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资源型经济“转绿育新”-瞭望周刊社

贵州毕节:资源型经济“转绿育新”

2025-10-20 16:46:08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42期

  

➤依托乌蒙高原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台地的地理特征,毕节风、光资源丰富,风电可开发量约2400万千瓦,年利用小时数达2000小时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松 李凡

  

  贵州煤炭资源丰沛,素有“江南煤海”之称。数据显示,毕节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储量759.7亿吨,已探明保有煤炭资源储量325.53亿吨,占全省保有储量799亿吨的40.74%,位居全省第一。

  作为主体功能区中的能源资源富集区,毕节通过“富矿精开”提质增效,从昔日“一煤独大”,到如今煤化工、风电、光伏等产业“遍地开花”,正走出一条能源结构转型的新路径。

  富矿精开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位于织金县的贵州文家坝矿业有限公司。在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控制室,工作人员按下操作键,井下采煤机快速运转,工作面一刀刀煤炭被割下,源源不断输送到地面。

  “构建自动化施钻作业线,实现一键施钻和自动加卸钻杆,较普通钻机工效提升1.5倍。”文家坝一矿智能化中心主任那浩峰说。

  在毕节,这样富矿精开的不止文家坝矿业。在贵州豫能集团新田煤矿地面集控室,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启动按钮,10多秒后,数百米深的井下,“乌金”通过强力胶带运输机被带出井口。“当前新田煤矿智能化工作面井下采煤机能够以预先设定的牵引速度、参数自动割煤,形成记忆截割,并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形成了一套‘以自动跟机为主,人工干预为辅,一键启停、记忆截割、自动跟机移架’的智能化生产模式。”新田煤矿机电副总工程师潘本华说。

  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带来的是产能和效益的大幅提升。2024年,新田煤矿商品煤产量99.42万吨,营业收入6.67亿元,实现利润1.7亿元。与智能化投入运行前的2021年相比,商品煤产量增加了32万吨,增幅47.73%;营业收入增加1.05亿元,增幅18.68%;利润增加0.53亿元,增幅45.3%。

  文家坝煤矿和新田煤矿,是毕节市148处正常生产煤矿的典型代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毕节煤炭经济收入主要靠“挖煤卖煤”,给外界留下“傻大黑粗”印象。

  近年来,毕节大力实施煤矿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升级改造,指导能源企业对采煤工作面和指挥平台升级,及时分析处置安全风险预警信息。“目前,毕节市煤矿机采率达100%,辅助系统智能化覆盖率达100%,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目标。”毕节市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说。

  截至2024年底,毕节建成智能煤矿10个,建成智能采掘工作面49个,占全省34.48%,排全省第一。

  智能化使原煤产量大幅提升。2024年,毕节市原煤产量7520.2万吨,同比增长16.23%,在全省占比45.58%。

  追风逐日

  依托乌蒙高原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台地的地理特征,毕节风、光资源丰富,风电可开发量约2400万千瓦,年利用小时数达2000小时。

  目前,毕节已建成风电装机容量240万千瓦,占全市新能源装机的31.9%,占全省风电装机的27.8%。

  从毕节市各县区的风电资源来看,威宁是全市风电开发时间最早、装机最多的县,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集团、华能集团等央企已建成30个风电项目,装机144万千瓦,占全市已建成风电装机的57%。

  在海拔超过2400米的威宁县雪山镇灼甫草场,华能贵州清洁能源分公司雪山风电场的105台风力发电机组迎风转动。不远处,华能雪山“风光互补”项目的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风电场场长王德林介绍,这个总装机容量26.84万千瓦的项目,包含21.84万千瓦风电和5万千瓦光伏。自2020年底全面投产至今,该风电场每年平均提供清洁能源电量约4.34亿千瓦时,累计发电量19.87亿千瓦时,与传统火电相比,年均可节约标准煤约1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3万吨。

  毕节在光伏开发方面,坚持集中式、分布式并举,一体推进,既有成片的山地光伏,也有村庄的零星分布。截至目前,毕节累计已建成光伏装机超过590万千瓦。毕节的光伏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位于威宁县龙街镇旁的夏家坪子电站是一个集中式光伏项目,2020年正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5万千瓦,已累计发电2.42亿千瓦时。

  该电站按照“农光互补”的方案设计,光伏板下设130余个大棚种植平菇。截至2025年9月,平菇产量80万斤,销售额约200万元。

  本刊记者走进夏家坪子光伏电站,村民们正在大棚里忙碌。一位给平菇装箱的村民说,每天能有120元收入,而且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毕节清洁能源产业潜力持续迸发。截至2025年8月,毕节新能源装机容量790.723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38.56%,占全省新能源总装机容量24.23%。2024年毕节新能源发电量86.49亿千瓦时、占全市总发电量15.16%、占全省新能源发电量26.64%,排全省第一。

  群“新”培育

  近年来,毕节以煤炭产业链为主轴,带动电力、新能源电池等下游产业发展,同时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推动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大力发展电力产业。毕节围绕煤炭资源布局电力产业,先后建成黔北电厂、黔西电厂等8个火电厂,总装机容量达1092万千瓦,成功实现“煤变电、电出山”的转型突破。

  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主线,全力发展现代化工产业。在“精开”基础上,毕节进一步推动煤炭从“燃料型”向“原料型”转变、产品从“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

  位于毕节市黔西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的贵州黔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黔希化工”),是当地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煤化工龙头。黔希化工现有年产30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黔希化工自2018年投产以来,至今年8月已累计生产乙二醇200.45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87.1亿元。”毕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规划科工作人员董卫介绍。

  依托黔希化工形成的产业基础,产业链协同效应正在黔西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加速显现。贵州锂想时代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利用黔希化工富余蒸汽,结合黔西市蕙黔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碳酸二甲酯原料,建设年产6万吨甲乙酯项目。

  积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毕节先后推动贵航新能源三期改扩建、黔航新能源年产5000万只高性能铝壳锂电池等项目建成投产。2024年,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各类锂离子电池约6880万只,产值达2.6亿元。

  受益于黔希化工下游碳酸酯类项目的带动,毕节已初步构建起“煤炭—煤化工—电解液溶剂(碳酸酯)—新能源电池材料(电解液)”的完整产业链。“目前,毕节新能源电池产品已涵盖正极材料、电解液及溶剂、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扣式电池等多个品类。”董卫说。

  依托丰富新能源优势,持续培育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2022年以来,毕节先后引进长通集团、一道新能等新能源制造领域的优强企业落户,不断壮大新能源制造产业集群。其中,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光伏组件年产能达1.8GW,2024年产值突破10亿元。

  威宁经济开发区借助长通集团的“链长”效应,已形成涵盖光伏组件、逆变器、储能设备、光伏支架、风机制造、风电塔筒的完整产业链。

  “截至目前,开发区已集聚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5户,其中规上企业2户;2024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1.25亿元,占经开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3.15%。”威宁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朱锦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