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大运河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大运河沿线区域将文化力量转化为发展能量,以运河文化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文 | 李广春
扬州运河三湾生态休闲公园鸟瞰(2023 年 9 月 13 日摄) 张卓君摄
弹指一挥间。10年前,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让世人再次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人民的创新创造。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大运河申遗成功10年来,文化引领作用较好发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已成共识,区域协调发展生机无限,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明显增强。
文化力量正转化为强大的发展能量。大运河沿线区域深刻认识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他们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借助天时,巧用地利,致力人和,在发展经济上各展所长,在美美与共中优势互补,成为自古繁华、于今尤甚的金名片。大运河沿线区域经过千百年接续奋斗,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文化争奇斗艳,孕育的漕运、水利、商事、民俗等文化形态演绎不同时代的《清明上河图》,联通、流通、变通、融通逐渐成为独特的文化特质。
运河文化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奏响时代强音。这里有京津文化的包容并蓄、燕赵文化的壮怀激越、中原文化的厚重淳朴,还有齐鲁文化的家国情怀、淮扬文化的精致圆润、吴越文化的细腻文雅,在大运河文化基因中都能顺势而为、逆势求变、乘势创新,展示出旺盛生命力。沿线区域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重,不尚空谈,务求实效,尊重基层群众首创精神,紧抓不放发展第一要务,向新而行,以质取胜。10年来,运河沿线区域统筹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传统现代紧密联结,文化发展传承有序,发展方式有效转换,经济活力竞相迸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美好生活由人民共创,古运河重生已化为现实模样,让世界再次见证古老大运河青春永驻的魅力,致富百姓造福于民的活力。
大运河流域成为人文经济学生动实践的一个主战场。这里传统与现代结合,既有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也有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沿线区域以文化为引领,文化与经济携手共进、双向奔赴,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区域之间协作分工、相互成就,一个个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高地悄然变身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体。长三角、京津冀等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新载体,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美好生活的新画卷。
运河因创新而生,因创新而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运河儿女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在真抓实干中抢占先机,优化机制、招才引智、工匠培育、智改数转、主攻卡脖子关键技术、政产学研一体化等系列组合拳风生水起,重大产业项目超前布局,重要技术突破捷报频传,重点骨干企业星罗棋布,企业文化引领风尚,企业精神成风化人,名企、名品、名企业家成为运河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创新创造成为运河文化的主色调,精美的“运河造”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演绎古运河的新传奇,展示古运河的新作为,不断向世界讲述运河儿女自强不息创造奇迹的感人故事。
人文经济学的成功实践,让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特别是文化为经济赋能,为发展蓄势,为人民造福,大运河流域人文经济学的实践主战场,让传统文化因应用场景的不断再造而凤凰涅槃,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前程似锦。立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革命而催生的新产业,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大运河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能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经过多年保护,生态环境变美,航道运力变强,古城古镇变活,发展质态变好,生活水平变高。大运河文化带、经济带、生态带、旅游带互为支撑,各美其美,人民用不断创造的奇迹与世界文明平等交流对话,这里的风土人情、管弦丝竹、美食小吃、名城古镇、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等等,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古运河新传奇成为乐此不疲的话题,无时无刻不在传播中国好声音。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为“双创”提供了广阔舞台,一个个展示点、一条条展示段,让文物开口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运河文化形象诠释了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相互转换,综合效益持续发挥,文化旅游成为“双创”最有效的呈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张三年,游客络绎不绝,火爆经久不衰,其魅力在于将运河文化置于新的时代背景下,让运河文化场景用现代科技复活,让伟大发明创造亲切可感,各种富有运河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穿在身上,背在肩上,摆在车上,走在脚下,完全融入百姓生活。扬州古城不仅因此多了一个旅游景点,而且以此为契机添了一条发展新路。运河沿线城市在抓牢实体经济基础上,打文化牌,发旅游财,走致富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运河文化有了更强的经济功能,更新的时代表达,更多的精彩呈现。
以文化为引领打造致富河、幸福河,实现大运河流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在人文经济学的生动实践上,将文化力量转化为发展能量,提升大运河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能力,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站在新时代的风口,以运河文化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任重道远,不满足既有成绩,不沉迷往昔经验,以改革创新接续奋斗应是运河儿女不变的使命。□(作者为扬州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