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输出正升级-瞭望周刊社

新能源技术输出正升级

2025-05-19 13:23:19 来源: 瞭望 2025年第20期

 

➤技术输出不等于技术彻底转让,面对强制技术转移风险,中国本土品牌应注意扎好篱笆,重视中国技术输出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筑牢防护体系

 

  文 | 上海证券报记者 俞立严

  

  在5月2日闭幕的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2025上海车展)期间,宝马、奥迪等国际车企宣布与华为牵手合作,引发广泛关注。

  宝马中国和华为的协议显示,宝马将在中国深度融合华为的鸿蒙生态,推出包括宝马数字钥匙等在内的数字化服务。按计划,基于华为鸿蒙技术开发的BMW数字钥匙功能将于2025年年内上市,深度集成的华为新技术将于2026年率先搭载在中国生产的宝马新世代车型上。

  “通过与华为鸿蒙生态的深度集成,宝马将为鸿蒙系统用户全面升级车载应用和智能互联体验,提升高频使用场景下的智能驾趣。”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说。

  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领域形成的技术优势与产业竞争力,正吸引来自法国、德国等的跨国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合作。

  受访人士认为,在国际形势严峻复杂的背景下,技术出海可发挥我国本土品牌竞争优势,扩大市场机会和利润空间。未来,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合作范围应逐步由国内市场扩展至海外,在此过程中也需警惕技术流失风险。

  技术突破引领国际合作升级

  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相关政策完备等要素支持下,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比亚迪新推出的“闪充电池”做到了全球量产最大充电电流1000A,使充电倍率达到了全球量产最高水平;宁德时代拥有专利及专利申请合计达43354项,其中境内拥有专利及专利申请25439项,境外拥有专利及专利申请17915项,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光伏产业链,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各环节产能均占全球70%以上。

  强大的竞争优势正吸引跨国企业加快与国产品牌技术融合步伐。宝马在中国深度融合华为鸿蒙生态、雷诺在上海组建新团队加速电动汽车研发、法拉利与零跑汽车洽谈技术输出合作、大众汽车集团与小鹏汽车推进跨国技术合作……

  中国本土品牌依靠自主创新,积累了竞争力、塑造了新优势、打开了新局面,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从“吸引投资”到“对外投资”,从“适应标准”到“制定标准”的跨越。

  高翔认为,中国正成为全球的创新引擎,通过与更多中国科技企业的共研共创,宝马计划以自身体系化整合能力融合前沿创新科技,全面开启在中国本土合作的新模式。华为鸿蒙生态将无缝融入宝马在中国市场新车的智能座舱,实现“人-车-家全场景智慧互联”的生态融合,为宝马用户进一步丰富车内应用程序和智能数字体验。

  2025上海车展上,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奥迪也宣布与华为牵手合作。奥迪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销售及市场董事石柏涛表示,奥迪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推出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功能的产品。

  合作范围应逐步拓展国际市场

  记者观察发现,当前本土品牌车企与跨国企业技术合作主要限定在中国市场范围。以宝马和华为的合作为例,此次和华为签约的宝马一方是宝马中国公司而非宝马集团总部,双方确定的合作相关事项仅适用于宝马中国公司业务,并未延伸至海外市场。

  统计显示,宝马集团2024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71.45万辆,而其在全球销量则高达245.1万辆,相比较看,宝马此次和华为合作的智能化业务在其全球业务总量中占比有限。

  对此,宝马中国相关人士解释称,这是基于华为终端设备在海外市场的用户基数变化做出的选择。不过,有业内专家认为,其深层动因是为了保住其在中国市场份额。“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55%左右,智能驾驶技术迭代周期大幅缩短,任何国际品牌想要维持市场份额,都必须在本土化技术适配方面做出快速响应。”上述专家表示。

  这种“技术合作换市场”的模式并非孤例。大众汽车集团与小鹏汽车的战略合作同样显现出区域化特征——基于小鹏平台研发的两款车型预计于2026年在中国市场投放,而其欧洲、南美等海外市场则不在合作之列。相关信息显示,大众汽车集团将主导工程开发和供应链管理,小鹏则提供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等核心技术模块。

  受访者认为,跨国车企当前的技术合作呈现明显的地域区隔特征:在中国市场积极引入本土技术供应商,而在欧美市场则维持原有技术体系。这种“双轨制”战略背后,是跨国集团对全球利益格局的权衡。

  “短期来看,中国技术输出和国际合作,可先从中国市场开始,但不能长期止步于中国市场。中外双方的合作成果在中国市场验证成功后,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那些国际企业和中企共同追求的海外潜力市场,可以增进磨合,积累经验,避免出海走弯路。”受访者表示。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国内企业和国际企业在中国市场进行技术合作,推进中外共同研发水平的提升。对中外企业在全球联合设立研发中心等项目,给予项目优惠支持,拓宽合作项目的融资渠道,增强国际巨头提升跨国合作广度和深度的动力。

  警惕强制技术转移风险

  长期来看,在技术合作逐步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需警惕地缘政治与政策影响下的强制技术转移风险。

  新能源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经历具有一定警示意义:其与福特汽车尝试建设美国密歇根电池工厂时,美国众议院三个委员会主席以审查为名,要求提交福特汽车与宁德时代之间的技术许可协议、福特汽车与美国政府之间关于技术许可协议和可实现的税收抵免沟通文件等核心文件。这种以行政力量介入商业合作的行为,体现了美国通过政策工具获取关键技术的运作模式。

  国际新能源研究机构君迪中国区前总经理梅松林说,美国虽然是汽车大国,但由于产业发展慢、研发投入少等因素,其新能源动力电池技术相对于中国和韩国等明显落后,长期觊觎中韩等企业成熟的技术领先成果。

  近期,韩国动力电池企业LG新能源在美合作时就被迫面临核心技术共享要求,最终导致合作破裂。

  此类强制性手段并非孤立事件。20世纪80年代,以东芝为代表的日本半导体技术和产能突飞猛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芯片供应方。1987年,日本半导体动态存储器已占全球约80%市场份额。为遏制其发展,美国制造了指控东芝走私高科技产品的“东芝事件”,借机将东芝内部很多技术文件打包带走,打压了崛起中的日本半导体产业。

  如今,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这种觊觎心态仍然存在。2025年2月7日,美国众议员提出的《2025年对华技术转让管控法案》,表面是限制技术出口,实际条款里却有规定——允许美国企业通过第三方获取中国技术。

  技术输出不等于技术彻底转让,面对强制技术转移风险,中国本土品牌应注意扎好篱笆,重视中国技术输出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筑牢防护体系。

  受访专家建议,有关部门要强化管理,稳步发展,保证中国企业在技术输出合作和相关产品出口时的合规操作。对于中外企业在海外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的,有关部门要提升海外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对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的风险监控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