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具身智能在多领域实现标杆应用——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  陈晓红-瞭望周刊社

推动具身智能在多领域实现标杆应用——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  陈晓红

2025-05-19 13:15:17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20期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

➤“我国具身智能正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当前应从宏观和技术创新应用层面,让具身智能在多领域实现标杆应用,推动我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点支持类脑计算、柔性电子、高精度传感器等交叉领域研究。重点突破多模态感知、自主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

➤优化算力资源配置,依托国家超算中心、智算中心,为具身智能研究提供更充足的分布式计算、边缘计算支持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玉洁

  当前,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包括具身智能在内的未来产业。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说,具身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合作的焦点。具身智能突破了传统人工智能在复杂环境理解和多模态交互方面的局限,可有效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更好地满足社会民生需求。“我国具身智能正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当前应从宏观和技术创新应用层面,让具身智能在多领域实现标杆应用,推动我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陈晓红说。

  颠覆传统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瞭望》:具身智能与传统人工智能有何不同?

  陈晓红:具身智能是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获取信息、理解问题、做出决策并实现行动,从而产生智能行为和适应性。与传统人工智能不同,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的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颠覆了传统人工智能的“离身性”局限。

  1986年,机器人学家罗德尼·布鲁克斯提出“包容式架构”,为具身智能奠定了理论基础,它摒弃传统人工智能对符号推理的依赖,主张智能应由身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自然涌现。

  近年来,相关理论随着多学科交叉创新,逐渐获得技术上的有力支撑。其中,多模态感知技术融合视觉、触觉、力觉等传感器的时空数据,实现对三维环境的毫米级建模;强化学习与自适应控制技术,使智能体在虚拟空间积累物理交互经验后可迁移至真实场景;具身大模型则增强智能体的泛化能力,支撑“一脑多机”架构;分布式协同技术依托群体智能算法,能有效构建多智能体的协作网络。这样一来,具身智能就得以形成“感知—决策—执行—协同”的全栈能力链。

 《瞭望》:当前,具身智能发展面临哪些技术挑战?

  陈晓红: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传感器技术、机器人技术、机器学习算法、控制科学等多种先进技术的支持。总体来看,其进一步发展仍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感知能力挑战。与人类感知相比,当前AI感知系统整体上还偏于单一、割裂。为此需要发展全模态感知技术,让机器人融合视觉、听觉、触觉、力觉等多种感知能力。如加快将语言理解与机器人控制相结合,推动具身智能进入语义交互新纪元,使机器人能更好地理解环境信息。

  二是运动控制挑战。人类行走时每步涉及200多块肌肉的毫秒级协调,现有AI运动系统仍显粗糙,机器人要实现灵活运动,必须突破动态平衡、精细操作和能量效率三重难关。需要通过强化学习与自适应控制技术,让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大量训练,积累运动经验,并实时感知和调整动作。

  三是学习能力的挑战。人类通过试错、经验积累和直觉判断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而现有AI仍缺乏真正的“直觉”和“经验”,面对环境变化难以应对。为此,需要进一步发展强化学习和迁移学习等先进算法,赋予机器人更强的自适应学习能力,使其能通过日常对话或理解指令不断调整行为。

  抢占发展先机

 《瞭望》:目前我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态势和应用情况如何?

 陈晓红:目前,我国具身智能正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一是技术研发在加劲。我国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综合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跻身世界前列,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实现全球首个全尺寸纯电驱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首次实现了单个软件系统在机械臂、轮式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多构型本体上的兼容,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也取得重要突破。

  二是产业发展在加速。华为、腾讯、宇树科技、比亚迪、优必选等众多中国企业,都在积极布局具身智能相关产业,产业市场规模增长潜力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9月,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近6000亿元,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赛迪顾问预测,到2035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增长至1.7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5.6%。

  三是政策支持在加力。“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2025年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制定出台具身智能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各地也发力推动,北京发布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浙江、广东等多个省市出台支持具身智能或人形机器人相关政策规划。

  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具身智能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展,已涵盖智能制造、医疗服务、居家养老、智能安防、抢险救灾、海洋作业等众多领域。在工业制造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够自主适应复杂生产环境,实现柔性制造,提高生产效率。在医疗康复领域,相关技术正在加速融入养老和康复训练场景中。如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已在中国20余个省(区、市)应用,帮助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物流仓储领域,自动导引车(AGV)通过动态任务分配与冲突消解算法,能将仓储分拣效率提升300%。

  让具身智能在多领域实现标杆应用

 《瞭望》:从宏观和技术创新应用层面,我国如何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陈晓红:首先,强化顶层规划和协同创新。一是将具身智能纳入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其作为未来核心技术的战略地位,制定中长期发展路线图,确立发展路径和重点任务。建立跨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加强科技、工信、发改等部门间的协同配合,统筹资源,系统推进具身智能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等工作。

  二是鼓励组建由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具身智能创新联合体,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创新联盟,在具身感知、具身交互等前沿方向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三是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加速技术突破,加快构建“开源硬件+开放算法”生态,降低中小企业技术门槛。

  四是依托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长沙等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打造具身智能产业集群,推动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协同创新效率。

  其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鼓励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重点支持类脑计算、柔性电子、高精度传感器等交叉领域研究。重点突破多模态感知(视觉、触觉、力反馈)、自主运动控制(仿生机械设计、动态环境适应)、人机交互(自然语言、意图理解)等核心技术。一要加快核心零部件研发。攻关高能量密度的微小电机及驱动技术,研制高精密微型一体化关节模组,重点攻关六维力、电子皮肤、多维触觉感知等多模态传感器技术。研制高能量密度、轻量化电池。二要加大AI芯片研发力度。研究集多种先进架构和功能于一体的新型AI芯片架构,研发支持具身智能大模型推理加速、认知推理类脑芯片等,研制机器人端侧计算芯片及模组。三要加快实现本体控制技术突破。突破基于人臂运动特性的协调作业轨迹规划技术与非线性实时下肢协同控制技术,突破仿生精细化结构、轻量化高强度材料与类肌肉驱动技术,攻关手-眼-脑协同的灵巧操作技术,使机器人具备更灵活、精细的操作能力。

  拓展基础支撑和应用场景。一方面,强化算力、算法、算据、算网“四算一体”的布局和支撑。建立具身智能专用数据库,如多模态交互数据、机器人运动轨迹数据。鼓励制定具身数据采集领域的标准,生成并发布开源数据集,加强数据标注与训练,建立标准化数据集,探索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质押融资等新模式。优化算力资源配置,依托国家超算中心、智算中心,为具身智能研究提供更充足的分布式计算、边缘计算支持。优化“云边端”算网协同体系,推广“算力基站”模式,满足多场景的毫秒级响应需求。另一方面,在工业制造、物流仓储、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具身智能应用示范项目,打造标杆案例。在制造业领域支持具身智能在复杂装配、高危作业中的应用;在医疗领域,推动手术机器人、康复外骨骼等的临床验证与商业化;在家庭服务领域,支持养老陪护、家庭清洁机器人研发。

  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政策保障

  《瞭望》:为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我国应强化哪些政策保障?

  陈晓红:首先,强化金融和平台支持。设立国家级产业基金,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和初创企业孵化。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支持具身大模型、传感器、控制算法、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项目,加大研究与开发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具身智能产业的信贷支持,鼓励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投资具身智能领域的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增加研发投入,对研发投入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对具身智能研发企业提供专项补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进口设备关税减免等政策。构建完备的软硬件交互平台,推进具备自动感知、自主决策、自然交互、安全执行能力的移动操作机器人系统的构建。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提供应用场景与示范验证平台,推进多场景智能机器人的通用性测试验证基地建设,模拟复杂地形、动态障碍等真实物理环境,提供标准化评估体系。

  其次,完善政策与法规保障。一是加强标准规范制定,包括技术标准、安全标准、接口标准等,促进产业的规范化发展。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主体积极申请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法律与监管体系,修订人工智能法(草案),明确具身智能的产品责任、数据隐私保护规则。建立全流程具身智能监管体系,推进建设事前备案、事中风险评估、事后溯源检测的全流程监管体系,发展形成最低安全管控机制。四是加强伦理规范与安全保障,建立安全与伦理标准,制定人机协作安全距离、故障应急机制等具身智能安全操作规范,评估AI自主决策的透明性与责任归属问题。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技术协作,发起或加入国际具身智能研究计划,共享基础研究成果。吸引海外顶尖团队在华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本土企业出海。另一方面,构建开放供应链,确保核心零部件供应链安全,同时推动国产替代与国际合作并行。推动国际标准制定,增强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