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大国之间的竞争直接表现为科技实力的较量,背后实际上是制度与文化的比拼
➤《决定》体现了党中央将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位置的战略部署,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针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同时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等部分统筹部署了科技创新相关重大改革任务
➤在政策支持上,要推动科技政策从各管一段向构建高效协同的政策体系转变,针对新型举国体制、战略博弈必争领域强化精准政策支持
文 | 刘冬梅 陈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系列新举措新要求,为进一步破解科技领域改革难题、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前进方向,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科技体制改革
始终走在改革大潮的前列
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围绕国家发展大局,不断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的突出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进行战略谋划,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拓展,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不断加强顶层设计。2015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从八大方面30个领域,着手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2015年9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炉,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十方面143项改革任务,并给出了明确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23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实现系统性重构。
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环环相扣的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极大激发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活力。推动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科技成果评价、职务科技成果管理三项改革试点,打造连接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全国性综合服务平台,全国统一、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市场加快成型。
统筹优化国家科技力量体系。加快完善体系化布局,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出台《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指导意见》,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从制度建设着眼,整体部署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链条,系统布局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鼓励、有效引导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组建创新联合体,中央企业已牵头建设24个创新联合体,共同推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
持续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2014年,发布《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完成对分散在各部门的近百项科技计划整合,建成了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政府将项目管理交由专业机构负责,强化了资源统筹和战略聚焦。推进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简化预算编制,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加大人员绩效激励的力度,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受到普遍好评。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经费更好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应对外部风险挑战迫切需要形成与发挥我国科技体制机制的比较优势。当前,科技成为大国竞争的重中之重,大国科技博弈呈现复杂化长期化趋势,围绕前沿必争领域的竞争烈度直线上升。大国之间的竞争直接表现为科技实力的较量,背后实际上是制度与文化的比拼。复杂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进行新的改革与探索,破解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重点难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对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力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对新质生产力的体系化支撑不够。切实解决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特别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要素配置方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让各类先进优质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要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看能否通过改革获得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从目前看,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存在短板,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有待优化,科技资源统筹配置效率不高,科技政策体系统筹衔接不顺,有些改革举措落实还不到位。我们需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良好环境。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决定》全篇体现了党中央将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位置的战略部署,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针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同时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等部分统筹部署了科技创新相关重大改革任务。我们要以全局与系统的方法一体领会和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主线,强有力地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加强科技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为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
第一,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决定》进一步突出了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在领导体制机制上,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在组织实施体系上,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在重点产业链上,要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在政策支持上,要推动科技政策从各管一段向构建高效协同的政策体系转变,针对新型举国体制、战略博弈必争领域强化精准政策支持。
第二,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制度保障,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首先,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其次,牢牢抓住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这一关键,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
第三,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决定》着眼实现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协同联动高效进行了重点部署。首先,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其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再次,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
第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资源的总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手段中科研项目仍是重点,《决定》从提升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效能等方面进行了一体部署。首先,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其次,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再次,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
第五,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筑人才竞争优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决定》突出科技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首先,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其次,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再次,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刘冬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陈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