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护文脉-瞭望周刊社

公益诉讼护文脉

2025-05-19 13:22:16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20期

 

➤专项监督活动期间,安徽省各地检察机关共办理相关公益诉讼案件311件,制发检察建议284件,提起诉讼14件,有效纠正一批可能侵害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违法违规行为

➤依托“府检联动”等协作机制,形成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发挥行政监管和法律监管的叠加作用,推动保护质效“提档升级”

➤公益诉讼不仅要治“急症”,更要开出“长效处方”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潘峰

  临江而建的店肆宅居,马头墙依旧挺立;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雕花窗古拙精美;街面条麻石上的车辙痕历经千年……漫步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隆阜老街,诸多细节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历史深处。

  隆阜老街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西郊,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短短几个月,老街的变化令人惊喜。”从小生活在这里的王春囡老人感慨道,去年以来,当地集中力量清理杂乱无章的违章搭建,规整蛛网般缠绕的电线,修葺受损的老宅。如今,老街的老味道回来了,充满勃勃生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等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安徽多地发现,不少与隆阜老街一样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经过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不断焕发新生。在悄然发生的变化中,检察公益诉讼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安徽省各级检察机关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提起诉讼等方式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强化“府检联动”提高多部门协同保护质效,延伸司法职能挖掘文化遗产中蕴藏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越来越多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活化利用。

  公益诉讼强化刚性监督

  “前些年,有周边住户违章外搭过廊,导致建筑西墙受损。”在隆阜老街核心区域所处的隆阜一村,村党支部书记朱冬顺指着不远处的戴震藏书楼说,去年以来,受损建筑陆续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方式得到修缮维护,“这直接得益于检察机关开展的公益诉讼”。

  近年来,安徽检察机关聚焦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办理了一批公益诉讼案件。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公益诉讼检察助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监督活动,有效提升了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刚性。

  隆阜老街拥有戴震藏书楼等5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不可移动文物、13处历史建筑和9条历史街巷。“发现街区历史建筑受损等问题后,我们于2024年8月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努力让隆阜这座人们记忆中的‘徽文化博物馆’重获新生。”黄山市屯溪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董应平介绍。

  2024年9月,黄山市屯溪区人民检察院向住建、文旅等部门制发检察建议书,要求相关部门督促拆除文保单位外部违规构建,加强对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修复与提升,针对街区历史建筑外部未经批准添加装饰、设施等情形强化监管。

  “检察建议书发出后不到一个月,相关部门就对戴震藏书楼等文保单位进行了妥善维护及加固,对坡顶青瓦白脊房、马头墙等皖南民居建筑特色形式开展科学合理的维护修缮和内部改造,街巷空间环境得到整体提升。”朱冬顺说。

  2024年5月,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位于该县某乡镇的一处苏维埃政府旧址长期存在管护不到位问题,部分建筑梁架和支撑柱遭白蚁侵蚀后出现粉化,存在安全隐患。

  “查明情况后,我们立即制发检察建议书敦促相关部门修缮,梳理各类风险隐患,承担起相应保护职责。”金寨县人民检察院办案检察官指着旧址内新换的支撑柱说,目前,受损的木质结构已全部被修缮、更换,室内电气线路也得到穿管保护,相关安全隐患被逐一消除。当地镇村和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管护机制,设专人定期检查维护。

  据统计,专项监督活动期间,安徽省各地检察机关共办理相关公益诉讼案件311件,制发检察建议284件,提起诉讼14件,有效纠正一批可能侵害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违法违规行为。

  “在通过制发检察建议书、提起诉讼等刚性监督方式惩治侵害历史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持续提升工作效能。”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徐芳说。

  针对偏远地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实地调查难的问题,检察机关探索新技术应用。黄山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陈列军介绍,当地运用卫星遥感和大数据建模等技术,对传统村落保护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有效提高发掘线索和实现案件闭环办理质效。

  “我们将传统村落的卫星图片数据通过大数据模型进行智能比对,有效筛查出违规建造房屋及构筑物等破坏传统村落风貌的具体情况。”黄山市歙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副主任王启龙介绍,歙县境内有160余处传统村落,检察机关通过这一技术已筛查出900余条传统村落风貌受侵害的线索,成案25件。

  “府检联动”提高协同质效

  坐落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的隐贤老街,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老街里,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和古朴的土坯房错落有致,随处可见斑驳的墙面和砖雕木刻,一派宁静质朴。

  “这栋老宅的主体结构已经立起来了,正在用传统工艺对外墙砖缝进行勾缝,让老宅‘修旧如旧’。”寿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杨国彦说。

  记者看到,隐贤老街几处老宅搭起脚手架,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开展修缮工作。新修葺的老街书房青砖黛瓦、书香氤氲,既保留了传统风貌,又成为当地居民学习交流的新场所。

  “过去因缺乏有效管护,老街多处建筑屋面渗漏、墙体坍塌,损毁严重,整体环境破败。”杨国彦表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涉及住建、文物、消防等多个职能部门,监管职责交叉,易导致“九龙治水”。

  针对“管理真空”等问题,检察公益诉讼依托“府检联动”机制,凝聚保护合力。2024年,寿县人民检察院召集县住建局、文旅局等部门举行圆桌会议,厘清各方职责。住建局争取专项资金并拨付,隐贤镇政府成立整改工作专班。“老街已有10处古建筑完成修缮,2处古建筑修缮工作被提上日程,其余修复工作将陆续启动。”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孙雷说。

  安徽检察机关在线索发掘、动态监测、案件闭环办理等方面发力,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保护机制。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卫东介绍,2023年6月,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与省住建厅会签《关于建立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建立线索移送、信息共享等6项工作机制。2023年以来,安徽检察机关与住建、文旅等行政机关开展磋商座谈近300次,联合摸排线索近80次,九成以上问题在审前程序得到解决。

  高质量立法,可以为高质量保护提供法治保障。部分受访检察官表示,目前,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法律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例如,办案涉及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时,指导性、倡导性条款较多,而处罚与补偿机制不够明确,实践中违规“拆改建”行为屡禁不止。

  “我们注重以高质量检察履职推动地方立法,完善司法保护链条。”陈列军介绍,黄山市检察机关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关于制定〈黄山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条例〉的立法建议》并被采纳,推动当地于2024年启动相关立法工作。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汪恭文等人士表示,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依托“府检联动”等协作机制,形成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发挥行政监管和法律监管的叠加作用,推动保护质效“提档升级”。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传统村落塔川村(2024 年 11 月 11 日摄)   张端摄 / 本刊

  延伸职能推动活化利用

  让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和活化利用,是检察公益诉讼的重要目标。“盘活文化和经济价值,推动合理开发利用,能够提升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徐芳表示,公益诉讼不仅要治“急症”,更要开出“长效处方”。

  “办理隆阜老街案件时,我们通过实地探勘、走访老街居民和相关基层组织等途径,了解到不少当地群众对老街保护和发展的意见建议。”董应平说,广纳民意有利于开发利用工作更符合实际,取得更好效果。

  据介绍,安徽多地检察机关以检察建议、调研报告等形式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建议,督促相关主体挖掘、盘活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

  在黄山市,当地检察机关立足地域特点,针对非遗保护问题依法启动公益诉讼程序,推动成立3个非遗工作专班,助力13项非遗项目申报。例如,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程大位珠算法”传承利用,检察机关督促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保护方案,设立专题展馆,并在中小学校开设程大位珠算法课程,让古老的东方智慧再获青春。

  合肥市长丰县人民检察院,针对合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下塘火狮”的非遗传承断档问题,推动当地开展传承人申报、公开展示活动,让这一传统技艺更多走进公众视野。

  池州市检察机关协调处理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古民居产权矛盾纠纷,通过“以修代租”盘活闲置古民居,推动成立古村落保护发展协会、开设古琴制作等多家文化体验馆、完成整体旅游项目规划等。如今,这里节假日游人如织,千年古村落重现生机。

  徐芳等受访人士认为,一些地方目前仍存在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文化资源内涵发掘不充分、展示手段单一等问题。对此,检察机关积极延伸司法职能,通过推动打造“徽文化”“红色文化”等名片、对接文旅专家、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宣传等方式,努力做好检察公益诉讼“后半篇文章”。

  “下一步,安徽检察机关将聚焦历史街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利用,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进一步强化与相关行政部门的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更多检察力量。”李卫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