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多元一体的精神图腾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堆塑“龙”
➤龙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龙的起源是探寻中华文化源头的重要依据。考古发现的龙的遗迹、遗物和图像充分、丰富且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文| 王巍 徐峰
龙是中国史前先民们创造的具有神性的动物,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标识性地位。中华民族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对龙的信仰和崇拜历史悠久。
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了用石块在地面上摆成龙的形状,长度达十余米。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一座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早期墓葬中,在墓主人尸骨的东西两侧,分别用蚌壳堆塑成龙和虎的形状,龙在东,虎在西,与战国到汉代的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神思想在方位上是一致的,这暗示四神的观念可能具有久远的史前渊源。
在同为距今5500到5300年前的辽宁喀左牛河梁红山文化高等级墓葬和长江下游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的高等级墓葬中,都出土了体呈“C”形的玉龙。这两处墓地同时出土了玉鸟、玉龟、玉人,表明当时存在远距离的交流。
距今4300到41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在几座大墓中各随葬一件绘有龙纹彩绘大陶盆。在极有可能是夏代后期都城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三号宫殿院子内发现了高等级墓葬。其中一座墓中,墓主人躯干上发现一件长64.5厘米,用2000多片绿松石镶嵌而成的龙形器。这件绿松石龙,头呈方形,身体修长,躯干装饰菱形纹饰,这一造型风格在商周时期得到了继承。
这些“龙”形遗迹大多分布在各大流域,如辽河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性。龙形遗迹的材质与所在地理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河南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取材于陕西地区的绿松石,则显示已经脱离了地理环境的束缚。
类似的“龙”形遗迹遗物在距今五六千年从“雏形的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文化中涌现出来,已然构成了一种信仰模式,不同地区的人类有着既相似又各具地方特点的表达。
到了夏商时期,龙的形象广泛出现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三星堆文化中可以见到近十种龙的形象。这些龙形文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附着在其他器物上的龙形饰,如神树、神坛、顶尊等;另一类是独立的龙形器,如青铜猪鼻龙形器等。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有力的考古实证。
《管子·水地》曰:“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可见,在文献记载中,龙被赋予了一种变幻莫测的能力。
至于龙的原型,众说纷纭,有猪“龙”、鳄“龙”、蛇“龙”、虫“龙”等,说明龙形象起源多元。不同时空坐标的“龙”形象均为多元一体的龙形象贡献了个性力量。最终定型为腾飞的中华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文化标志。□(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徐峰: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除标明出处的图片外,本组专题图片均由徐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