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地到科学城,松山湖20年变身记
➤从“一张白纸”起步,实现从工业园、高新区到科学城的飞跃,20年来松山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松山湖科创观
➤当前,园区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均超85%,高新技术企业高达500家。202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近5000亿元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松
2021年,广东省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以下简称松山湖)迎来建园20周年。自建园以来,松山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众多海内外创业者的首选地。
松山湖是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最密集、自然资源最优越的地区之一。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20年前,这里是一片位于三个乡镇边缘的荒芜山林水库。从一片山野荒地,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松山湖走出了一条生态为基、规划引领、融合发展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形成了一套科创观。
20年来,松山湖走过的科创之路、凝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的经验,为中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发展提供了“松山湖样本”。
松山湖远眺 松宣摄
从“园”到“城”的进阶
松山湖的诞生,是为了再造一个新东莞。
作为中国颇具经济活力的制造业名城,东莞曾被称为“世界工厂”。随着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土地租金等上涨,简单制造业增长乏力,城市发展需再上台阶。
在关键的转折时期,松山湖承担起了东莞产业和城市升级的双重职责。2001年起东莞提出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园区的使命是“谋划东莞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再造一个新东莞。
为减少已有工业园区的用地压力,选址整合了大岭山镇、大朗镇和寮步镇三镇交会处位置较偏的土地。这里原是一片荔枝林,这一“山林基因”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埋下伏笔,让从一片山林变成一座科学城,成为吸引全球科学家聚集的基底色。
2001年,东莞市找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希望规划设计一个科技园区。“依托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能不能造一座新城?”朱荣远敏锐地意识到,对比广深等超大城市,东莞林立的工厂和制造业名城,松山湖不能再比拼厂房和高楼大厦。
为此,松山湖的规划摒弃了园区和城市规划中道路“横平竖直”的传统,形成了路随山转、房随水流、错落有致、自然生态的城市空间。
曾任松山湖管委会总工程师的裴志武说,在这座天然的森林城市里,每个人享受着面积超过国家标准8倍的绿色世界;园区干道似行云流水,浑然天成,不削山填谷,也不整齐笔直,而是让城市自然地融入湖光山色。
山水+产业共育科创高地
良好的生态吸引着一大批科创机构及科学家来到松山湖。
2007年2月,中科院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向国家申请在东莞市建设我国首台、世界一流的脉冲中子科学综合实验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以确保中国在中子散射科学领域的先进地位。两个月后,广东东莞中子科学中心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正式挂牌。
优质科创资源不仅要引进来,还要发挥好。东莞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大大降低科研成果转化的成本,为科创机构扎根松山湖提供沃土。
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告诉记者,大学和研究所做的是样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做的是产品,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企业、资本、政府的合作把产品变成市场上的商品。
王恩哥的“三品论”正在松山湖变成现实。凭借山水和产业两大优势,松山湖如今已集聚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创新要素,包括中国散裂中子源、华为终端总部、中集智谷等科研创新机构和国际化企业。
重要项目接连落子,带动更多高端创新要素在松山湖科学城集聚。20年来,松山湖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当前,园区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均超85%,高新技术企业高达500家,国内A股上市企业5家,市级上市后备企业31家。202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近5000亿元。
形成松山湖科创观
从“一张白纸”起步,实现从工业园、高新区到科学城的飞跃,20年来松山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松山湖科创观。
居安思危是松山湖科创观的基本理念,在“舍”与“得”的平衡中抢抓机遇。东莞靠“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起家,沿着这条路继续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可以实现小富即安,但东莞意识到发展模式天花板,对科创产生内生紧迫感并开始建设松山湖。
生态资源是松山湖科创基底,让科创生长于自然,在“科技共山水一色”中拓展“两山”通道。借助生态发展现代农业、文旅、会展、研学是较为常见的“两山”转化方式,而松山湖的“科技+山水”则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即把生态作为吸附科创资源的磁极和载体,通过创新要素量的累积实现科创裂变。绿水青山不但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同时也是科创财富。
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是松山湖的科创使命,在融入大局中实现跨越。起步阶段,松山湖承担再造一个新东莞的重任。发展阶段,松山湖发挥人才引进、产业落地、资本助推、成果转化等综合优势,为广东创新发展蹚路。如今,松山湖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向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承担国家使命转变。20年来,松山湖一步步从地方产业园区迈向世界级科学城。
改革开放是松山湖的科创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提升科创水平。20年来,松山湖扭住改革开放不放松,不断实现深层次体制机制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风险和考验,体现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敢于破冰、敢于“吃螃蟹”的勇气。
融合发展是松山湖的科创路径,始终坚持产城融合、产学研用融合,打造产业、城市、科创彼此循环更新的体系。产学研用融合就是基于珠三角制造业优势,通过利益协调机制优化,推动产学研用主体深度合作;通过分工协作机制的优化,提高产学研用主体的价值生产效率,形成产用需求牵引科创供给、科创供给推动消费升级的高水平循环,使松山湖成为既能集聚提升、又可辐射带动的科创共同体。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沿着20年走来的路,松山湖正昂首迈向新征程。□(松山湖特约研究员任峰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