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严打暴力骚乱

2024-08-20 16:01:58 来源: 瞭望 2024年第34期

  

骚乱爆发后,英国政府将其定义为威胁巨大的恶性事件,首相斯塔默称其为“极右翼暴行”,并在多地部署警力随时准备应对潜在暴力事件

英国加大人力和技术手段投入,加强对骚乱暴力分子的识别和抓捕能力——宣布在警察系统内成立一个打击暴力骚乱者的特别小组,允许其运用具有面部识别技术的摄像头来进行确定和鉴别

有英国媒体指出,此次骚乱再一次表明网上虚假信息是一个“明显而现实的危险”,而英国有关社会组织也纷纷呼吁政府加大整治力度

英国政府将加强网上言论监管作为下一步抑制暴力骚乱源头的重点。斯塔默表示,反对社交网络“采取不负责任的行为”,煽动暴力和传播虚假信息

此轮骚乱或许可以在公共秩序和法律层面通过多方施策而逐步平息,但其背后的难民移民问题、文化和宗教冲突等根源性问题却无力得以解决

  文 | 董一凡

  英国英格兰西北部默西赛德郡绍斯波特镇7月29日发生一起持刀袭击事件,造成参加舞蹈课的三名女童死亡。事件发生后,伦敦、利物浦、布里斯托尔、赫尔、曼彻斯特等多个大中城市发生抗议活动,并迅速转为暴力骚乱事件,出现袭击难民收容酒店、清真寺,对商店打砸抢烧,袭击警察、烧毁警车等恶劣行径。

  这一自2011年以来英国最严重的全国性暴力骚乱,反映了英国多年来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极端撕裂,已经成为新上台不足一月的工党政府所面临的最严峻和紧迫的挑战。

  重拳打击“极右翼暴行”

  骚乱爆发后,英国政府将其定义为威胁巨大的恶性事件,首相斯塔默称其为“极右翼暴行”,并在多地部署警力随时准备应对潜在暴力事件。

  8月5日,英国内阁举行应对国内外重大安全问题的“眼镜蛇”紧急会议,即内阁办公室情况通报A室启动运作,英国内阁成员和军方、警方、情报部门首脑共同会商如何应对和处置突发危机。内阁办公室情况通报A室由英国内阁成员和军警情首脑组成,拥有停止议会等权力,专门负责处理与国家安全有关的特别重大事宜。

  斯塔默在会后表示,英国将通过组建一支由专业警察构成的“常备军”来增强警力,同时加强对肇事者刑事司法追责,使骚乱参与者受到法律“全面制裁”。首相府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说,英国法院可根据需要延长开庭时间,以确保骚乱参与者尽快受到法律制裁。

  8月6日,英国内阁再次召开“眼镜蛇”紧急会议,准备制定一揽子计划来应对持续发酵的骚乱。

  从警力方面看,英国司法部国务大臣海迪·亚历山大6日表示,政府已征召了6000名专业警察应对暴力活动。6000名警察的规模大约可应对30场集会的维稳工作。警方尤其关注晚八点左右的突发情况处理能力,同时也加大了逮捕力度。截至9日,英国已有近600人因骚乱被捕。英国全国范围内对嫌疑人的调查行动也将持续数月时间。英国国家警察局长理事会主席加文·斯蒂芬斯表示,随着更多肇事者被警方识别,被捕人数还会继续上升。

  从执法力量上看,英国加大人力和技术手段投入,加强对骚乱暴力分子的识别和抓捕能力——宣布在警察系统内成立一个打击暴力骚乱者的特别小组,允许其运用具有面部识别技术的摄像头来进行确定和鉴别。

  警方表示,将“仔细检查大量图片、视频以及摄像头资料”来“找到参与暴力的人”,同时鼓励民众向警方提供暴力线索和信息。

  据英国《卫报》报道称,英国警方将运用无人机、视频识别技术等辨认嫌疑人,甚至在嫌疑人佩戴面罩时依然能够将其认出。在定罪起诉环节,英国政府计划增派100名检察官来加快起诉流程。

  在司法方面,英国多年来虽然一直存在司法资源远远无法满足起诉办理需求、案件严重积压的问题,但律师和检察官出身的斯塔默却希望在应对恶性问题上能够“特事特办”、提升效率。斯塔默在2011年英国大规模骚乱期间担任总检察长,曾通过“常设执法安排”来加速逮捕嫌疑人、羁押候审及定罪的一整套流程。截至9日,英国已有150多人出庭受审,50多人已被宣判或在等待宣判。

  此外,英国一些官员也主张从严、从重打击骚乱肇事者,如内政大臣等多人呼吁应以“恐怖主义罪”对嫌疑人进行起诉。而在羁押方面,海迪·亚历山大表示,政府已经准备了可容纳500人的监狱空间。

在英国伦敦,一名示威者与警察对峙(2024 年 7 月 31 日摄)   新华社 / 美联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此次英国骚乱持续发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社交媒体特别是一些网红、“大V”推波助澜。

  此次骚乱转化为燎原之势的最大传导因素,是部分极右翼分子在社交媒体上盛传有关凶手身份的虚假信息,即该人是“2023年抵达的穆斯林难民”,从而点燃了英国民众中的反移民和反伊斯兰群体的不满情绪,也导致暴力分子对清真寺、难民安置酒店等密集攻击。尽管英国当局做出了澄清,凶手出生于英国威尔士首府卡迪夫、父母来自卢旺达,但在互联网上各类谣言依然泛滥。对此,有英国媒体指出,此次骚乱再一次表明网上虚假信息是一个“明显而现实的危险”,而英国有关社会组织也纷纷呼吁政府加大整治力度。

  同时,社交媒体上普遍出现反移民、反伊斯兰相关话题的密集讨论。一些政治网红如极右翼人物汤米·鲁宾逊、改革英国党党首奈杰尔·法拉奇等频繁发表煽动性言论,而极右翼组织英国防卫联盟则是在网上煽动仇外情绪最激进的群体之一。在网上散播移民律师名单也对维护移民利益的人士构成人身安全威胁。

  极右翼分子还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群体活动的组织和串联,并且公然在网上发布预告,比如即时通信应用程序“电报”有专门反移民频道讨论集会信息。

  此外,一些社交媒体运营方也对传播虚假错误信息和极端言论默许甚至是纵容,相关算法更是助长了虚假消息“病毒式传播”。英国巴斯大学副教授布朗表示,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对极右翼活动者账号疏于审核管理,造成错误信息和仇恨言论“前所未有的传播”。对此,英国监管机构已向这些社交媒体平台发出紧急警告,要求它们“立即采取行动”,处理英国网络上涉及“煽动仇恨”或“挑起暴力”的内容。英国政府官员还会见了脸书母公司“元”和X平台等社交媒体公司代表,敦促他们与英国政府合作,阻止煽动种族仇恨和暴力活动的信息传播。

  英国政府将加强网上言论监管作为下一步抑制暴力骚乱源头的重点。斯塔默表示,反对社交网络“采取不负责任的行为”,煽动暴力和传播虚假信息。

  首先,英国加强了对借助社交媒体煽动对抗、传播虚假信息的惩戒力度。首起被判入狱案件将两名违法者分别判处38个月和20个月监禁。

  其次,英国政府谋划加强社交媒体管控,考虑审查《在线安全法案》,允许英国网络监管机构强化对某些“合法但有害”内容(如虚假信息)加大管制和惩戒力度。《在线安全法案》于2023年10月获批正式成为法律,该法案规定,科技企业在预防和迅速删除恐怖主义等非法内容方面应承担法律责任。

  撕裂难治愈

  此次英国暴力骚乱的直接诱因虽然是一起杀害儿童的极端暴力事件,以及极右翼分子借机的推波助澜,但其背后反映了多年来英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矛盾和积怨的集中爆发,亦折射了当今英国政界、各阶层民众在移民、宗教、社会安全等诸多议题上立场的极端对立和撕裂。

  面对这些严峻挑战,打着“改变”旗号上台的工党新政府虽将更多精力转向国内事务以期缓解内部矛盾,但要解决诸多结构性问题却颇为艰难。

  难民和移民问题仍将持续成为英国社会的溃疡。多年以来,英国部分中下层民众对于难民和移民涌入的不满和戒备情绪,一直给政治讨论和社会舆论带来动荡和纷争。包括保守党疑欧派在内的英国右翼和民粹势力,将民众控制非法移民的诉求与欧盟相联系,最终凭借一些无法兑现的承诺煽动2016年公投“脱欧”。然而,英国非法移民问题并未因“脱欧”而缓解,甚至愈发严重,据英国内政部和国防部数据,截至6月底,今年已有超1.3万名非法移民穿越英吉利海峡来到英国,创4年来新高。

  在此背景下,英国民众看到的是“脱欧”后难民和移民挑战愈发增大,以及英国政府种种应对举措的疲弱无力。民众对难民和移民、非白人和穆斯林群体的敌意日益增强,给极右翼思想和政治势力膨胀提供了土壤。

  英国在其独特政党政治结构下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反移民民粹政党,但英国防卫联盟等非政党极右组织却利用舆论煽动暴力活动不断抢抓眼球。右翼立场的保守党内部也出现越来越多的极右翼民粹分子。曾力主“脱欧”的改革英国党党首法拉奇在后“脱欧”时代则摇身一变,借反移民等民粹议题博取政治资源。

  面对英国社会和政治因难民和移民问题而引发的种种冲突和混乱,工党虽在议会拥有超强的席位优势,却没有足够的财政资源和治本之策来提出及推进一项立竿见影且不受国内外争议影响的移民控制政策。虽然斯塔默已经宣布废弃保守党政府提出的不具现实可操作性的“卢旺达计划”,但未来其政府仍可能在移民问题上因突发事件而遭遇保守党乃至极右舆论的口诛笔伐,成为其执政支持率的重大雷点。

  在各派政治力量不断斗争与博弈的当下,英国政治光谱之间、族群之间乃至阶层之间斗争和博弈的方式却日渐激化和暴力化,并产生了对立和分歧螺旋式上升的结果。英国工党政府难以切断社会和政治环境中割裂与相互对抗的螺旋和循环。

  在此次骚乱中,英国各地的反种族主义和反极端主义示威不断举行,在其声音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出现极端化,引发了极右和反极右的暴力冲突。与此同时,诸多中左翼政客也打着“反极端”的口号发出一些骇人言论,比如工党议员瑞奇·琼斯在近期的左翼集会上公开宣称“应该将极右翼分子割喉”,遭到工党方面给予的停职处罚。法拉奇等极右翼政客亦借机进一步煽动仇恨与对立。

  此轮骚乱或许可以在公共秩序和法律层面通过多方施策而逐步平息,但其背后的难民移民问题、文化和宗教冲突等根源性问题却无力得以解决。在英国当前经济低迷、社会不满情绪加剧的背景下,极端暴力行为很可能再次成为一些人宣泄情绪的危险管道,英伦三岛也很可能再一次被点燃。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