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显示碳市场活力稳步提升

2024-07-26 16:17:20 来源: 瞭望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魏雨虹

  

  7月21日,生态环境部在武汉“中国碳市场大会2024”上正式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以促进社会各界更好了解全国碳市场发展情况。

  《报告》系统总结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最新建设进展,全方位展示了市场建设运行工作成效,展望了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方向,是继2022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之后,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最新进展情况报告。

  据了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度)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含其他行业自备电厂)2257家,年度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5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是目前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报告》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分别上涨 47.01%和125.26%,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和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分别上涨33.93%和49.73%。重点排放单位结合自身情况及早制定交易计划,交易量峰值月份由12月提前至10月,交易活跃天数明显增加。第二个履约周期结束后,2024年上半年月均成交量、月均参与交易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2022年同期分别上涨 49.54%、90.79%。

  《报告》示,全国碳市场经过两个履约周期建设,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全国碳市场压实了企业碳减排主体责任,树立了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识。目前,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均建立了碳排放管理内控制度,其中超过80%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碳资产管理,并将碳资产管理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绝大多数重点排放单位对自身减排潜力和成本进行了评估,主动采取低碳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等减排措施,并进行内部碳减排考核,重点排放单位基本都开展了元素碳含量实测。

  《报告》示,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相较于强制性限产限排,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通过市场手段配置碳排放资源,企业减排方式更加灵活,更有利于促进行业减排。在保障电力行业快速发展、能源安全的前提下,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单位火力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8.78%,通过碳市场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

  《报告》示,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巩固提升,建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科学有效、对接国际的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和管理制度。实现全国4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设施和企业层级的月度数据报送和更新,碳排放统计核算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大幅提升。化石燃料等关键参数实测数据为科学制定发布中国年度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建立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等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培育了一大批碳减排、碳管理的专业人才和相关机构,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报告》示,下一步,中国政府将持续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政策配套制度,综合考虑行业的碳排放水平、数据质量基础、减污降碳协同、行业高质量发展等因素,分阶段、有步骤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更多重点行业;逐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配额分配方式,提升有偿分配比例,使碳价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碳减排成本;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完善价格发现功能。同时,积极发展具有高质量碳信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构建科学合理、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的制度体系,重点支持生态系统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控排、节能增效等项目发展,推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应用,探索采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