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剿金融“黑灰产”
➤从机制建设、技术防控、公众教育、法律完善等维度构建长效治理体系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雄鹰 詹奕嘉
金融“黑灰产”是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实施的金融诈骗、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以及其他与金融领域相关的侵犯财产、不法经营等行为的产业化,主要分为异常维权和金融诈骗两大类,前者包含非法代理维权、反催收、有组织逃废债、征信修复等,后者以贷款中介欺诈为主。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金融“黑灰产”规模突破2800亿元,已成为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重大隐患。为铲除金融“毒瘤”,多方正重拳出击。今年3月,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联合部署开展为期6个月的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重点打击贷款中介、恶意逃废债、不正当反催收等。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金融“黑灰产”已呈现产业化、技术化、跨境化特征,需进一步强化跨部门数据协同、完善法律规制,并加强消费者风险教育,斩断“黑灰产”利益链条。
“黑灰产”冲击金融秩序
6月7日,马上消费金融、西南政法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金融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中国黑灰产从业人员估算超800万人。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与债务优化、征信修复、反催收、投诉代理等相关的信息多达15万条。
本刊记者多方采访获悉,金融“黑灰产”表现形式多元复杂,发展态势连点成面,借助互联网平台肆意扩张,对金融体系产生多方负面影响。
其一,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或被非法买卖,使消费者易遭诈骗、资金或信用受损,还可能被冒用身份实施违法犯罪,卷入刑事纠纷。
其二,“黑灰产”团伙利用自动化工具、虚假身份信息等技术手段,大规模套取金融机构消费补贴、信用卡积分、贷款贴息等资源。如消费贷款贴息活动中,职业“羊毛党”用虚拟手机号、自动化脚本批量注册账户,绕过风控系统抢占优惠券和返现福利,导致真实用户无法享受政策红利。
其三,部分“黑灰产”疑似敲诈勒索,以掌握金融机构违规催收证据、投诉为要挟索要经济赔偿。此外,“黑灰产”会扭曲金融机构与消费者的供需关系,降低双方信任度,影响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联动治理成效初显
为遏制金融“黑灰产”蔓延态势,今年以来,国家及地方多部门、金融机构协同发力,通过集群打击、科技赋能、源头治理等手段,构建起全方位防控体系,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中央统筹部署,锁定重点领域攻坚。为期6个月的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聚焦贷款、保险、信用卡等风险高发领域,剑指非法存贷款中介、恶意逃废债、代理退保诈骗、反催收组织等突出犯罪行为,同步惩治信用卡诈骗、骗取贷款等关联违法活动。
地方监管落地,强化全链条溯源打击。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迅速响应,以“线索排查-源头阻断-责任倒查”为核心推进落实。本刊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了解到,广东金融机构正全面深入排查“黑灰产”线索,深挖犯罪信息链、资金链、技术链及人员链,对涉嫌违法的第三方合作机构立即终止合作,并严肃追责管理失职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主动出击,科技赋能筑牢防线。银行等机构通过“机制创新+技术升级”提升主动防御能力。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建立“公安-监管-同业”三方联动机制,依托实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迭代风险模型,实现涉诈、涉赌资金的实时识别与拦截。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创新“技术监测+人工排查”模式,近年累计侦破十余起信用卡黑灰产案件,其中深圳分行通过对27万笔业务、400亿元资金的穿透式排查,成功阻断多条利用虚拟账户套取消费补贴的黑产链路。
多领域打击行动取得突破:国家网信办联合金融管理部门依法关停“小北呦”“全国助你贷”等一批散布“债务优化”“专业反催收”话术的违规账号,此类账号通过虚构“全额退保”“免息延期”案例,诱导消费者采取伪造证据、恶意投诉等非法手段维权。上海市公安局在“砺剑2025”春季战役中,侦破贷款领域黑灰产案件2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余名,其中包括多起律师事务所借“法律援助”名义,组织借款人伪造材料恶意投诉金融机构的案件。
多维度压缩“黑灰产”生存空间
金融安全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亦是民生福祉的保障。铲除金融“黑灰产”滋生土壤仍需多方协同发力,从机制建设、技术防控、公众教育、法律完善等维度构建长效治理体系。
强化跨部门协同,织密技术防控网络。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治理“黑灰产”需打破数据壁垒,构建跨部门联动机制。某国有银行省级分行行长建议,监管机构、执法部门与行业协会建立黑灰产动态共享库,实时互通新型作案手法与风险线索,提升防控精准度。针对黑灰产借助社交媒体引流,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专家呼吁加强平台监管,推动社交平台建立关键词过滤系统,对“反催收”“征信修复”等违规信息实施源头拦截,从传播链条切断黑灰产获客渠道。
深化公众教育,畅通正规维权渠道。“消费者认知盲区是黑灰产生存的重要土壤。”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蔡卫星提出,需通过社区宣传、短视频科普等方式,揭露“代理维权”“全额退保”背后的诈骗本质,引导公众树立“合法维权、风险自担”意识。同时,应优化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广“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模式,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化解在源头,减少消费者因维权无门被黑灰产裹挟的可能。
典型案例曝光是震慑不法分子的有效手段。监管部门可定期发布“黑灰产”犯罪白皮书,披露伪造贫困证明逃废债、利用虚拟手机号套取补贴等典型案例,明确传递“零容忍”态度。
完善法律体系,提高违法成本。法律法规滞后是黑灰产屡禁不止的关键瓶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特殊资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友泽建议,加快立法进程,在国家层面明确“黑灰产”的认定标准与处罚依据:一是将伪造医疗票据骗保、恶意投诉勒索等行为纳入刑法打击范畴,提高刑期与罚金标准;二是针对“代理维权”“反催收”等灰色地带,出台司法解释细化适用情形,解决司法实践中“定性难”问题。
此外,可推动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参与“黑灰产”的个人与企业实施行业联合惩戒,限制其金融服务、市场准入等权益,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