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瞭望周刊社

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

2025-05-19 13:17:19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20期

   

➤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可以有效激励劳动者提升技能,增加市场紧缺技能人才供给,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发展、就业稳定、民生改善的重要保障

➤应更加重视以技能要素为导向的薪酬分配“调节器”作用,促进人力资源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

➤进一步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也应坚持有所变、有所不变

  文 | 童天

  劳动报酬是国民收入的主体,其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健康水平和可持续性。薪酬分配制度是社会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直接决定生产力的能级水平,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劳动者收入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数智科技引领的产业变革正在颠覆传统人才队伍边界,重塑技能人才内涵。与此同时,薪酬结构不合理、岗位价值缺失或体现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对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需要,有利于更好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可以有效激励劳动者提升技能,增加市场紧缺技能人才供给,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发展、就业稳定、民生改善的重要保障。

  多维发力支持提技提薪

  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但我国技能人才待遇仍处于偏低水平。近年来,我国聚焦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密集发布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技能人才更有“奔头”。

  从中央层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布一系列改革方案。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2024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从部门层面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2年印发《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引导用人单位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制度,将职业技能等级作为技能人才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突出技能人才实际贡献。202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的通知》,进一步指导企业将职业技能等级作为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推动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

  从地方层面看,各地正结合自身产业发展战略和人才队伍特征,制定地方法规、推出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7月1日,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正式施行,为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浙江省台州市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台州市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若干规定》,是国内首部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从中央到地方,系列政策引导合理确定技能人才起点工资,推动薪酬分配向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深入实施技能等级自主评价,全面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多维发力支持劳动者提技提薪,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随着政策落地,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态势正在形成。《2024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数据报告》显示,高级技能人才、技师、高级技师年薪中位值分别为12.8万元、13.2万元、13.9万元;首席技师、特级技师薪酬中位值分别为24.5万元、19.8万元。上海市统计数据显示,优秀高技能人才工资超过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且技能等级越高、工资水平越高,首席和特级技师工资是初级工3.1倍。

  持续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在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人才队伍的现代化发展是必须直面的问题。为积极应对科技创新浪潮和国际竞争合作新态势,我国需持续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牢牢抓住技能要素这一关键支点,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今,技能要素已成为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引擎,也是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对于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数字化”叠加“智能化”的创新发展新阶段,颠覆性科技创新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以生产端为发力点,改造传统产业生态、生产组织形式和劳动方式,推动就业市场向更高水平发展,引领人才队伍技能升级、助力产业链迈向高端。在此背景下,应更加重视以技能要素为导向的薪酬分配“调节器”作用,促进人力资源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

  紧扣技能要素这一关键环节,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鼓励技能劳动者在岗位上积累和提高技能,实现劳动生产率和个人能力同步提升,引导和促进更多技能人才立足岗位、钻研技能,扩大与产业链优化升级相匹配的技能人才供给,稳定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增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人才优势。

  紧盯技能人才“风向标”,发挥薪酬分配制度引领作用。

  智能智造时代,以“数字工匠”“紫领人才”为代表的新一代技能劳动者大量涌现,为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树立新的“风向标”。拥有数智技能的新型劳动者,是生产一线的“多面手”“发明家”。这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肩负更多综合职责,能够担当班组长、现场工程师、技术员、高级技师等多重角色,深度参与产线设计、现场设备保障运维,统筹跨岗位协同生产,创造性解决技术应用难题,在企业层面释放技能要素的辐射带动力,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技术迭代与流程改造革新。

  薪酬分配制度设计应紧跟经济产业变革步伐,紧密结合新型岗位劳动者的技能新特征和职业发展新需求,适时发布分行业工资指导线,指导企业及时调整薪酬结构、设立技能津贴、建立技术创新奖励制度等。

  同时,探索对大国工匠、高技能领军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股权激励,灵活实施一岗多薪、宽带薪酬,进一步发挥薪酬激励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挥棒”作用。

  在火热的生产一线,这样的实践已在全国多地展开。比如,江苏省自2022年起已有226人获评特级技师,待遇比肩“正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可享受疗休养(休假)以及落户、购(租)住房、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多方面优惠政策。

  再如,山东青岛澳柯玛公司落实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制度后,技能员工流失率下降20个百分点以上,现场产品操作不良率下降15个百分点以上。在安徽省“新八级工”制度首批试点企业淮河能源控股集团,首席技师最高年薪达60万元,达到集团副总级别。

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电焊工首席技师刘海林(左二)和同事调试一台焊接机器人(2025 年 4 月 29 日摄)    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把握改革的变与不变

  制度创新为人才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面对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变革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更需通过以变应变、积极求变的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持续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同时也应认识到,体制机制改革不是应急式、临时性的调整补漏,而是更为长远的科学运筹。因此,进一步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也应坚持有所变、有所不变。

  变的是,伴随科技迭代、产业升级日新月异,国际战略竞争、制度竞争、科技竞争与人才竞争格局日趋激烈,我国的新职业、新工种、新技能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日趋优化。

  不变的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应坚定秉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科学人才观,牢牢把握“投资于人”的内在逻辑,遵循能力法则、尊重劳动创造,始终牵住技能要素这一“牛鼻子”。

  薪酬分配制度建设,一方面应在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着眼于国际人才竞争,紧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动态,充分考虑行业、地域、单位在用人特点、职业工种特征等方面差异,持续对薪酬分配制度体系作出超前谋划布局。

  另一方面,应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终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为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总目标,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严格遵循“产业-人才”协同发展的基本规律。

  应坚持“以用为本”的技能价值导向和多元共治的治理理念,强化部门政策协同,综合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合理运用集体协商、政府工资调控指导机制,调动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积极性,切实提升技能人才待遇,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良好社会氛围。(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