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长征精神
➤从修缮一栋旧址到重塑一个村庄,闽西那些沉淀着革命记忆的村落,正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支点,撬动起从历史遗址到振兴热土的时代性跃迁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昊泽 邓倩倩
万里红路、千村串联。作为五大国家文化公园之一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跨越15个省(区、市),不仅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载体,更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长汀、宁化两县承载“松毛岭战役”等标志性红色历史事件,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48处174个点。伴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条跨越时空的红色纽带,正以文化之力唤醒沉睡资源,书写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长征出发地红色焕新
“90多年前,红九军团在松毛岭阻击敌人7天7夜后,就是在这里誓师开始长征!”在“红军长征第一村”长汀中复村的观寿公祠前,红军烈士后代、红色讲解员钟鸣为游客讲解时,难掩激动,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那段烽火岁月。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第五军团(即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毛泽东选集》中有这样一段注解。
中央苏区时期,长汀被称作“红色小上海”。彼时中央苏区的32个国家工厂中,约有一半位于长汀,红军也在此得以发放了第一笔军饷、第一套军装。而位于武夷山南段东麓的宁化县,一度成为中央苏区稳固的战略后方、东方屏障。当地人民倾力支持革命,青年参加红军,妇女支援生产,孩子组建儿童团……留下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如今,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长汀、宁化遍布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得以修复,松毛岭战役重点展示园、长征历史步道等项目建设完善,向人们展示着那段峥嵘岁月。如何让无形的红色文化变得更加可观可感?实践给出了新的答案。
走进中复村的红色文化创意基地,在建成投用不久的VR游戏体验馆内,不少游客排队试戴VR设备,体验一款名叫《松毛岭枪战》的游戏。“这是一款以松毛岭战役背景制作的VR游戏,游客们能在游戏过程中,更深入、真实地感受松毛岭战役的历史。”长汀县出发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易必萱表示,基地建设着重以科技赋能实物、实景,在《松毛岭之恋》沉浸式演艺厅、红军主题互动体验馆等建设中,应用VR和AR技术,为游客带来更具交互感、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体验。
“从前游客只能听讲解、拍照打卡,现在村里依托红色景点、场馆,系统开发了红色研学线路,帮助游客深入感受红色文化。”钟鸣说,每逢节假日,到访的研学团队络绎不绝,体验红军军装、观看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丰富的研学项目让红色文化直击游客心灵。村里以“红军长征出发地”为元素开发的红军明信片、红军公仔等文创产品,更将红色历史凝练于方寸之间,成为游客们珍藏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
“长汀稳步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汀段)建设,已完成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红色小上海’旧址保护提升项目(一期)等18个项目,其余4个项目正有序实施。”易必萱介绍,长汀以红色旧址为课堂、红色故事为教材,在全县打造出36个现场教学点,未来还将继续深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有关史料、文物阐释,持续运用新形式、新手段开发打磨特色精品课程,让红色文化更加可观可感。
不止长汀,红色文化在宁化亦如星光闪耀。淮土凤凰山长征出发地革命旧址群、曹坊红军长征出发地革命旧址群、石壁陈塘红军第四医院旧址群、宁化革命纪念园……宁化将打造红色经典景区和培育精品线路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将一个个红色景点,打造成红色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宁化县长征出发地遗址保护中心主任邱明华介绍,近年来,宁化持续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化段)建设,截至2025年4月已完成投资15.34亿元,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风展红旗如画》情景剧、宁化凤凰山中央红军长征出发重点展示园等15个项目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未来宁化还将继续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推出精品红色研学线路,将完成修缮的30处革命文物和一系列教育基地“串珠成线”。
长征体验者列队行进在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的红军街(资料照片)魏培全摄 / 本刊
“红”“绿”交织绘就新画卷
与中复村相距十多公里的河田镇露湖村,占地近1500平方米的中国(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科教园,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汀段)中一抹独特的色彩,被称为“长征路上的绿飘带”,系统呈现了从中央苏区时期起就开始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1934年,中央苏区有关部门就号召长汀群众植树造林、保护山林。“红军长征后,长汀生态再次恶化,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0%以上,‘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人穷地也瘦’就是我们当时的真实写照。”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说。
如今,长汀久久为功,“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光景一去不复返。“草灌先行”增加地力;“草牧沼果循环种养”兼顾生态林与经济林建设……经过一代代人数十年的努力,长汀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3.56%,森林覆盖率达79.55%,昔日的“火焰山”上大树参天,果林飘香。
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前绿树成荫,青山环抱的古村墙垣上红军标语仍存。长征精神早在其出发之地打下烙印,不仅物化于城村密布的红色遗迹,更深深融入这片土地,悄然显现在绿水青山间。
“我们把‘长征路上的绿飘带’列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目的就是为了继承先辈遗志,让生态越来越美,日子越来越好。”长汀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黄鲁卡说,依托众多红色遗存和日益丰厚的绿色资源,长汀正开辟出一条“红”“绿”交织的特色发展之路。
“红绿共生”的创新实践在宁化县同样蓬勃生长。
在宁化凤凰山中央红军长征出发重点展示园项目建设中,一条14公里的长征历史步道,将散珠碎玉式的红色遗址遗迹串点连线。与之交相辉映的是,淮土镇正着力开发另一条6公里长的“绿色农旅环线”——以团结联村产业路为主线,沿途引进梅花鹿观赏、竹鼠养殖和生态农场采摘等业态,从田间到舌尖的绿色产业链呼之欲出。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擦亮了红色文化,也带动了全县的绿色产业发展。”邱明华说,目前,宁化正以淮土镇凤凰山村、曹坊镇下曹村、石壁陈塘村等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整合周边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特色乡村等旅游资源,与石壁客家祖地文化、天鹅洞等旅游资源整体联动,形成“红”“绿”“古”“客”文旅融合发展特色。
乡村振兴踏上“新长征路”
从2019年起,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针对红色革命旧址周边及公路沿线,一揽子人居环境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在行动:村道“白改黑”,红色壁画抢眼吸睛;裸房经改造,民居门面尽显客家风情;旱厕、牛栏、危房、空心屋逐个拆除,污水治理也提上日程……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核心展示园项目建设范畴的宁化县曹坊镇下曹村,第一书记曹春福激动地细数着村子的变化:红一军团军需仓库旧址等7处革命旧址得以修缮;建成红军礼堂、连心桥、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工程;引进文旅公司运营的“八十里铺”微度假营地里,承接起党建培训、学生研学、企业团队游等活动,成为新的文旅研学基地和网红地标。
“短短几年间,整个村子大变样,从‘脏乱差’变成‘洁净美’,‘红色招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村子,村干部们也干劲十足,正谋划着引进更多文旅项目,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曹春福说。
下曹村的蜕变只是一个缩影。从修缮一栋旧址到重塑一个村庄,闽西那些沉淀着革命记忆的村落,正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支点,撬动起从历史遗址到振兴热土的时代性跃迁。
作为红军驻宁化各部队整装向江西于都进发的集结地,凤凰山村红军街承载着革命征程的起点记忆,经过精心修缮后重新开街。青砖黛瓦间,红军标语依旧可见;卵石巷陌里,特色商店鳞次栉比。红色主题文创馆、进步茶馆、宁化谷烧、砣子店……满街业态既充满红色记忆,也包含“淮土味道”。
“以前这条街只剩下老人留守,现在修葺一新后成了最热闹的街区,农产品不愁卖。”今年59岁的村民王兴楷在红军街上经营着一家特产店,货架上摆着花生、地瓜干、酒酿、茶油、白莲、薏米等琳琅满目的农副产品,节假日时常吸引大量游客光顾。他不仅自产自销,还帮助其他村民代销,增加收入。
从红军长征路到乡村振兴路,这片红色热土正在续写新时代的“长征故事”。
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星火永传承 点亮长征路”红色半程马拉松、百团百里长征火炬接力赛等系列乡村路跑赛事连年开展,从观寿公祠门前的“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石碑起跑,途经红军桥、红军街、烈士纪念碑、松毛岭等红色地标,吸引来自闽、粤、赣等多地选手踊跃参加,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乡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明显得到提升,更加热心地投身到乡村建设与发展中。”中复村副主任钟椿源介绍,今年五一期间乡村大舞台连续三天载歌载舞,村民自编自演了60多个文艺节目,让游客们充分感受到老区人民的热情。
从烽火岁月中走来的中复村不断焕发新生机。钟椿源说,如今这里常住人口有6000多人,近年来新增了2000多人。尤为可喜的是,大批青年返乡经营工艺品店、民宿、书吧以及种养业等。随着客流量增加,村里陆续开起了7家民宿、20多家餐馆,并开辟大量讲解、导游、保洁、销售等岗位带动村民就业。据统计,2024年中复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约60万元,实现村民收入与村集体收入的双增收。
闽西用实践证明:红色资源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流动的精神长河,文化公园不是简单的遗址堆砌,而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基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