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学焕发新光彩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潘莹 孙哲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充满诗意的新疆在李白、岑参等人的诗作中登上唐代边塞诗的舞台,引发无数文人志士对边疆热土的热情讴歌。
时光流转,这份根植文化沃土的诗意,在新疆大地蓬勃生长、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文坛独具风格的鲜明标识。新疆文学题材广泛涉及民族团结、屯垦戍边和对口援疆等,以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力量。
专业人士认为,壮美的自然景观、多元的文化底蕴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给文学创作者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动力,也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与独特的叙述方式,造就“天山文学”独特的美学风格。
“新疆的文学就是融合的产物,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造就了新疆文学的多姿多彩,也为新疆文学的可持续发展赋能助力。”《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说,近年,新疆文学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融合历史意蕴、地理景观、文化记忆和生态意识等,对新疆传统文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邹赞说,新时代新疆文学在美学风格上体现了守正创新,既延续了“新边塞诗”奠定的广阔深远、奇骏豪放的阳刚苍劲之美,又在全方位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中,显现出鲜明的融合之美,形成一种凸显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的“融合型”美学风格,体现出“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共同体”美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得到越来越多作家的关注。进入新时代,兵团作家群体笔耕不辍,他们的创作既自觉融入当代新疆多民族文学整体图景,也反映兵团社会历史变迁和几代兵团人命运故事,为弘扬和传播兵团精神、铸牢兵团屯垦戍边文化认同提供重要参照。首届天山文学奖获奖作品《阿娜河畔》即关注兵团屯垦戍边,以“百川归海式结构”书写两代农垦人的命运故事,讴歌边疆建设者不畏艰险、勇毅拼搏的奉献精神。
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新疆各民族团结奋斗建设家园的历程,为文学创作提供众多素材,有太多美好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可以书写。通过文学艺术呈现各族群众手拉手建设美好家园的动人故事,为读者提供滋养心灵的精神食粮,是文学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作家邹弋舟对“新疆文学力量的崛起”感触深刻。他说,刘亮程曾获得茅盾文学奖,肉孜·古力巴依、艾布、玉苏甫·艾沙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以及首届天山文学奖获奖的周涛、董立勃、李娟等,从这些新疆作家身上体现出代际传承的特点,他们闪亮的文学表现,有一种新疆力量扑面而来的感受。“他们的文学成绩不是孤立的,是由文坛对近些年新疆文学力量的整体性感受构成的。”
新疆文学的奖项,也越来越吸引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目光。2024年10月,新疆设立文学领域最高奖天山文学奖,并面向海内外广泛征集新疆题材文学精品。消息发出后短短一个多月,共有18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向天山文学奖评奖办公室报送作品。
新疆文学散发的光芒也早已跨越专业的文学圈,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以《我的阿勒泰》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让跟着新疆文学去旅行成为社会生活新潮流。
邹弋舟认为,当前新疆文学俨然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上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实践提供文学佐证。同时,新疆多民族文学蓬勃发力,也进一步增进着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滋养着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新疆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