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引资稳资力度-瞭望周刊社

加大引资稳资力度

2025-04-07 10:17:53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14期

  

➤推动政策举措落地见效,需通过建立部门协作机制、细化分类管理、加强舆论引导与预期管理等方式,增强外资企业获得感,形成“投资中国—扎根中国—共赢中国”的良性循环

  文 | 潘圆圆

  外商投资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期,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再加码,“稳外资20条”成为社会关注的亮点。

  2025年2月19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提出20条具体措施,旨在进一步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行动方案》综合考虑引资环境变化,从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等四个方面展示了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明确了未来引资政策的方向。

  推动政策举措落地见效,需通过建立部门协作机制、细化分类管理、加强舆论引导与预期管理等方式,增强外资企业获得感,形成“投资中国—扎根中国—共赢中国”的良性循环。

  主动应对引资环境变化

  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风险显著上升,对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带来明显影响。

  2024年全球吸引外资总额约1.4万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连续两年下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至今尚未达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全球跨境直接投资尚未走出低谷。

  与此同时,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各国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也对我国吸引外资带来一定挑战。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1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29家,同比下降7.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75.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4%,环比增长27.5%。

  当前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形势虽面临诸多挑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完备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持续优化的创新环境,为跨国公司投资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土壤,稳外资依然具备坚实的基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是5.4%,规上外资工业企业利润率是6.6%,外资企业高出1.2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广泛收集外资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和诉求,在“外资24条”等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主动通过优化负面清单管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实招,释放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有助于巩固外资信心,并通过制度型开放推动国内产业升级。随着政策落实见效,更多外资企业将共享中国市场的增长机遇,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多管齐下稳外资

  《行动方案》通过综合施策和精准施策,多管齐下稳外资,展现出我国以更高水平开放激发市场活力的务实态度。总体上看,《行动方案》具备三大亮点。

  ——释放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一方面,《行动方案》对外资的鼓励性措施增加,实施精准化鼓励目录。《行动方案》提出,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放试点,推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提速加力。

  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开放试点,不仅是打破行业准入壁垒的突破性尝试,更通过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回应外企对参与中国民生服务市场的迫切需求。

  另一方面,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用“减法”释放“加法”效应。《行动方案》提出,进一步压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每减少一项限制,就意味着多打开一扇外资进入的大门。特别是对自贸试验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持续深化,正在破解“大门开、小门不开”的深层梗阻。这种制度型开放不是简单的市场准入放松,而是通过规则、标准等“软基建”的国际化改造,进一步降低企业跨市场经营的制度性成本。

  ——直击外资企业投资痛点。《行动方案》用实招硬招构建“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的投资生态。例如,《行动方案》提出,要引导优质外资长期投资我国上市公司。这不仅拓宽了跨国公司分享中国资本市场红利的通道,更通过稳定预期引导外企从“短期逐利”转向“长期深耕”;研究制定境内再投资鼓励政策,实质是打通“外资利润再投资”的转化路径,让已落地企业形成的经营收益便捷转化为新产能投资,形成“滚雪球”式发展效应。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中国不仅可巩固全球产业链关键节点的地位,还通过高水平开放推动着内外资企业的创新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形成政策合力。2024年,我国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将“走出去”招商和“请进来”招商相结合,在境内外举办27场“投资中国”招商推介活动;召开了15场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听取外资企业反映困难问题和提出意见建议,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推动解决300余件困难问题。

  在此基础上,《行动方案》提出,将更多外资项目纳入重大外资项目和重点外资项目清单,尽快明确政府采购本国产品标准,优化药品带量采购,继续稳妥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有针对性举办银企对接活动,提升外资企业贸易便利化水平等举措。

  这些具体措施,瞄准了外企经营在审批流程、市场准入、人员往来等方面的现实痛点,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服务模式,推动形成吸引外资的良性循环。

  确保举措落地见效

  落实《行动方案》,既要解决外资企业投资的共性、显性问题,也要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让外资企业从“政策红利依赖”转向“制度红利认同”,实现我国吸引和使用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的目标。

  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明确责任边界与衔接流程。

  《行动方案》落地涉及金融、经贸、外交等多部门、多层级,商务、金融、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等多个部门,协调不畅可能导致“政策空转”。政策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避免“各自为政”或“政策打架”。

  例如,扩大服务业开放需市场监管、商务、教育等部门同步调整;取消外商投资性公司使用境内贷款限制需金融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形成联动机制。

  细化分类管理,避免“一刀切”。

  外资企业因行业、规模、发展阶段不同,其诉求需要存在差异。例如,制造业企业更关注供应链稳定性,生物医药企业则对创新药审批周期较为敏感。推动《行动方案》落地见效,可细化分类管理,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开发区等开放平台探索“一行一策”,避免用统一标准覆盖所有企业需求。

  加强舆论引导与预期管理。

  资金流动易受到市场风向影响,舆论宣传对市场风向的影响不可小觑。在国际舆论场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稳外资政策效果不仅取决于政策本身的力度,更与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预期紧密相关。

  舆论引导与预期管理需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塑造”,通过外企成功案例、智库、行业协会、商会等第三方机构评估增强国际话语权,通过多维度的信息传递和透明度建设,消除外资对中国政策的误读、稳定市场预期。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