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赛”撬动一座城
➤2024年,上海共举办178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3.78亿元,拉动效应309.90亿元
➤在成功举办国际赛事的同时,上海深耕本土赛事品牌,专注打造自主品牌赛事,确立“3+3+3+X”自主品牌赛事发展框架,让老百姓不仅有“赛”看,更有“赛”能参与
➤当体育融入城市基因,一场赛事便是一次生动的城市品牌文化展演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许东远 王雨坤
当2025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F1)中国大奖赛(简称F1中国大奖赛)的引擎轰鸣与苏州河上赛艇的击水声交织,当奥运资格赛的全球目光与上海马拉松的万人奔跑共振,体育赛事已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超级引擎”。“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彰显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勃勃雄心。
2024年,上海共举办178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3.78亿元,拉动效应309.90亿元。近年来,上海通过举办城市赛事促进文旅商体展联动发展,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全力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选手们驾驶赛车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F1)
中国大奖赛冲刺赛比赛中(2025年3月22日摄)夏一方摄 / 本刊
赛事“流量”变经济“增量”
3月23日下午,2025年F1中国大奖赛的正赛在上海国际赛车场结束,杆位出发的迈凯伦车手皮亚斯特里全程领先,最终第一个冲过终点。这一赛事不仅以超22万人次现场观众超过去年观赛纪录,更以“双场景、双热点、文体商旅展多业态联动”的溢出效应,将赛事周升级为全城狂欢的超级盛会。
该赛事串联起上海的文化、旅游、商业等各方资源,带动全域联动营销。相关数据显示,此次中国站比赛境外观众占比15.25%。其中,60%是专程入境观赛,比去年增加一倍。境外消费回流显著,带动酒店、免税店、高端餐饮消费。
“今年F1中国大奖赛票房比2024年增长了30%。”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亦斌表示,“一项顶级体育赛事的举办,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有机会来到中国、走进上海。”
F1中国大奖赛是上海深挖赛事“流量”、提升经济“增量”的一个代表。2024年,上海不断推动“赛事主场”向“消费主场”升级。在门票、旅游等直接和间接的收入外,上海也在不断推进赛事产业的融合发展。
2024年5月,上海举办了国际奥委会新创赛事——自由式小轮车、滑板、霹雳舞和攀岩等四个项目的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与此同时,在黄浦滨江城市公园设置了自由式小轮车、霹雳舞等潮流体验项目,吸引全球青年群体亲身参与。这一“观赛+深度体验”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43亿元,拉动效应14.02亿元。
在2024赛季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总决赛中,一众国乒名将大显身手,为观众们奉上一场银球“饕餮盛宴”。此次乒超总决赛吸引约5.5万名球迷齐聚上海。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内,提着行李箱奔赴观赛区的外省市观众络绎不绝。据统计,总决赛的购票观众80%来自上海以外地区,30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占比超过六成。
“考虑到年轻观众多,我们专门设计了赛事周边小公仔和小挂件。徽章、冰箱贴等各类衍生品销售火热,官方纪念品销售额近百万元。”上海久事体育赛事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明说。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表示:“我们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的赛事活动产品,持续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商业等业态融合,吸引更多海内外朋友‘跟着赛事来旅行’,让人人从参与体育中收获健康,让整座城市因体育而更富生机与活力”。
本土赛事服务人民城市
在成功举办国际赛事的同时,上海深耕本土赛事品牌,专注打造自主品牌赛事,确立“3+3+3+X”自主品牌赛事发展框架,让老百姓不仅有“赛”看,更有“赛”能参与。
第一个“3”,即3个依托城市景观培育的头部赛事——中国首个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上海马拉松、2021年在苏州河创办的上海赛艇公开赛、2024年3月在黄浦江上举办的上海帆船公开赛。
第二个“3”,即聚焦三大球发展的明日之星系列赛。
第三个“3”,即3个各具特色的赛事——花样滑冰上海超级杯、创办于2021年的上海杯象棋大师公开赛、于2024年落地的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
“X”指各区、协会和企业等创办的各具特色的赛事,包括各区的半马赛事,企业举办的路跑、水上、自行车等赛事。
城市的核心是人,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上海市体育局竞赛处处长刘琦表示:“我们在人民城市办比赛,就要办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让全球爱好运动的人,有机会在上海的最核心地段跑步,在上海的‘一江一河’中百舸争流。”
从2021年开始,上海赛艇公开赛连续四年在苏州河举办。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骏炜表示,“上艇”之于上海,不仅是一项比赛,更是城市治理成效的绝佳展示舞台。随着“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的贯通和品质提升,赛事举办地苏州河两岸的建筑,为上海赛艇公开赛的举办提供了完美载体。
2024年10月,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上海马拉松,成为中国唯一雅培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三年内连续两次通过考核后,将与波士顿马拉松、伦敦马拉松、东京马拉松等顶级赛事比肩。
在赛事设置和赛制保障上,“上马”按照要求增设了竞速轮椅马拉松项目,满足不同类型专业马拉松跑者的需求。“以前,我们需要出国参加比赛,现在可以在家门口近距离地与世界高手一起比拼。”2024年的“上马”赛后,曾在巴黎残奥会轮椅竞速男子400米T54级决赛中打破残奥会纪录夺金的代云强这样对记者说。
在“3+3+3+X”自主品牌赛事矩阵引领下,全民健身蓬勃发展。上海通过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等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重点培育跳水、乒乓球、射击、自行车等优势项目品牌赛事,鼓励举办智力运动、武术、健身气功、龙舟、舞龙舞狮、“九子”、门球、海派秧歌等传统运动项目赛事,积极举办棒垒球、网球、空手道、攀岩、帆船、城市越野滑雪等时尚项目赛事,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不断织密织牢市民身边的自主体育品牌赛事网络,促进长三角地区全民健身赛事联动,打造具有长三角区域特点的原创品牌赛事。
2025年,上海计划新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0个,新建和改建市民健身步道70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500个、市民(职工)健身驿站58个、市民运动球场130片(其中羽毛球场100片)、长者运动健康之家20个,确保全民健身公共资源拓展工程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
中国选手张艳在巴黎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站
滑板女子街式半决赛比赛中(2024 年 5 月 18 日摄)陶希夷摄 / 本刊
世界赛事眼中的中国与上海
当体育融入城市基因,一场赛事便是一次生动的城市品牌文化展演。近年来,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出现在国际顶级体育赛事中,让国际赛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舞台。
在F1中国大奖赛赛场内外,一场场“中国式浪漫”谱写一幕幕文明交融的华章。今年参赛的众多车手,通过社交媒体展示了为中国站特别设计的头盔。梅赛德斯车队的拉塞尔选择了中国的蛇年元素,头盔上印有中文“拉塞尔”,和“陆叁”(63号是车号)。
“我十分喜爱并尊重中国的文化,这是我第三次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参加F1大赛,强烈感受到中国粉丝的热情与支持,希望通过更多的方式回馈他们对我的厚爱。”他表示。
石拱桥、宫殿式建筑、中式宅邸设计……运动员在中国特色场景中做出酷炫的极限动作,这样的融合出现在世界最大规模的综合性极限运动盛会“FISE极限运动世界巡回赛·上海站”。
这项起源于法国的赛事,已有近30年历史。“我们在设计竞赛场地时,注重加入本土元素,将场地融入当地城市建筑,让参赛的国内外运动员一眼就能记住上海特色。”赛事主办方飓风集团亚洲区总经理宋禹林表示。
“体育+数字化”是未来赛事的发展方向。2024年,上海成功举办反恐精英世界锦标赛(CS Major)决胜赛,这是CS项目的世界最高级别电竞赛事。至此,上海成为全球首个举办三大国际顶尖电竞赛事——第九届DOTA2国际邀请赛(TI9)、2020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S10)、2024反恐精英世界锦标赛的城市。
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协会秘书长朱沁沁表示:“上海聚集的大量电竞相关企业让行业协会能够更敏锐地触达行业最前沿。聚焦国际顶级赛事平台,让越来越多国际化赛事落户上海,努力建设‘全球电竞之都’。”
近年来,上海市陆续出台《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办法》《上海市体育赛事品牌认定体系》《上海市体育赛事评估体系》《上海市体育赛事体系建设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积极构建以赛事管理与服务为引领、以建设赛事体系为重点、以“赛事认定—赛事评估—赛事扶持”为抓手、以赛事监管和赛事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为支撑的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创新体系。
“上海将进一步深化体育领域改革,愿在改革创新中为国家承担更多试点任务,探新路、测压力,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体育赛事,让中国赛事走向世界。”徐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