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荣成:“绿色”海洋奏响新渔歌
➤荣成近年实施了总投资5.2亿元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恢复盐沼525亩、植被243亩,“退养还海”3555亩,“退养还滩”247亩,修复岸线27公里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志浩
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市,三面环海,海岸线近500公里。改革开放以来,当地人“靠海吃海”,水产品产量连续40多年位居全国县级首位,形成全国最大的海洋牧场聚集区,远洋捕捞量占全国10%以上,建成全国第二家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成为少数拥有极地渔业开发能力的县……
作为主体功能区中的海洋空间重点优化区,荣成以“零碳”为城市发展目标,将减碳、降碳、固碳贯穿于海洋渔业全产业链,正演奏一曲节能减排与产业发展和谐共响的蓝色协奏曲。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管理区石岛湾海域,渔民驾驶渔船出海作业(2025 年 9 月 1 日摄)新华社发(李信君摄)
从养殖源头减碳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渔业较早实现由分散的小生产向集体规模经营的跨越,此后改革步步在前,成为北方首个GDP过百亿元的县市。”荣成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楚海军介绍。
如今,这座曾被誉为“江北第一虎”的县域,加快实现养殖环节“碳中和”。
秋日的爱伦湾海洋牧场,海面之下数米处,养殖着海带、龙须菜等藻类,再往下是内有鲍鱼、扇贝、海胆的养殖网箱,海底是人工鱼礁以及鱼虾、海参、海胆……这种立体养殖模式为荣成首创,被称作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
在传统的单一养殖模式下,海水容易富氧化、富营养化。20多年前,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技术支持下,荣成探索出这种更为生态的养殖办法。
荣成市海洋发展局工作人员郭文学介绍,在该模式下,通过科学搭配不同营养级的养殖生物,水体废物可以成为其他生物的营养物质,系统内的营养物质可以最大限度循环利用,对环境的压力降到最低。
“立体养殖相比传统模式,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提升了近三成,肥料投入也少了很多。这种模式固碳效果很明显,海带等藻类植物能‘吃掉’空气中的碳,贝类能将二氧化碳固定为碳酸钙外壳。”爱伦湾海洋牧场运营经理卞大鹏说。
凭借良好的综合效益,该模式2016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向全世界推广。数据显示,全市海水养殖面积为56万亩,其中10万亩已经应用立体养殖模式。
近年来,荣成在3500平方公里海域上全面推进绿色水产健康养殖。
目前,荣成共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2处,占全国10%,省级海洋牧场17处。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共11万余亩,规模、体量均居山东首位、全国前列。
在海底建“草场”
荣成是大天鹅在我国重要的越冬栖息地。海底的鳗草,是大天鹅越冬的主食之一。
曾经,荣成与全球不少滨海地区一样,面临海底生态退化风险。因为鳗草等天然食物减少,大天鹅过冬数量骤减。尤其是当地天鹅聚集较多的天鹅湖,因为与外海相通的流口一度被堵,湖底的鳗草无法适应环境变化,几乎完全退化。
此后,经过当地努力,天鹅湖流口复通,湖底的鳗草开始缓慢恢复,但由于自然条件下鳗草种子留存率低,仅靠自然恢复,可能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再次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2008年,中国海洋大学博士毕业的张沛东和正在读博的李文涛决定研究海草床。他们来到荣成湾实地调研,决定选择培育难度较小的海草品种——鳗草。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同样关心海洋生态的荣成马山集团,后者从20世纪90年代即参与海岸线修复工程。
十多年的“陆海接力”,一点点取得突破,一套海底生态修复模式在荣成逐渐成形。
汇聚政府、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多方力量的生态实践,在荣成还有很多。
自2017年开始,荣成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府性鳗草规模化增殖行动,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依托唐启升院士工作站、全国重点实验室应用牵引基地,加大海草床修复的科技支撑力度。
截至目前,荣成已放流鳗草种子110万株,修复完成海草床1250亩,在建修复项目面积1500亩,全部完工后年固碳能力可以达到13.75万吨。
除了在海底规模化“种草”,当地也在持续开展海岸带保护修复工作,重点增加盐沼湿地等固碳能力。
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刘志斌介绍,随着海底鳗草恢复和周边生态环境改善,越冬的大天鹅数量逐年增加。
渔业设备绿色转型
渔船,是海洋渔业减碳增效的一大重点。
为了尽快实现近海捕捞渔船“碳达峰”,荣成在严格实施渔船规范管理和休渔制度的基础上,对123艘近海老旧渔船进行监督拆解、更新改造,压减功率25330千瓦,并更新改造资源友好型船舶210艘。同时,对423艘渔船实施了船容船貌、生活起居、安全生产改造提升。
远洋渔船提质增效是另一重点。
2021年至今,荣成争取国家中央补助资金2.56亿元,更新改造老旧远洋渔船48艘。目前,全市所有远洋渔船中,船龄10年之内的新船比例超过90%。
楚海军说,在生态优先原则下,荣成鼓励引导渔业企业建造更为现代化的渔船。
目前,全国仅有的3艘万吨级远洋渔业辅助运输船都在荣成。2023年12月,全国第2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首航南极作业,荣成成为山东唯一拥有极地渔业开发能力的县市。
渔业设备的绿色低碳转型,最终需要落实在每个细节中,比如网具。借鉴欧美网具制造经验,荣成近年来大力支持新式网具的研发与推广。
2024年11月,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山东荣成渔业装备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黄六一教授、驻院研究生蓝恭海与山东省好运通网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孝先经过17天远洋作业,在几内亚比绍顺利完成了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重大研发项目《UHMWPE裂膜纤维新材料在软体鱼底拖网上的应用》的海上试验。
荣成市海洋发展局数据显示,新式网具同强力网片水阻力降低了约15%,每天节省起放网时间约140分钟,既缩短了起放网的时间,也提高了渔具使用寿命。
郭文学向记者提及当地转型的另一个细节:灯具。
“这几年,我们鼓励企业将远洋围网渔船上所用的传统钨丝灯泡,更换为节能LED灯泡。”郭文学说。
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能减少渔船发电用油量。截至目前,荣成远洋围网渔船已更新低碳节能型LED灯的比例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