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全球-瞭望周刊社

“充电”全球

2025-10-15 09:53:53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40-41期

  

➤“以电池企业为龙头、材料与设备配套企业协同出海”的模式,构建了综合优势明显的产业生态,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建立跨国供应链,企业更好应对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贴近市场、提升响应速度,实现从产品出口向技术、标准和体系全面输出的转型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丁乐

  

人们在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的宁德时代展台洽谈(2025 年 9 月 10 日摄) 张帆摄 / 本刊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速,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显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度销量需要达到约4500万辆,这一数字是2023年全球销量的3倍以上。基于这一规模,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预计将达到3500GWh,较2023年全球出货量增长超过4倍,这对当前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的供给能力提出了挑战。

  从区域市场来看,欧美等成熟市场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而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正在快速崛起。据科技产业咨询公司集邦科技预测,2025年欧洲新型储能装机容量预计约40GWh,美洲储能装机新增约50GWh。这种全球性的需求扩张,为具备先发优势的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提供了难得机遇。

  全球各国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也体现在质量和技术标准上。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对碳足迹、回收利用率等方面提出要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也对本土化生产比例设定标准。这些政策变化正在重塑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竞争格局。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已经建立起全球最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2024年,中国锂电池产销量正式进入“TWh(万亿瓦时)时代”,全年产量突破1.2TWh,并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贡献了约70%的电池材料和60%的动力电池供应。

  出海步伐加快

  近年来,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步伐明显加快。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5年1~8月,我国动力电池出口量达111.5GWh,同比增长30.3%,占总产量的64.4%。另据SNEResearch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市场份额合计达到68.7%。

  中国动力电池加速出海,是产业实力的体现,也得益于一系列成功出海策略。

  本地化深度运营。一批头部企业积极推行本地化生产,增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宁德时代自2018年起先后在美国、德国、匈牙利、西班牙和印尼等地建设生产基地或开展技术合作。其德国工厂已稳定运营,匈牙利工厂正推进设备安装,印尼项目也已奠基,规划年产能可配套20万~30万辆电动汽车,并延伸至储能领域。

  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正通过技术授权、建厂与产业链协作提升本地化运营,推动从“产能出海”迈向“文化和品牌出海”。

  多元化市场布局。中国企业一方面继续深耕欧美成熟市场,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

  受访者介绍,在欧美等传统成熟市场,消费者对电池性能、安全性和寿命要求不断提高,中国企业依托成熟的磷酸铁锂技术和快速迭代的创新体系,与国际车企建立深度合作,逐步嵌入全球高端供应链。

  与此同时,东南亚、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由于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场需求处于快速增长期,也成为中国企业重点布局的区域。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宝生认为,这些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起步或快速成长阶段,政策支持力度大、人口红利明显、市场需求增长空间广阔,为中国企业产能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兴市场有望成为中国动力电池出海的重要增长点。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就有亿纬锂能、欣旺达、珠海冠宇、宁德时代等近十家电池企业宣布在东南亚建厂。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介绍,东南亚是亿纬锂能布局的重要目的地,目前马来西亚小圆柱电池已实现量产,另有动力储能电池项目在推进中,总投资超30亿元,规划产能20GWh。

  国轩高科海外业务同样迅速扩张,海外营收从2022年29.8亿元增至2024年超百亿元,海外营收占公司业务比重达31.1%。

  国轩高科战略运营副总裁熊永华介绍,公司以产品、市场、制造和资本为四大驱动力,推进亚太、欧非和美洲三大市场布局,构建起全方位的全球化发展体系。“在主机厂出海及各国强化本地化生产的背景下,电池企业出海已成必然趋势。”熊永华说。

  全产业链协同出海。不仅电池制造企业加快海外布局,上游材料企业也同步“走出去”。天赐材料与霍尼韦尔合作在北美推进电解液本土化生产,并计划在摩洛哥建设生产基地;湖南裕能、容百科技等正极材料企业也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建设工厂。

  刘宝生认为,这种“以电池企业为龙头、材料与设备配套企业协同出海”的模式,构建了综合优势明显的产业生态,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建立跨国供应链,企业更好应对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贴近市场、提升响应速度,实现从产品出口向技术、标准和体系全面输出的转型。

  长城证券分析认为,中国锂电企业凭借规模制造、技术领先和供应链完善等优势,有望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国内广阔的市场需求和成熟的产业链为企业提供了参与全球竞争的有力支撑,持续为全球新能源车普及与能源转型提供高效且具备价格竞争力的产品。

  面对全体系竞争挑战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动力电池出海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贸易壁垒、技术竞争、资源供应、合规要求等诸多挑战。

  贸易壁垒持续升高。从外部环境来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为出海进程带来不确定性。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加征关税、设置准入限制等方式保护本地产业,直接影响中国电池企业的出口成本与市场竞争力。此外,不同国家在技术标准、碳足迹追踪、回收责任等方面的法规要求存在差异,例如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对电池全生命周期提出严格规范,对企业合规经营提出更高要求。

  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当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持续加剧。随着磷酸铁锂(LFP)技术凭借其成本与安全优势逐步成为市场主流,韩国电池企业纷纷加快技术转向。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三大巨头均已布局磷酸铁锂电池领域,其中LG新能源美国密歇根工厂已于今年5月投产,显示出其本土化推进速度。

  业内认为,这一趋势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尤其是北美地区,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日韩企业凭借早期布局和规模化产能,在当地市场形成一定优势。与此同时,美国积极推动本土产业链建设,以减少对外依赖,增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资源供应存在隐患。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供应受地缘政治影响较大。2024年我国进口锂精矿约525万吨,同比增长31%,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资源国“国有化”趋势加剧,如墨西哥、智利等国正在推进锂矿国有化政策。

  合规要求日益严格。日益严格的国际合规要求,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需跨越的重要门槛。以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为例,其碳足迹、电池护照等规定对产业链提出系统性要求。

  欧盟驻华标准化专家组总监徐斌认为,企业不应仅视其为绿色壁垒,更应作为提升管理水平和产品标准的倒逼机制,这是实现技术超越的必经阶段。

  在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梁锐看来,应对之道在于构建全面的ESG战略与碳足迹数据库,加快标准互认,并依托电池护照等数字化工具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不仅有助于满足准入条件,更能通过数据驱动研发创新和供应链转型,将合规挑战转化为竞争力升级的契机。

  向“体系出海”转型升级

  为应对上述挑战,受访者建议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企业层面加强技术创新,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受访者认为,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同时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本地化运营能力建设。

  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认为,企业应摒弃短视行为,从“卷价格”转向“卷价值”,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布局下一代技术、立足本地需求提供高品质产品,以此构建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

  当前,固态电池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已成为多家头部企业的研发重点。中信证券分析称,2025年是半固态电池成熟产品推出并逐步放量、全固态技术路线逐步明晰并收敛的重要年份。据测算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42.6GWh,2024~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33%。

  产业层面避免恶性竞争,共建良性生态。受访者建议,行业协会可以牵头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建立价格协调机制。同时,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出海”模式,组建产业链联盟,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政府层面完善支持政策体系。一方面优化境外投资管理制度,为企业提供信保、融资等支持;另一方面加强双边和多边协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展望未来,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要实现从“产品出海”向“体系出海”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标准、管理和文化的全面输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品牌,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这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协同努力,共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