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升动力电池全链生态
在上汽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安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资料照片)杨磊摄 / 本刊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钱沛杉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发展。目前,我国向全球供应70%的电池材料和60%的动力电池,在全球锂电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1~6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485.5GWh,占总销量73.7%,累计同比增长51.6%。
这是我国产业政策持续优化、产业链布局持续完善、技术创新持续推进和市场动能支撑强劲的共同结果。
产业政策持续优化。国家层面先后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为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同时,通过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免征车辆购置税等产业政策,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
产业体系建设完整先进。从产业链完整度来看,我国已建立起涵盖关键材料、电池制造、系统集成、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完整产业体系。SNEResearch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正极材料全球装载量中,中国企业凭借在磷酸铁锂市场的全球主导力,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中心”格局;负极材料全球装载量中,中国企业占比高达95%;隔膜占比近90%;电解液占比达87.3%。全产业链布局,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创新显著突破。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已达160~190Wh/kg,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可达250Wh/kg以上。在系统集成技术方面,无模组动力电池包技术CTP、电芯到底盘技术CTC等创新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大幅提升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和空间利用率。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也取得重要进展,已有多家企业实现钠离子电池量产装车。
市场应用规模持续扩大。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稳居全球首位。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电池产业持续快速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
同时,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加快出海步伐,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在德国、匈牙利、泰国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全球布局加速推进。SNEResearch数据显示,2025年前五个月,排名前十企业中,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合计装车73.4GWh,同比增长50.4%,市场份额达43%,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
这标志着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已经成功完成了规模化发展的第一阶段。
同时,全球产业竞争的规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标准规则竞争日趋激烈。欧盟实施《电池与废电池法规》,设置碳足迹披露、回收率及电池护照等强制性要求,设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标准,为全球电池市场设立了新的准入门槛,旨在通过规则重塑竞争格局;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也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试图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格局。
资源布局呈现体系化。以往的资源竞争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获取环节,现在则扩展到全生命周期管理。全球领先企业正在构建从矿产开采、冶炼加工、材料制备到循环再生的完整资源保障体系。
组织形态走向集团化。国际车企、电池企业、材料企业之间正通过合资建厂、技术合作、共建回收网络等方式,形成多个战略联盟。这种联盟化、集团化趋势使竞争格局更加复杂,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这些现象表明,产业竞争核心正从比拼单一制造能力,转向对全链条生态体系的掌控与定义。这意味着,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产品竞争或技术竞争,而是生态系统间的博弈。
面对新的竞争态势,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要实现从“制造”向“创造”、从“链条”到“生态”的升维,还需在以下三个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掌握技术标准制定权。标准是产业生态的基础规则,应将我国市场规模优势转化为标准话语权优势,鼓励企业、高校、行业组织形成合力,将我国在大规模制造、电池安全、循环利用等领域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国际认可的技术标准。重点在智能制造、电池安全、回收利用、碳足迹核算等领域加强标准研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实现从“产品出口”向“标准输出”的转变。
构建可持续资源循环体系。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至171GWh。应建立健全“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再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一方面,需加强技术创新,突破电池拆解、材料再生等关键技术,提高回收经济性;另一方面,持续完善回收网络,建立覆盖全国、运转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同时,推动绿色设计,从源头上提高电池的可回收性和材料可再生性,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构建全球产业合作体系。动力电池产业是全球性产业,应坚持开放合作态度,既支持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供应链,也以开放姿态欢迎全球创新要素“引进来”。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循环利用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供应链安全等全球性挑战。通过建立开放创新的全球产业生态,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为此,政府部门需持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为产业生态升级创造良好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强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行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推动形成良好的行业秩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帮助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完善行业统计和服务体系,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积极顺应趋势,主动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供应链韧性;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产品安全可靠;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绿色发展。龙头企业要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推动动力电池产业向生态定义升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这一过程仍面临技术创新瓶颈、体系建设难题以及国际合作障碍等诸多挑战。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坚持创新驱动,完善制度体系,深化国际合作,将有助于实现动力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未来五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行业共同推进全链条生态化升级,这将为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