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组织科研构建药学自主创新体系

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
➤牵头实施药学“101计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与疾病认知—基础研究—产业转化—临床应用”全链条药学人才培养体系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凌军辉 朱筱
坐落于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被誉为“中国生物医药人才的摇篮”。多年来,学校累计培养了10余万名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走出了10位两院院士和发达国家院士,以及药学领域众多专家学者、企业家,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校的科技支撑与人才供给。中国药科大学如何通过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校科技工作从“单打独斗”迈向“协同创新”?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药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如何研发更多符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与身体特质的原创药?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

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校区(2025 年 8 月 26 日摄)中国药科大学供图
贯通有组织科研全链条
《瞭望》:中国药科大学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有哪些战略考量和具体部署?
郝海平:过去的高校科技工作多采用自由探索模式,高校科技工作要实现再次跨越,仅靠自由探索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在新药研发这一高度工程化、集约化的系统领域,其具有多链条、多节点、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需要“全链条协同”。为此,学校发布有组织科研兴药行动计划,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分散的创新要素,形成链条式创新,以更系统地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在具体推进中,学校系统性布局8个技术创新中心与16个研发赛道,建设兴药概念验证中心、靶标发现与确证中心、表型药物筛选平台等,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中试熟化的关键环节;围绕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聚焦泛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代谢药物、组合药物等16个方向,集中资源攻克重大疾病发病共性机制。
在组织模式上,学校建立“举校体制”攻关核心难题:以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枢纽,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构建“首席科学家+交叉学科专家+青年骨干+研究生”矩阵式结构,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资源一体化配置;通过学校、学院、创新中心与研发赛道、研究院、头部企业六大体系联动推进,重点支持“从0到1”的原始创新研究。
在人才培养端,学校在传统导师制基础上创新推行项目培养制:以重大科学问题与重要创新产品研发为导向,组建联合导师组与学生创新团队,由3名以上学生围绕明确的研发项目组团开展协同攻关。毕业成果突破单一论文模式,可以是候选药物、工艺标准、先进技术或临床前研究报告,毕业答辩采用联合答辩模式,引导学生从“为毕业而研究”转向“为解决问题而创新”。
《瞭望》:学校如何克服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郝海平:中国药科大学通过系统性机制创新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核心路径可概括为三方面。
一是实施“兴药概念验证计划”,面向全球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广泛征集创新药研发项目,开展从靶点选择与确证到临床成药前景分析的全链条概念验证服务,提供创新药源头创新、概念验证、技术转移、企业孵化等“一站式”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已开展100余个项目验证,成功转化30余项成果,并于去年获批江苏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为创新药源头转化筑牢基础。
二是通过南京江北创新中心建设,补齐生命科学创新生态链条中“产业化应用”的关键一环。通过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逐步构建以“药大系成果转移转化”为先导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产教融合新机制,持续吸引国内外企业入驻并建设研发与生产中心,打造原创药研发高地与产业磁吸力。
三是注重引入“耐心资本”,联合南京市、无锡市等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构建“校地企”合作新范式。目前,基金组建前置工作基本完成,初步筛选出一批拟投资项目,并遴选出6个成熟度高、示范效应显著的一期项目,总投资额近2亿元。这些项目将作为关键“试验田”,承担起打通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全流程的重任。
加快培养药学拔尖人才
《瞭望》:学校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药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郝海平:中国药科大学努力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育人载体,着力推动高水平科研优势向高质量育人能力转化。
为此,学校牵头实施药学“101计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与疾病认知—基础研究—产业转化—临床应用”全链条药学人才培养体系,为行业输送既懂理论又通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为进一步深化育人改革,学校于2019年成立以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中国药科大学前身)首任校长孟目的先生命名的孟目的学院,围绕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与个性化、国际化、小班化“三化”特色,构建并持续完善“药+X”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框架,打造“五育并举、博雅专攻”的书院育人模式,以更精准的培养路径践行新时代药学人才培育理念。
学校拔尖人才培养以“科技创新、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通过系统化机制推动三者有机联动。在具体实践中,学校为入选学生配备药学及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担任拔尖导师,提供从科研实践到生涯规划的全流程指导。
同时,学校还为拔尖学生科研发展设计了多条培养路径:设立“本科生强基筑梦科研创新基金”“挑战与猜想创新创意项目”等平台,资助学生自主开展项目研究;实施跨学科科研轮训,帮助学生系统熟悉创新药物研发关键环节。
我们希望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得以突破单一学科局限——不再是仅专注于化学合成的“化学工匠”或聚焦实验室研究的“生物学研究者”,而是能成长为具备药学全链条视野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意识,能够立足行业前沿、解决真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瞭望》:学校如何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改革?
郝海平:学校以“破立并举、分类施策”为主线深化人才评价改革,通过系统性机制创新,构建起与学科特色、人才发展需求高度适配的评价体系。
在职称评审核心环节,学校率先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导向:明确申请人提交的论文代表作不超过5篇,以此突出成果原创性与影响力;同步建立与学科专业高度匹配的共识期刊分级目录,打破“唯影响因子”的单一排序逻辑,引导教师聚焦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性研究。
为破除“唯量化”评价局限,学校设立同行专家推荐评审机制——由5名二级教授联合提名,为在技术突破、新药研发等领域有重要贡献却难以通过常规量化指标衡量的教师开辟特殊晋升通道。同时拓展成果认定范围,允许团队负责人提名在新药临床批件、生产证书等关键节点有实质贡献的团队成员,且提名指标单列,经评委认可后即可纳入评审范围,充分激发团队协作创新活力。
针对教师多元发展需求,学校在评价体系中细分出四类特色发展通道:教学研究型侧重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设计等教育研究成果;教学科研并重型要求教学质量与科研产出双兼顾;科研为主型允许适当减少教学任务,专注重大科学问题攻关;社会服务型则将产业技术突破、药品政策研究等社会贡献纳入核心评价指标,凭产业影响力参与评审。
系列改革成效显著:2021年学校产生首位教学型特聘直升教授、首位新药研发奖励名额副教授,2023年首次评聘正高级实验师,2025年产生首位社会服务型教授。近年来,学校还新增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江苏省“双创团队”3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个,并成功获批江苏省“十四五”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为人才集聚与学科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制度基石。
加速布局创新药物研发
《瞭望》:在原创药物研发领域,学校有哪些核心布局与实践举措?
郝海平:原创药物研发可从两个核心维度协同推进:一方面,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聚焦疾病认知新突破,针对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疾病谱差异及高发疾病与身体特质精准发力,推动适配中国人群的精准用药研发,突破现有疾病治疗瓶颈;另一方面,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导向,摆脱对他国研究路径的单纯追随,致力于开发具备真正临床价值、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显著提升生存质量的原创药物,更好满足中国人健康需求,为守护中华民族生命健康筑牢坚实屏障。
围绕这一目标,学校瞄准重大疾病发病共性机制与创新药物发展趋势,面向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布局泛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代谢药物、组合药物等若干药物研发赛道,构建起国际一流的新药创制与技术创新体系。
在具体实践中,学校研发的维卡格雷,创新药物体内代谢路径,突破现有临床药物疗效变异大、配伍禁忌多等局限,有望成为全球范围内Best-in-Class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的仿生合成技术,从海量测序数据中精准识别高价值抗感染基因簇,高效设计筛选新型抗菌药物,为解决全球耐药性难题提供全新方案;研发的AAPB则成为兼具神经保护与脑血流改善作用的新型、安全、有效的抗缺血性脑卒中候选新药。
针对药品“缺芯”、新药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等行业痛点,学校科研团队聚焦CAR-T、干细胞等细胞药物快速发展及成药转化需求,建立适配活细胞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成药性研究技术体系,突破干细胞药物制备瓶颈,构建全链条、闭环式且符合国内与欧盟标准的干细胞双规范GMP生产制备体系,形成国内领先的细胞药物成药性评价平台。一批mRNA疫苗、saRNA药物、偶联药物等创新生物技术药物将为攻克乙肝、纤维化、肿瘤等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学校提出的“靶标组与组合药物研发”新赛道,更有望为复杂疾病药物研发拓展全新科学范式。
在中药传承创新领域,学校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性提出中药“等效成分群”研究新范式,构建从等效成分群“结构解析”“发现确证”到“优选转化”的全链条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体系,提出并确证了多成分组合模式与作用机理,成果广泛应用于中药作用原理阐明、国际标准制定、创新中药研发及中成药技术改造,为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提供核心支撑。
学校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抓手,致力于产出对人类生命进程、历史进程有影响的原创性新药,培养未来可以影响世界的高端人才,破解过去因底层理论与核心技术依赖外部产生的“卡脖子”问题,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