跑赛事竞赛组织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路跑赛事的主办、承办、协办单位切实履行责任,确保赛事安全进行;赛事组委会严密制定方案,规范应变、排除隐患;路跑运营公司应充实人员、加强培训,不得承接与自身运营能力不符的赛事。

  去年7月2日,中国田协发布《路跑赛事起终点管理规范》,对路跑赛事组织工作中的起终点管理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和修订。路跑规范的与时俱进,标志着服务于我国路跑运动发展的规章制度建设进入“快车道”。

  为促进路跑运动更加科学、规范开展,受访专家建议相关地方和部门从三个方面改进。

  其一,强化赛事专业化运营和管理。河北唐山市马拉松运动协会主席张龙建议,相关部门应引导马拉松赛承办方运营公司加强资质和能力建设。一方面可邀请更多运营公司竞标赛事运营权,开展良性竞争,经审慎评估后确定赛事运营权归属;另一方面建立“黑白名单”制度,对擅自削减必须支出的赛事经费、必要配备的人员数量和必须提供的保障条件的运营公司予以惩治。

  多名受访业内人士反映,马拉松参与人数多、赛程长、突发状况多,中国田协等赛事管理部门每年都会更新马拉松赛事指南,对地方办赛进行指导和规范。业内人士建议,地方政府特别是多次办赛的政府各部门,每年都应认真学习并不打折扣地执行最新相关规范和规章制度,确保马拉松赛事的纯粹性和专业性。

  其二,完善参赛者监督与教育机制。业内人士指出,规范跑者行为,要从新技术手段运用、制度设计和赛前教育等多层面多管齐下。既利用智能监控、人脸识别等技术,及时甄别出跑者的违规行为,也加大对违规跑者的处罚力度,提升其“违规成本”,更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参赛者的自律意识。

  徐翔表示,中国田协和赛事运营公司以及跑团等民间组织,应加强对路跑参赛者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的普及和宣传,倡导参赛者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树立规则意识,在比赛中遵守规则、遵守纪律、尊重裁判、尊重对手。

  其三,严格处罚追责,提升治理效能。受访人士认为,马拉松赛事应逐步实现从“事后处罚”向“全程管控”的转型,提升组织专业性、加强参赛者管理、完善监管体系“三管齐下”。可建立赛事违规行为分级处罚制度,对替跑、抄近道等行为实施终身禁赛、成绩作废等处罚,并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确保执行效力等手段。赛后可开通多渠道违规举报平台、建立赛事黑名单共享数据库、实施组织方服务质量评级制度等,有效遏制路跑赛事乱象,推动赛事回归体育精神本质,实现全民健身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