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新千年运河
➤河南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行“考古前置”改革,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将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工作由“被动跟进”变为“主动提前”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袁月明
悠悠运河,迤逦穿行。蜿蜒近3200公里、贯穿南北5大水系、流经8省(市)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穿越2500多年,大运河以世所罕见的时空尺度流通至今,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兴盛。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河南是隋唐大运河的源头和核心区域,河道路线长、流经古都多、运河遗产丰富。近年来,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断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昔日舳舻千里、帆樯林立的大运河,正成为中原大地上的又一鲜明文化标识,一条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蔚然已成。
河南省安阳市大运河滑县段风光(2025 年 4 月 2 日摄)受访对象供图
考古前置构建系统性保护新格局
初夏,云白风清。
在河南省巩义市伊洛河南岸的一处高台地上,千年前的“国家粮仓”初露真容。
“为配合基建,2021年5月至今,我们对这一区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勘探,明确了这里就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重要粮仓——洛口仓。”据项目负责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汪旭介绍,洛口仓遗址中心区面积约320万平方米,已发现仓窖、仓城、沟渠、码头等相关遗迹。
大运河河南段主要由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北段、永济渠南段,以及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台前段构成,已探明的河道长度为686公里,遗产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近年来,河南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理念,率先推行“考古前置”改革,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将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工作由“被动跟进”变为“主动提前”。大运河河南段沿线,一系列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研究工作持续推进,成果不断。
州桥,位于河南省开封市中轴线之上,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这里出土的北宋时期巨幅石雕壁画,与《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高度吻合,引人遥想王安石笔下“却看山月话州桥”的胜景。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指出,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考古发掘,首次完整揭示出唐宋至清代汴河开封城段的修筑、使用、兴废等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及其发展变迁史提供了考古实证。是以,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通济渠商丘永城段,考古人员发现了桥墩、沉船、古闸口等一批与运河运行密切相关的重要遗迹和遗物。“运河故道内出土遗物丰富,瓷器涵盖了隋、唐至宋时期南、北方各个主要窑口,是南北经贸往来的重要实物见证。”刘海旺说。
除考古发掘及研究外,河南在大运河申遗点段建立遗产档案和监测系统,积极探索“人防+技防”工作模式,不断织牢织密大运河相关遗产安全防护网。
大运河滑县段现存古河道8240米、古码头9座、古城墙3000余米,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保存最为完好、内涵最为丰富的河段之一。
“除安排专人日常巡查外,我们在大运河相关点位共安装了187个摄像头,对本体病害、保护工程、游客行为等进行及时跟踪监测。”在安阳市滑县运河遗产监测中心,工作人员董瑞波一边操作着“大运河监测预警平台”一边对记者说,“确保有任何情况均能实时反馈、高效处理,大运河遗产本体保护能力大幅提升。”
文旅融合激发活态传承新动能
从空中俯瞰“十三朝古都”河南洛阳,瀍河、洛河交汇处,已建成开放的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绿意盎然。漫步其中,不时可以望见隋唐风格的仿古建筑,让人顿生穿越时空之感。
公园一侧,顶部由三彩陶瓷装饰、造型如金色船帆一般的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成为公众感知大运河悠久历史与丰厚底蕴的又一城市地标。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我们共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其中不少是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曹岳森说。
为充分展示隋唐大运河的“前世今生”,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在做好文物展陈的基础上,坚持“创意+科技”,打造了多个数字化场景,让古老的大运河变得生动鲜活,可触、可知、可感。
“在‘一粒米的漕运之旅’展厅,游客可沿着脚下数字屏上的‘运河’走向,通过环幕影院、互动游戏、语音问答等方式了解河工技术、漕运制度改革、仓储方式等知识。”曹岳森说,“我们还与第三方团队跨界共创,推出沉浸式博物馆话剧《听涛大运河》,为游客带来更多维、立体的逛馆体验。”
为深入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河南在活态传承历史文化、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载体、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2021年,《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印发实施,提出“一带一核四片区”空间总体布局,即郑汴洛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带、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旅游核心区、通济渠商丘文化旅游区、永济渠滑浚文化旅游区、永济渠焦新文化旅游区、会通河濮阳旅游协作区,“显形、彰文、育产、融景”。
据河南省文旅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去年10月,河南文旅特别推出丰收中原·老家河南“运河秋色”主题旅游产品,包含“汤汤水韵 运河古镇之旅”“仓储天下 运河粮仓之旅”“匠心独具 运河非遗之旅”“人间烟火 运河美食之旅”等四大线路,受到广泛好评。
滑县道口古镇,是大运河河南段沿线的一颗明珠。青石板路两侧,古色古香的明清民居鳞次栉比,沿着蜿蜒的运河河道铺展开来。向远处眺望,多个古码头点缀在运河岸边,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
“围绕‘大运河’这一独特IP,近年来,滑县采取‘公助民建’的办法,对道口古镇进行了整体的保护性修缮和环境提升,打造了集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和文化产业发展于一体的运河古镇旅游区。”滑县大运河遗产保护示范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科科长李卫丹说。
“义兴张”道口烧鸡、滑县木版年画等与大运河紧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道口古镇随处可见。每到夜幕降临,道口古镇开启“夜游模式”,灯影摇曳间,游客往来不绝,品一杯盖碗茶、听一段大平调……博大精深的大运河文化,在此具象为绵延不绝的人间烟火。
“今年五一假期,道口古镇景区文旅收入总额达400多万元。”道口古镇景区运营负责人曹军表示,经由古镇引流,滑县全域五一假期旅游收入近亿元。
跨区协作探索共治共享新模式
202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办,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240余件(套)展品集体亮相。
“作为首次大运河全流域考古成果展,‘运载千秋’一经推出就获得极高关注,开展一个月,就有逾30万人次参观。”曹岳森说。
早在2020年,包括河南博物院、开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在内的大运河沿线32家博物馆就成立了“大运河博物馆联盟”,并签署《大运河博物馆联盟协同发展协议》,以加强运河文化学术研究合作,协调运河沿线展览、文创、教育资源,深化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如今,该联盟成员单位已增至40家。
曹岳森表示,依托大运河博物馆联盟这一平台,博物馆间的跨省合作有了更为便捷、高效的途径。
作为连接南北的重要水道,大运河自古以来就在区域协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在当下,文化、生态、司法、水利等多个领域的跨区域协作、握指成拳,成为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提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
卫河,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卫河生态保护,提升流域协同治理合力,2023年,河南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五市共同出台卫河保护地方性法规,共护“卫水汤汤”。这也是河南区域协同立法的首次探索与实践。
而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江苏省,扬州、淮安、宿迁、徐州四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与苏北航务管理处于2024年9月共同签订《京杭运河(苏北段)水上交通执法流域化监管合作备忘录》,苏北运河实现从“分段管理”到“全域统筹”。
扬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新机制运行半年多来,跨区域联合执法响应时间缩短30%,船舶过闸效率提升25%,违法行为同比下降31%。
省域间的协作亦更为深入。
2024年,按照水利部有关部署安排,淮委与黄委山东河务局,江苏、山东省河长办沟通协商,制定印发《大运河管理保护“淮委+黄委山东河务局+苏鲁两省河长办”协作机制》,统筹推进大运河(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段)河湖管理保护。
京津冀三地有关部门则通力协作,充分发挥大运河对沿线辐射带动作用,拓展沿线休闲旅游空间,培育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联合策划开发北运河水上旅游精品线路,带领游客共赴“诗画乡土运河之旅”,通过打造文旅共同体,形成“协同管理、优势互补、形象共树、客源共享”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千年运河,澎湃如昨,正奔涌着向未来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