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技能人才站C位

2024-08-26 15:57:24 来源: 瞭望 2024年第35期

  

通过构建“产才”深度融合的技能培育体系,打造“职工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技能创富模式,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技能生态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9.8%,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2.3%

公司自2022年起逐步形成“技能等级+股权分红”的薪酬激励制度,以“技高者多得”的思路提升一线工人的整体收入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平

  “我中专毕业后来到公司,从基础工作做起。之所以能从一线工人做到技师、工程师,离不开企业开辟的技能提升通道,让我们有机会成长。”谈起过往13年的工作经历,浙江万得凯流体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师兼高级工程师李传芝十分感慨。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近年来,制造业大省浙江以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为引领,通过构建“产才”深度融合的技能培育体系,打造“职工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技能创富模式,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技能生态,为解决“有人没活干”问题提供了改革思路和整体方案。

  截至2024年6月底,浙江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29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39.6万人,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达33.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34.1%。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3年企业薪酬调查数据,2023年全省技能人才平均工资为79510元,同比增长7.6%,高于同期全省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幅。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浙江多地采访发现,浙江从技能培育入手,引导企业建立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才职业发展互相转换的通道;以技提薪,让“打工者”变“合伙人”;通过星级评定让技能人才受优待、得荣誉,在之江大地,越来越多投身制造业的年轻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浙江台州第一技师学院订单班学生在利欧集团浙江泵业有限公司开展工学交替(资料照片) 金华标摄

  拓宽技能人才上升空间

  技能培育,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首要条件,也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加快从“好就业”转向“就好业”,吸引广大青年主动选择职业教育。

  8月10日,浙江永康五金技师学院工程实践中心,机电专业学生陶廷友正刻苦磨炼“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能。经过反复操作训练,机械装调、电气线路安装和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等工序在他手中“一气呵成”。

  永康五金技师学院常务副院长王钟宝介绍,依托市域内5万多家五金制造类企业资源,学校把生产线建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技能本领。

  “我们的学生能操作、能设计、能创新、能协作,毕业时不少人被企业提前‘订’走了。”王钟宝说,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9.8%,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2.3%。学校培养的高级工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每年为永康市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上千人。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负责人表示,通过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全省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分别达到98.0%、88.6%。

  技能人才需要培养,也需要科学的评价和选拔。

  7月26日,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公元股份有限公司精益实训基地内坐满了人,企业根据生产实际,组织开展装配钳工高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对52名职工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

  “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权交到企业手中,可以帮助企业从员工培养、生涯设计、薪酬激励和能力评价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将企业创新发展与技能人才成长更紧密结合起来。”台州市黄岩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严亚君说,黄岩区自2020年起开展企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试点工作,目前全区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备案企业数达86家,累计评定技能人才1.35万名。

  为打通技工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双培养通道,2022年出台的《台州市职技融通改革实施方案》,支持高职院校与技工院校之间开展学分互认试点,完成规定学分的学生,可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职技融通改革有利于培养兼有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的技能人才,让他们在求职和薪酬分配中更具优势。”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鲁才强说。

  此外,宁波等地还积极深化职称制度与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双向贯通,探索“技师+工程师”培养模式,以企业急需紧缺为导向培养评价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以技提薪”技高者多得

  技能提升如何转变为实际增收?围绕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浙江开展技术工人“以技提薪”和能级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推动技能人才加快跨入中等收入行列,助力广大青年走技能致富之路。

  以技提薪,让技高者多得。“技能创富,让产业工人幸福快乐地工作。”走进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能看到LED显示屏上醒目的宣传语。

  作为一家生产制造智能缝纫机的企业,公司自2022年起逐步形成“技能等级+股权分红”的薪酬激励制度,以“技高者多得”的思路提升一线工人的整体收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吴敏辉介绍,公司根据管理岗、技术岗等将职业发展通道分为三大序列70余个职类,普通技工可以向高级工、技师、工程师、首席专家不断晋级,职级的晋升不仅可以带来待遇的提升,还可跨平台向管理岗转型。

  “得益于‘增技增收’改革举措,公司高技能人才占比从2020年的10%增长到现在的54%。技术工人平均年薪从2020年的8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3万元。”吴敏辉说,在“增技增收”导向下,技术工人给公司提出3200多条实用性工艺改善建议,为公司节约成本1300多万元,帮公司提高生产效率25%。

  股权激励,让“打工者”变“合伙人”。每天晚饭后,李传芝都会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查看公司股价情况,因为股价波动与她的收入息息相关。

  “2019年,公司对我这样的技术骨干,人均配股3万份。2019年至2022年,我总共拿到3万多元股票分红,相当于每年增加1万多元收入。”李传芝说。

  自台州市2022年出台《上市公司技术工人股权激励改革方案(试行)》以来,共有13家上市企业通过授予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员工持股计划以及虚拟股等,1013名技术工人享受到股权激励的红利,占股权激励总人数的37.8%。

  凭证贷款,让技能更有含金量。2023年9月,凭借自己的高级焊工技能证书,从河北省到浙江宁波创业的张振岭获得了银行8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解了燃眉之急。“我经营一家零部件厂,随着业务量增加,公司流动资金紧缺,如果没有这笔贷款,厂子说不定就黄了。”张振岭说。

  2024年,浙江创新推出“技能共富贷”系列金融产品,为技能人才、技能创富型企业、技能共富产业等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根据贷款者的技能称号对应不同的贷款额度和利率优惠政策,破解技能人才和技能创富型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问题。

  截至今年6月底,“技能共富贷”已累计发放贷款853.9亿元,其中30.1万名技能人才贷款708.6亿元,在支持技能人才创新创业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

  让工匠站上C位

  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需要培育“汇入”生活、“融入”日常的技能文化。

  优化制度供给,让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技术工人的待遇提升,意味着企业将更多资源和收益向这一群体倾斜。如何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让政策倡导变为企业可持续的自发行为?浙江的解题思路,是对“技工友好型”企业开展差异化激励,提升企业参与的内生动力。

  以台州市为例,2022年当地创新推出《台州市技能创富型企业激励办法(试行)》,把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和薪资待遇等情况与企业用地、用能、亩均评价、技改补贴等相挂钩,用真金白银和实实在在的福利补贴企业的人力支出成本。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台州全市有45家技能创富型企业获得“亩均论英雄”加分奖励,政府累计向75家技能创富型企业发放技改补助2.2亿元,发放工匠培育激励奖补528.5万元。

  培优社会生态,让工匠站上“C”位。浙江全省共有16.05万名高技能人才纳入各地人才分类目录,按规定享受住房、户籍、子女入学、医疗、就业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在“两代表一委员”提名中优先推荐技能人才;出台《浙江省就业促进条例》,明确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技师班(预备技师班)的毕业生,分别视同中专、大专、本科学历毕业生……通过优化技能人才服务保障、树立技能价值激励导向,逐步形成技能人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的良好生态,让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切实感受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

  此外,台州创新开展“台州技工”星级评价激励,将高技能人才列入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同享有关政策待遇,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以前大家印象中,做技术工人不是有面子的事。现在全社会对技术工人越来越重视,让我们的职业自豪感越来越强。我感受很深:获评‘五星’后,不仅到全市国有景区旅游免门票,坐公交也免费,获得感和荣誉感满满。”台州市五星级技工张华坦言。

  营造社会氛围,建设技能型社会基本单元。为建设“可知、可感、可及”的技能型社会,浙江大力打造“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让技工感受到技能培训就在身边。温州市今年3月成立“温州技能夜校”,深度联动各类院校、机构、企业、基层站点,广泛构建线下培训应用场景、线上工匠在线学堂,为企业及各类劳动者就近提供便捷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同时,浙江依托各类生产生活场景,打造了一批技能型乡村、技能型企业、技能型园区、技能型小镇等技能型社会基本单元,让“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浙江将持续完善技能培育、技能创富、技能生态三大体系,全面加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示范引领性的省域技能型社会,让技能成才、技能创富成为彰显浙江共富特色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