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公园守护历史文脉
位于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两岸景色(2023 年 8 月 9 日摄)郭绪雷摄 / 本刊
➤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主题,通过提炼民族精神的核心符号,使文化遗产升华为具有深远意义的“精神地标”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突破了传统单一文物保护或景区规划的局限,通过空间聚合、资源统筹、功能叠加,系统性串联散落的文化遗产,构建整体性国家叙事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程程
华夏版图上,长城如脊梁纵贯北疆,大运河似血脉贯通南北,在中国大地勾勒出覆盖神州的文明画卷。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将真理镌刻在神州经纬。
黄河,穿越莽莽黄土高原,孕育了中华文明最初的火种。
长江,串联起从青藏高原、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文化景观,编织出几千年的文明经纬。
自中央作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部署,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快速推进。从2019年12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印发,到今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体系正式形成。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重要举措:通过系统性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延续文明的时空坐标;通过创造性转化赋能当代发展,开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中国范式。
“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基于我国文化、文明特性的独特设计,也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环节。”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蔡武进表示。
如今,国家文化公园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未来将与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紧密地深度融合,塑造成每个中国人集体认同的文化记忆。
山水载文明
不同于国家公园主要保护自然,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在“国家文化”,是具有广泛群众认知基础的文化标识和文化象征的公园。
长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
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滋养着两岸城市和人民。
伟大长征精神是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文化和标志性符号,中国古代文字、天文、历法等重要文化元素在黄河流域诞生或发展,构成了黄河底蕴深厚的文化基因。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江河互济”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主题,通过提炼民族精神的核心符号,使文化遗产升华为具有深远意义的“精神地标”。
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重要象征,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记忆的精神符号。“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可以将这些符号融合在同一叙事框架之中,全景式、立体式地呈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丰富中华文明的总体性、全局性表达。”蔡武进说。
通过构建跨越时空的叙事框架,国家文化公园将散落各处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通过一条清晰的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条生动的文明脉络。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以军事防御工程为线索,串联战国至明代的边疆治理史,展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以漕运体系为纽带,讲述南北经济互通、文化交融的故事,激活沿河商贸城镇的历史记忆;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通过红军行军路线,将雪山、草地等自然景观与红色记忆结合,形成沉浸式教育场景;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以流域生态与文明共生为主线,串联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形态,展现中华农耕文明摇篮的治水智慧与生态屏障功能;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以黄金水道为脉络,贯通羌藏、巴蜀、荆楚、吴越等文化板块,演绎江河经济带千年文脉传承。
国家文化公园突破行政区划和管理部门的局限,以公园的概念统合一系列基于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象征符号所建构的主题设施和场景。
通过融合生态修复、数字技术、民生场景等多维叙事路径,国家文化公园形成沉浸式文化感知网络,引导参观者在多元视角叠加中构建对中华文明的立体化认知。
以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拔地而起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馆内长25.7米、高8米的汴河州桥遗址河道剖面上,蜿蜒的地层线标注着唐朝至现代的沧桑岁月;在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千里运河近在咫尺,两岸烟火触手可及;“运河之恋”水、运、诗、画4个篇章以裸眼3D技术带来身临其境的虚拟空间体验;“运河湿地寻趣”呈现运河2000年生态涵养……
来自安徽的周伟一家,走出博物馆时兴奋不已,“景色优美,文化深厚,收获了相当多的大运河历史文化知识,不虚此行。”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公园专班成员、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负责人黄璜表示,国家文化公园,是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沿线等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融入保护传承、文化旅游、研学教育等多重功能后形成的公共文化载体,能够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观众在位于贵阳市的“红飘带”数字体验馆内观看体验长征故事(2023 年 12 月 22 日摄) 陶亮摄 / 本刊
改革织文脉
长城、大运河、黄河、长江、长征路线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在保护、展示和传承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突破了传统单一文物保护或景区规划的局限,通过空间聚合、资源统筹、功能叠加,系统性串联散落的文化遗产,构建整体性国家叙事,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从点状保护向区域性整合的重大转型。
——空间聚合。国家文化公园以系统性保护为核心,以文化认同为纽带,构建起兼具保护、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复合型文化空间。
在湖北武汉,初夏的江滩芦苇荡漾,晚霞铺满江面,跨江大桥的钢铁骨架被镀上金边,摄影爱好者架起长焦镜头捕捉“黄金时刻”,孩童们追逐嬉戏,笑声与江风交织,由废弃码头改造的“长江记忆长廊”吸引游客驻足……
长江保护点多线长,相关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碎片化、不均衡、不充分等难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发展规划》通过“一条主轴引领、四类功能衔接、七大片区联动”的空间布局,统筹沿线工业遗址、生态景观、红色资源,实现整体性保护。
国家文化公园突破单一目标导向的传统模式,将分散的文物、遗址、非遗等资源整合为“文化共同体”,打造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聚合空间,形成跨区域、跨领域的保护网络。
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活化历史文脉的立体展卷,更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磁场。“每一幕都以红旗为引领指向光明,寓意好,场景也很震撼。”不久前,上海游客张丽走进位于贵阳的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观看全域沉浸式数字演艺。
“红飘带”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标志性、引领性工程。步入这座数字化展馆,全息投影、智能传感、数字孪生等创新科技构筑起时空隧道,英烈群像在光影交织中巍然矗立,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征途之艰。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多来,“红飘带”演出近万场,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成为游客沉浸式体验重走长征路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受访专家表示,国家文化公园通过精心设计的展览、互动体验和教育活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桥梁,让文化的力量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资源统筹。国家文化公园以制度协同破解发展瓶颈,以多元共治凝聚保护合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资源管理。
面对大运河沿线曾存在的展陈分散、叙事碎片化难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立后,32家沿线博物馆创新推出“博物馆联盟”机制,建立文物数字化共享平台和联合策展机制,统筹开发主题巡展,通过统一文物保护标准、共建文创IP库、研发研学课程矩阵等方式形成集约化运营模式,让千年运河实现从地理空间到文化记忆的整体性传承。
蔡武进认为,国家文化公园协同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力量,汇集沿线文物、古建、非遗等各类文化遗产,打造服务于文化遗产点、线、面系统保护、展示与利用的结构化平台,实现跨领域资源协同,破解保护与利用矛盾。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止于政府部门。国家文化公园整合政府、企业、社区、公众等多方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比如学界正以跨学科视角深化国家文化公园研究体系建设,从文化治理、景观规划等基础理论,到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活态传承等应用领域,全面支撑国家战略实施。
全民守护的力量更令人动容。目前,全国已有超过7500名长城保护员,无论骄阳似火还是北风凛冽,他们都巡行于长城遗址,遇到杂草就用镰刀清理,遇到裂隙就用手机拍照上传,守护着长城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功能叠加。国家文化公园通过系统性设计实现多元价值的最大化协同,成为承载文明传承、生态安全、民生改善、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平台。
色彩斑斓的丹霞地貌交相辉映,红色砂砾岩在岁月雕琢下,形成独特的峰林、石柱景观,黄河如一条玉带蜿蜒其中……今年4月获批的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青海段)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在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自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412.3万亩、草原修复38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4.26%,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升至69.92%。曾经难觅踪迹的雪豹、黑颈鹤、玉龙蕨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如今数量不断增加,印证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
国家文化公园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生态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实施遗址生态修复、建设防洪文化景观带、打造生物多样性文化廊道等,实现文物保护与生态效益的双向提升。
在江西九江,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中把解决市民临江不见江问题作为民生实事来抓,建设文化主题展示区和文旅融合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使长江文化以更鲜活方式惠及民众。按照“堤内园林景观带,堤外生态绿化带”标准改造提升的琵琶亭、浔阳楼、锁江楼及周边景点,共同构成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人水和谐的自然生态空间,群众可通过绿道亲水观江,真正做到了还江于民。
在黄璜看来,国家文化公园传统利用区域周边城市功能的互动与融合,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公园的人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导城市的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商业消费、教育培训、设计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城市功能转型升级。
构筑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关键在于讲好时代故事。国家文化公园通过活化历史文脉、创新数字化展示、深化文旅融合、开展国际联合项目等,一方面增进国民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一方面促进国际人文对话,搭建文明交流互鉴桥梁。
湖北近年来以“长江文化”为核心,构建了多维立体的传播体系。自2022年起连续推出“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主题行动,通过组织中外学者、媒体实地探访三峡大坝、屈家岭遗址等文化地标,形成行走式文化阐释模式。同步推进国际传播,赴法国、卢森堡开展长江文化海外宣传推介,推动长江文化实现从流域记忆到世界表达的突破。
承古开新篇
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推进,经济效益显著、文化认同增强、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从长远来看,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化能力尤需在三方面加力。
系统性保护与传承升级。受访专家表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须进一步打破传统文化管理的行政壁垒,深化跨省域协同联动机制,强化多部门统筹协作效能,依托系统性保护理念构建央地双向赋能、全民共建共享、产融结合支撑的现代化治理新格局,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效能。
文旅真融深融。国家文化公园实现从景点打卡到文化认同的深度跃迁,需系统性开掘文化遗产承载的民族精神图谱、时代精神坐标与核心价值观密码,构建多维立体的文化价值创新转化体系,打造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可持续运营机制,让游客在深度互动中完成从感官体验到精神共鸣的升华,最终实现中华文明当代价值的深度唤醒与认同建构。
作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和保护的过程中还需更注重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案,深度开展与世界遗产保护经典案例的范式对话,在跨文明对话中搭建文明交流互鉴的标杆性平台。
对此,蔡武进建议深入挖掘国家文化公园的精神内涵,围绕“中华民族母亲河”“万里长城”“千年运河”“二万五千里长征”等超级IP,塑造各具特色的形象标识,打造多元一体的国家文化公园整体标识体系。同时,将这些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国家文化公园话语和叙事体系,扩大交流合作、拓展传播渠道。
黄璜表示,国家文化公园应提炼所承载的中华文明文化精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新时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和中国人民美好生活,贯穿于对外宣传、国际传播、文化交流、旅游推广的各领域全过程,向世界人民展示好中国进步、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精神。
国家文化公园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通过淬炼文化符号、编织文明经纬,在千年文脉与时代脉搏的深度共振中,正从地理坐标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展望未来,国家文化公园将以不断的系统性整合与创新活化,回应“何以中国”的时代之问,更为全球贡献文化遗产整体性治理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