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质监管力”
➤海关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集聚、推动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责无旁贷
➤企业在“新”“质”转型过程中,期盼政策措施更加差别化、更加均等化、更加精准化
文 | 辛建民
今年年初,在江苏省政府举办的“建设制造强省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一组数据引人注目。
2023年,江苏省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增长7.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3%,新建投产企业贡献全省工业经济30%的增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91.9、连续三年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67.9、连续九年全国第一……
当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条件、能力和基础,而江苏各企业对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等需求也更为迫切,这为海关顺应时代潮流、优化监管体制机制、形成有效解决方案提供了优质样本。
海关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枢纽,肩负“守国门、促发展”职责使命,是国际贸易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集聚、推动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责无旁贷。
对此,南京海关将聚焦江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增长点,找准优化海关监管服务的契合点,锚定企业“新”“质”需求的发力点,加快推进智慧海关建设、落实好“智关强国”行动,打造“新质监管力”,助力江苏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阵地,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因势而谋把准监管服务新形势
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在于创新,在于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对于海关而言,新质生产力不仅带来了监管对象的拓展、服务内涵的变化,也催生着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工具等系统性变革,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把握好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顺应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趋势,打造“新质监管力”。
南京海关通过对江苏全省43家重点企业开展分类调研,梳理出当前我国海关监管形势面临的四方面变化。
一是全球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协同,要求跨境流动更加顺畅。跨界交叉融合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钢铁、化纤等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还是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落地生根,无不涉及产业跨界的大变革、前沿技术的大融合、新生产要素的大聚变,需要全球产业链、技术链、供应链进一步打破国别界限、产业界限,实现更广泛的一体化。
除此以外,更多国内企业正由“引进来”逐渐转向“走出去”,国际贸易结构加速演变。海关作为国际贸易供应链的重要一环,监管范畴、服务内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必须把握全球工业产业互联、分工协作大趋势,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增长点,紧盯企业群众的现实关注点,找准优化海关监管机制的契合点,促进各类要素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无障碍跨境流动,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势发力构建更大发展格局。
二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求治理机制更加多元。“数据要素×”和“生产性服务+”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一方面,制造业中数据服务价值构成比重日渐上升,有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反映,目前一款车型的软件代码已达几亿行,软件成本占整车成本近五成;另一方面,前端设计维修和后端消费增值服务日渐成为利润主要增长点,譬如苏州一家制造业企业,保税维修单品利润率已是传统生产制造的几倍。
这说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中国制造,补齐与生产制造强相关的服务业很关键,货物贸易比重收缩、服务贸易比重增长是未来趋势。
对于海关而言,必须以未来为视角,科学审视当下,在优化传统货物贸易监管的同时,瞄准发展前沿,聚焦数据要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求和特点,积极探索创新海关监管制度、重塑国际贸易规则、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着力打造制度优势,激发创新活力、发展动力和无限潜力。
三是企业规模效应向柔性定制转变,要求监管方式更加“隐形”、智慧。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显著变化之一是企业规模效应由单纯的批量生产向“柔性定制+批量生产+高附加值”转变,企业必须最大限度提高生产交付效率,因此对海关监管与服务效率的期待更高。
因此必须以智慧海关建设为抓手,加快改革步伐,聚焦数据应用这一核心,逐步实施直到彻底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在“管得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货物流转环节的监管手续,最大范围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监管,最大力度实现监管服务模式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四是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激发新需求,要求制度和执行更加开放包容。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跨境贸易可能性曲线实现新的拓展和跃迁。比如新的制造技术不断涌现,江苏有很多企业已成为全球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并因技术突破带来了“成本—效益比”几何级提升,让产品和跨境服务贸易成为可能。
这意味着,“新”和“质”不仅要在海关监管规范体系内寻得方案,还必须跳出海关看海关,把握好“我们”与“他们”、包容与审慎的关系,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放开“裹脚布”、避免“一刀切”,助力新质生产力阔步前行。
南京海关关员围绕“新质生产力”主题在企业进行调研(2024 年 7 月 3 日摄) 魏帮军摄
应势而动
破解“新”“质”转型新问题
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制造业覆盖全部31个大类,有6个行业规模已超万亿元,拥有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船舶海工装备等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
其中,传统产业在产业升级上面临体量大、转型难度高等挑战,新兴产业的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也面临现实难点。面对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各类诉求和难题,南京海关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努力破题解题。
一是面对“新制造”颠覆价值链边界,积极回应企业对更加差别化政策措施的期盼。一方面深入开展产业税政调研,收集汇总针对高新技术产品方面的税收政策建议,更好地体现国家政策鼓励导向。另一方面聚焦企业“准入快放”需求,推动优化海关监管模式,服务先进制造设备更新换代。
二是面对“新服务”催生价值链重构,积极回应企业对更加均等化政策措施的期盼。推动保税政策“由点到面”扩大到价值链各相关环节,用好保税政策工具,赋能传统产业拓展价值链“微笑曲线”。进一步扩大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覆盖范围,不断满足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助力企业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加强保税监管风险防控的同时,帮助企业更好应用综保区内保税维修、保税研发等政策,服务未来产业培育。
三是面对“新要素”驱动价值链转型,积极回应企业对更加精准化政策措施的期盼。顺应数字经济产业进程,推进海关业务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最大限度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智能分析,推进智慧海关场景应用全面覆盖,降低企业通关的制度性成本,进一步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
顺应贸易“绿色”转变趋势,在碳边境调节机制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帮助企业有效应对无形“壁垒”,推动出口产品结构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扩大出口增量。
顺应新质要素跨界融合趋势,深入调研、精准提出政策建议,跳出现有经营主体类别、产品属性、交易性质等一元化为主的传统视角,更高能级优化政策环境,审慎监管促进经营主体活力提升。
乘势而上激发服务发展新动能
企业在“新”“质”转型过程中,期盼政策措施更加差别化、更加均等化、更加精准化。这些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立足新形势新诉求,努力实施“绿色”、智慧、审慎监管,激发服务发展新动能。
实施触发式“绿色”监管顺势而为。政策方面,聚焦高端传统产品出口退税、先进制造业和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等重点领域,深入研究、建言献策,在服务国家宏观调控上发挥更大作用。规范指导方面,健全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进一步强化技术标准建设,提升“以技术防技术”能力。
无事不扰方面,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堵点问题,以点带面重新梳理检视监管目的和相关监管措施的出台初衷,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重新实施安全评估定位,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守住底线、触发干预,助力企业以销定产、以新打旧、以快打慢。
实施穿透式智慧监管“从无到有”。海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加快智慧海关建设步伐。把多源数据采集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优化海关监管数据正负面清单机制,扩大“正面清单”范畴,做到应用尽用、安全可靠;深度融入地方大数据体系,以与海关监管强相关的综保区、加工贸易等领域为突破口,逐步打通与地方的数据交互通道,逐步对接产业互联公共平台。
把场景建模有机拼接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要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个体进行精准画像,统筹涉税涉证涉检等风险全要素;贸易、非贸等进出口全渠道;“源头管控+口岸监管+后续查核+打击走私”监管全链条,实现场景建模有机拼接,通过模型互联、穿梭互动进行交叉比对验证。
把智慧创新人才培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执行到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一线反馈功能,在实践中锻造专业强、善研究、懂技术的高素质基层骨干队伍。
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留足空间”。扎实开展“智关强国”行动,主动融入国家产业发展大局,深入一线调研掌握企业诉求,更加注重与相关部门的政策协同,将“大块头”和“小快灵”结合,提升政策措施的系统性、集成性和实用性,立足海关职能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命运共同体”,更加贴近新质生产力发展实际,实现政策优惠向制度工具的转变,尊重产业差异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响应企业合理诉求,提供足够的创新空间,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池春水。 (作者为南京海关关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