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守护蔚蓝三重奏
➤三亚实现入海河流100%消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42个入海排污口提前纳入动态台账管理,成为海南首个实现入海排污口全部备案的城市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赵颖全 陈凯姿
浪花轻吻三亚湾沙滩,一头粉白相间的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惊呼的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记录。
“十年前,这样的场景几乎不可想象。”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秘书长蒲冰梅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如今,三亚近海的‘海洋明星’越来越多,这是大自然的回馈。”
滨海生态保护关乎本地居民生计,牵动着千千万万国内外游客的期待。面对滨海生态保护的系统性挑战,三亚近年来以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区域协同为着力点,探索出一条立体化治理路径,奏响了一曲守护蔚蓝的“三重奏”,为滨海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范本。
陆海统筹
打破“九龙治水”治理困局
“过去,海岸带管理存在规划不完善、权责不清晰的情况。”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绵延的海岸线上,一块块醒目的蓝色标牌标注着“生态保护缓冲带200米”。这是2022年海南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有关细则实施后划定的“生命线”,要求对纳入保护范围的用地实行最严格的管控。
这条“生命线”的背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
早在2016年,海南以生态系统整体性为原则,划定滨海200米生态保护缓冲带,以“牙齿般的约束力”明确海岸带开发边界与生态保护红线。通过“多规合一”改革,在统一坐标体系、基础数据、规划年限、用地分类标准和成果要求的基础上,统筹整合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六类空间性规划。
海南省市县联动的国土空间规划,便是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的雏形格局。以“多规合一”改革为关键抓手和推进路径,部门壁垒和区划分割被打破,形成了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三亚在这场联动改革中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三亚从源头上加强陆域污水管控,通过整治封堵、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等一系列组合拳,实现入海河流100%消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42个入海排污口提前纳入动态台账管理,成为海南首个实现入海排污口全部备案的城市。
由于缺少详细的海域功能区划和监管体系,此前三亚海域海岛监管力度弱、堵点多,尤其对水上旅游活动监管,多部门“各自为战”,联合执法难度大。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系统性编制、出台海域定级与基准价格评估成果、海域使用详细规划、海域海岛巡查监管工作方案等,集成创新打造全国首个从海域空间规划、海域使用权出让到用海巡查监管的海域海岛开发保护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对用岛用海的全流程管理工作进行规范整合。同时,结合海域海岛生态环境承载力,首次提出海域海岛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指标。
陆海统筹的触角,还延伸到了最基层。在三亚崖州湾,网格员常态化巡护着海岸线,他们手机里安装有生态巡护系统,“发现非法排污或违规施工行为,拍照上传后很快就有执法队到场及时叫停”。在红树林保育过程中,“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体系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和地面传感器,实时监控红树林面积、健康状况及入侵物种。
如今,三亚一些海岸线曾经泥化的沙滩重现银白,海岸带违法案件大幅下降。“三亚的陆海统筹不是简单拼盘,而是通过立法、技术、机制三维重构,实现生态保护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有效解决海岸带多头管理、权责交叉问题。”中国海洋大学三亚研究院有专家如此评价。
三亚海面上的游艇(2024 年 2 月 28 日摄) 张丽芸摄 / 本刊
生态修复让受伤的海岸线重生
站在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木栈道上,一片新种的正红树、白骨壤、红海榄树苗翠色欲滴。该保护区红树林修复项目负责人介绍:“这些红树树苗是近年来新补种的,现在成活率均超过85%。”
三亚地区的红树林是我国分布最南端(南海岛礁除外)的红树林,具有典型的热带性、古老性、多样性和珍稀性。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曾让三亚的海岸线红树林、珊瑚礁饱受侵蚀退化之苦。三亚在红树林退化区域实施抚育和提质改造,并对其他适宜恢复红树林的区域科学营造,宜林尽林,优先选用本地红树物种,以扩大红树林面积,并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实现对红树林的大保护,同时加强对红榄李等珍稀濒危物种种质资源的抢救性保护修复。
从2020年开始,三亚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中,通过退塘还林、人工补植等方式,系统推进铁炉港等湾区红树林修复工程,近5年让红树林面积增加了1100多亩。
修复的故事也在海底上演。
阳光穿透海水,照在错落有致的珊瑚礁体上,小丑鱼在枝杈间穿梭。在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潜水员符明权指着几年前投下的数十个人工“船型屋”礁说,这些礁体能为珊瑚提供天然的生长基,就像“海洋婴儿房”,最终变成鱼群的新家。
蜈支洲岛是位于三亚市北部的景区,由于渔业捕捞、陆源污染以及水产养殖等人为因素以及气候变化影响,过去30年间,周边部分海域珊瑚覆盖率出现较严重的下降。
三亚将蜈支洲岛作为珊瑚生态修复的先行示范岛屿。自2010年起,通过定期开展珊瑚修复、增殖放流及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先后推出“海底花园”计划、“神奇海洋”公益项目,还向游客推出“珊瑚宝宝”项目,让广大市民游客自发参与到海洋生态修复中来。
蜈支洲岛建立并完善了废弃物管理体系和珊瑚移植后的定期养护计划,每年清理包括渔网、绳子、塑料制品等在内的海洋垃圾,定期清除核果螺、长棘海星等珊瑚敌害生物,从源头上保障了珊瑚移植的成活率。
据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闫国琦介绍,截至目前蜈支洲岛海域已累计投放人工礁体约8万空立方,修复和保育珊瑚5万多株,修复面积达5.3万平方米,周边海域珊瑚覆盖率从15%提升至29%,渔业资源明显增长,成功变身美丽的“海底花园”。
三亚市生态环境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通过红树林修复、珊瑚礁移植、岸滩整治等工程,三亚受损岸线岸滩已基本实现动态平衡,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连续三年保持100%。三亚湾、海棠湾分别于2023年、2024年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名单。
修复工程与民生福祉深度交织。在三亚西岛,320个人工鱼礁构筑起“海底公寓”,吸引石斑鱼、龙虾安家。“现在每天捕捞量比五年前多了,价格也涨了。”渔民陈志方笑道。
区域协同打造治管“命运共同体”
一泓清水,两地共治。自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发源,藤桥河蜿蜒百里,途经三亚市海棠区赤田水库再灌入大海。赤田水库89%的水资源量来自保亭,三亚仅具备极少部分流域管辖权。
上下游协同治理,关系到河口生态和入海水质。2019年至2021年,三亚与保亭连续签订补偿协议,如果赤田水库交界断面季度水质监测值均达标,三亚将给予保亭补偿资金。省市出资,形成赤田水库流域生态保护奖补6亿元“资金池”,考核水质、水量、行动3个维度,以生态好不好为标准,对三亚和保亭进行资金分配。
赤田水库流域的综合治理,探索了“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近年来,该区域取水口断面水质类别,由地表水Ⅲ类提升至Ⅱ类,水库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构建全域执法矩阵,打造“智慧执法”新模式。三亚坚持“水陆空”并重的立体化执法模式:海上加强巡查守护海洋生态环境,陆域加强对污染源执法管控严惩环境违法,空中实时监测颗粒物等污染物并精准管控。2024年,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配备无人机、水质快速检测仪等34类专业执法装备,构建起“天地空”一体化执法网络。
三亚牵头搭建“大三亚经济圈”执法协作平台,与陵水、保亭、乐东、五指山等周边市县签署《三亚经济圈执法协作备忘录》,建立“信息共享、案件协查、应急联动”的区域协作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近30次。在与陵水、保亭等市县流域联合执法检查中,两地执法人员协同作战,发现并整改环境问题11个,有效破解了“交界地带”的监管难题。
清晨6点,一群环保志愿者手持工具,在三亚湾仔细清理着被潮水推上岸的塑料瓶和泡沫碎片。“现在的海水比以前清澈了,漂浮垃圾也越来越少见到。”志愿者宋其欣回忆说。
这得益于三亚全面创新“海上环卫”联动模式:各区域组建专业海洋保洁队伍,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全自动打捞船等技术设备,全域六大海湾已构建完整的收集、打捞、运输、处理闭环管理体系,实行日作业制度及巡回保洁制度。
仅2020年至2023年,三亚海漂垃圾密度就下降62%。如今,海湾内海洋垃圾得到及时有效清理处置,无明显垃圾带分布,海滩和海面环境基本保持清洁干净。“以前清理一片垃圾污染区域要三天,现在两小时就能搞定。”一名正在作业的海上环卫工人说。
目前,三亚在近岸海域、沙滩和防风林配备保洁人员324人、保洁船舶51艘、垃圾收运车辆86辆,构建起完整的收集、打捞、运输、处理闭环管理体系,同时常态化组织员工对责任范围内的海面、沙滩垃圾进行清理整治,经常性开展近岸海域沙滩环卫巡查检查工作。自2020年以来,共计清理沙滩烟花爆竹、有色垃圾、海洋垃圾及海藻等17763.05吨。
三亚河入海口处,白鹭掠过红树林,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的观测数量成倍增长。“生态系统的韧性,就藏在这些回归的生命里。”蒲冰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