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搬家”深远海-瞭望周刊社

大黄鱼“搬家”深远海

2025-09-29 15:52:49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39期

  

➤“东海1号”长82米、宽32米,面积相当于6个标准篮球场,高度堪比7层楼,分为三个养殖网箱,每个网箱长32米、宽27米,养殖水深达13米

➤在这座钢铁打造的大型“海上牧场”里,实现“类野生”大黄鱼的养殖,先进装备和生态驯养技术,两者缺一不可

➤业内人士表示,深远海养殖仍需解决装备抗风浪稳定性、鱼群健康监测、能源供给等挑战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许舜达

  

  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渔山列岛海域,距离石浦渔港约两个小时船程,一座巨大的“海上牧场”稳稳矗立在波涛之中,这里养着20多万尾大黄鱼。

  这就是“东海1号”(浙象渔养10066号)——浙江首个深远海半潜式养殖平台。如今,这座由钢铁构筑的“海上牧场”已正式投产运营近一年,改变着大黄鱼的命运轨迹。

  从鱼塘到网箱,从近岸到深远海,“东海1号”背后,科技赋能下的产业跃迁,改变了农业“地利”条件,为保障国家“蓝色粮仓”安全开辟新航道,更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坚实保障。

  “海上牧场”迎来丰收季

  近日,“东海1号”再次迎来丰收时刻,随着网箱内的渔网被渐渐收拢拉起,金灿灿的大黄鱼聚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工人们熟练地将大黄鱼捞进桶里,装上运输船,送往岸边,发货到全国各地。

  “这次成功捕捞2000多斤野化大黄鱼。”宁波海发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盛科科说,这些大黄鱼经过6个月左右的野化训练,品质更好更安全,口感媲美野生大黄鱼。“全面上市以来,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市场反应好,目前已销售3万斤,每斤定价100多元。”

  据介绍,“东海1号”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发、宁波海发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营,总投资6000万元,去年7月下水、10月正式投产运营。

  这座长82米、宽32米的钢铁平台,面积相当于6个标准篮球场,高度堪比7层楼,分为3个养殖网箱,每个网箱长32米、宽27米,养殖水深达13米。

  在这座钢铁打造的大型“海上牧场”里,实现“类野生”大黄鱼的养殖,先进装备和生态驯养技术,两者缺一不可。

  先进装备上,该平台采用半潜式船体结构,配备压载水舱系统,能精准调整平台重心和浮态,具备10米以上升降能力,保障了平台在拖航、作业乃至抗风暴状态下的安全;平台还搭载100kW光伏发电系统、鱼群声呐监控、环境监测传感器及智慧养殖集控系统,实现清洁、病害预警等功能自动化。

  “我们的网箱用的是高分子材料,不管遇上多大风浪,水体都不会发生波动变化,大黄鱼游得更畅通更安全。”宁波海发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辛爱民说。

  生态驯养技术则是一种仿野生环境的养殖模式,业内人士表示,“东海1号”深远海养殖布设的海域水质更优、海域生态容量更大,平台周边拥有300多种浮游与底栖生物,为大黄鱼等鱼类提供了天然的生长环境和饵料库。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王亚军介绍,目前“东海1号”3个养殖网仓中分别养了不同“年龄”的大黄鱼。相比于传统的近海养殖,深远海养殖采用野生驯化方式,大黄鱼在水流高速、养料天然充分、空间大的海域生长,“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体型更流畅、肉质更紧实,口感更好,接近野生大黄鱼高品质标准。

  据测算,目前“东海1号”可年产高品质大黄鱼400吨,约90万尾,产值约4000万元。

  东海“黄金鱼”走出历史之痛

  浙江探索向深远海拓展渔业养殖是顺势而为。

  野生大黄鱼曾经是东海“四大海产”之一,历史上年产量曾达万吨。“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清代诗人王莳蕙在《黄花鱼》一诗中,这样描述江浙沿海渔民收获大黄鱼的场面。

  20世纪70年代后,因过度捕捞,野生大黄鱼资源萎缩,难以形成鱼汛。为恢复渔业资源,东海沿海各省从1994年开始实施伏季休渔,在鱼类繁殖和生长的关键季节,禁止或限制捕捞活动。

  为恢复野生大黄鱼种群数量,沿海各省还制定了增殖放流计划。如从2007年起,浙江宁波实施岱衢族大黄鱼野生亲体采捕、保活、繁育和种质库建设项目,规模化养殖、放流在岱衢洋捕获的大黄鱼,数量以千万尾计。

  同时,东海渔场也逐渐从“海洋捕捞”向“海水养殖”转变。从早期海水围塘养殖虾蟹,到网箱养鱼,到重力式网箱、管桩式围栏养殖,再到深远海养殖,海水养殖模式不断变迁,越来越丰富的养殖海产品摆上百姓餐桌。

  据了解,深远海养殖平台一般指在离岸10公里以上或水深超过20米的海域,通过桁架类大型养殖网箱等方式,在某一片海域放养鱼类。

  “浙江首个深远海半潜式智能化养殖平台投入使用的背后,代表了深远海养殖装备、管理、技术的创新进步,还将对海洋渔业经济、环境保护和渔业产业升级产生深远影响,是浙江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也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海洋渔业处负责人说。

  传统渔业挺进“新蓝海”

  “东海1号”的实践是浙江发展深远海养殖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浙江在深远海养殖领域硕果累累。

  比如周长384米无底柔性网箱养成3万斤大黄鱼,入选全国渔业“三新”优秀科技成果;通过声波无网围栏覆盖160亩海域,成功模拟野生大黄鱼生存环境;单点系泊深远海养殖平台“垦荒1号”投产运行,加速大黄鱼产业集群发展……

  再如今年7月交付的大型游弋式通海型养殖工船“浙岱渔养60001号”,由浙江舟山企业森海牧歌(浙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改建。通过老旧散货船改造模式,让移动的“海上牧场”带着鱼群“追着水温跑”“避着灾害走”,打破了传统养殖地域限制。稳定运营后,该船每年可养殖各种鱼类 2000 多吨,产值超 1.2 亿元。

  “我们计划再实施改造3艘17万吨到20万吨的远洋货船,同时布局打造全产业链。”据森海牧歌公司董事长潘拥军测算,全国适合改造的老旧船舶超过1500艘,未来这一“蓝色产业”有望达到千亿级市场规模。

  浙江以外,全国多个沿海省份都在发力深远海养殖平台,“闽投1号”“宁德1号”“乾动1号”“国信1号”“海威2号”等大型智能养殖装备平台陆续下水启用,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深远海,正成为传统渔业突破空间限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业内人士表示,深远海养殖仍需解决装备抗风浪稳定性、鱼群健康监测、能源供给等挑战。

  下一步,浙江深远海养殖将在规模化、智能化、生态融合等方面加快发展:新增深远海平台,延伸种苗培育、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广声波牧场、可下潜避台风的升潜式网箱及无人化管理系统,降低人工成本;结合渔旅综合体推动“蓝色粮仓”建设。

  未来,浙江还将出台加快大黄鱼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大黄鱼成为海岛群众的“共富鱼”、海水养殖的“金名片”,让高品质大黄鱼游向全国,书写海洋经济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