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勤,他都不知道能否活着回来,他只知道“必须去!”
“你不守,我不守,谁守?”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与毒贩交手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的过程。”
➤“边境多查一克毒,内地人民就多一份幸福。”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常清潭 实习生 张学峰 于佳鑫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靠近毒品产地“金三角”。横贯东西的320国道,终点就坐落于德宏州瑞丽市姐告口岸,不计其数的贩毒分子企图利用这条通道将毒品运往国内。于是,位于320国道、距边境线100公里的木康边境检查站,成为拦截毒贩的重要关口。
郑兆瑞,是木康边境检查站的副站长。入行19年来,他与战友们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与毒贩斗智斗勇。在检查站工作的每一天,他们都要面对未知的危险,但战斗的决心从未动摇。
从腼腆新兵到缉毒兵王
在新兵营训练时,郑兆瑞就时常听班长和连队领导提起木康边境检查站。该站2001年被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授予“缉毒先锋站”荣誉称号。在彼时17岁的郑兆瑞眼中,立功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职业上不断追求的目标,能够在集训后被分配到木康站工作,更是无上光荣。
当他如愿被分配到木康站时,才发现别说立功,就是日常查缉工作也远比他想象中困难。
起初,郑兆瑞的性格很腼腆,不善与人打交道。第一次检查客车时,他望着满车旅客,机械地背完“尊敬的各位旅客,我们是木康边境检查站检查人员,现依法对你们实施边境检查”这句常规说明后,不知接下来该如何动作。
意识到自己的弱项,郑兆瑞产生了逃避的想法:“那时遇到人多的车,我都不愿去检查,只愿意查货车。货物不会讲话,只要检查它们的产地、流向、堆积方式就可以了。”
足足半年后,郑兆瑞查获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批毒品。这个速度,在16位新到木康站的民警中排名最末。
不甘人后的郑兆瑞决心改变。空闲时间,他主动向身边的同年兵和年长的前辈请教查缉沟通技巧。其他战友查获毒品后,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询问情况,积累经验。
几年下来,郑兆瑞克服了紧张心态,即使面对可能携带毒品的重点检查人员,也能保持冷静,从容不迫地展开心理博弈。当年那个腼腆的新兵,逐渐成长为本领过硬的缉毒兵王。
2021年9月,郑兆瑞担任木康边境检查站副站长。他曾获得个人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并在今年5月被评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
回望来时路,郑兆瑞发现,自己对立功的看法已经改变——当年,他将立功视为职业生涯的目标,却很少思考背后的深意。如今,他意识到“立下的功越大,说明犯罪的情节越严重”,而这绝非他与战友们日复一日坚守于此的初衷。
“立下的功越多,就越不想继续立功。”郑兆瑞说:“我们并不是为了查毒而查毒,而是要把毒品拦截于此,不危害更多人,这才是我们职业价值的体现。”
郑兆瑞在检查汽车底盘是否藏毒
从细节捕捉疑点
郑兆瑞与战友每天都要检查数千台过往车辆。他们会从车流中判断锁定重点排查对象,再通过进一步搜查,确定对方是否为贩毒人员。
而狡猾的贩毒分子,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将毒品藏匿到出人意料的位置。
曾有一名毒贩将螺栓的栓杆部分掏空,把毒品制成圆柱状填入其中,再扣上螺栓头部。问话过程中,郑兆瑞始终觉得存在疑点。于是,他花了几个小时,把几百个螺栓全部检查了一遍,最后从其中一枚螺栓中发现一处头发丝粗细的缝隙。用手一扭,栓杆就松动了,毒品掉了出来。据后续统计,这名毒贩共利用螺栓藏匿了6千克海洛因。
“最意外的是一次家庭式贩毒。”郑兆瑞回忆道。查缉过程中,他发现副驾驶座上坐着一位抱着婴儿的妇女,车主体型高壮,这些特征与典型的吸毒人员不同,他一时放松了警惕。但随即,他又闻到了一股熟悉的气味,立刻将车截停。
搜查过程中,郑兆瑞发现了两处疑点:一是车主自称玉石商人,携带的玉石却质量不佳,而且这些本应属于贵重物品的玉石并没有被妥善放置。二是当时的天气不算炎热,车主在问话过程中却不停流汗,神态紧张。
通过仔细搜查,郑兆瑞与战友最终在汽车备胎中查获了30公斤生鸦片。他闻到的熟悉气味就源于此。
每次想到这个案件,郑兆瑞总会觉得既愤怒又惋惜:“很少有人带着自己的妻子孩子一起作案。若不是发现了细节上的疑点,可能真的会放他们走。”
对细节的精准捕捉,源于郑兆瑞年复一年的用心积累。工作之余,他习惯于浏览网购平台,以熟知各种物品的品牌、价格和具体用途,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与毒贩交手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的过程。”郑兆瑞说。
守护好祖国西南防线
除了用观察和推理与毒贩拼脑力,木康站的民警还必须拥有过人的体力。
郑兆瑞和战友们做过统计,一天的工作中,一个中队共要搬运1至3吨货物,检查车辆时弯腰约1000次,敬礼约2000次。德宏州气候潮湿,经常会遇到接连的雨天和大雾。即便如此,民警们还是要一如平常地钻车底、爬车顶,检查可能藏匿毒品的位置。
在这种环境下工作,郑兆瑞和战友们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腰肌劳损、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除了脑力和体力挑战,郑兆瑞和战友们还面对着未知的风险。
最危险的一次,他们在对一名重点对象搜身的过程中,摸到了一件硬物,正准备取出,对方突然逃跑,200米后才被擒获。这硬物是一把仿64式手枪。如果毒贩在逃跑中开枪反击,民警们很可能受伤。
对这些危急情况,民警们心照不宣,几乎从不对家里人提起。
郑兆瑞与战友们明白,当危险到来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冲上去,守护好祖国的西南防线。
“每次出勤,都说不准自己能不能安全回来。”郑兆瑞坦言:“但边境多查一克毒,内地人民就多一份幸福。这一份份幸福,就由我们来守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