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老人”的宝贵打捞

2024-05-13 14:37:56 来源: 瞭望 2024年第20期

  

《艺苑寻踪》《邗上三杰》《木荷斋闲笔》……这是一个“世纪老人”用他仅剩下的只有0.3视力的左眼费力在写,这哪是在写,分明是在历史长河中艰难打捞文化的碎片

  文 | 金沙人

  

  扬州明清古城浓缩历史,积淀文化。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有说不完的历史故事,见诸史籍有案可稽的、流传民间口耳相传的,林林总总,层出不穷,古城风情万种,散发迷人光彩。其实古城的厚重不仅仅在其历史悠久,更多还在于生活在其中的人,尤其名人更是古城的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承。正因如此,我们才有了“通史式城市”的扬州。当代文化工作者不负城市不负历史,勇于担当,薪火相传,再续根脉,再谱华章,让城市更加迷人,让文化更加生动。扬州国庆路得胜桥,富春茶社闻名遐迩,名人趣闻轶事数不胜数,“一江水煮三省茶”的魁龙珠历久弥香。沿着得胜桥的巷子继续往里走,折向永胜街,盐商老宅虽历经风吹雨打却风采依旧,主体部分成了社区服务中心,其后花园旧址上的平房,一个年届鲐背之年的“世纪老人”隐居于此,他就是王鸿先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王鸿在此颐养天年,无意于显姓扬名,更不想被外界打扰。20世纪60年代初,王鸿参与主创的扬剧《夺印》风靡全国,一花引来百花放,不少外地剧团将此剧本移植,成为那个年代叫好又叫座的大戏,八一电影制片厂还据此拍了电影,主角是大名鼎鼎的田华。业界大咖罗扬、郭汉城、周巍峙对王鸿都有很高评价。一个基层剧作者能把戏写成这样,在全国可能也屈指可数。他此后从做基层宣传工作起步,一步步努力,最后做到江苏省文化厅厅长。他敬畏文化,躬耕文化,著述丰赡,硕果累累,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厅长。

  70岁那年,身体一切正常,唯独双眼罹疾,右目失明,左眼视力还剩0.3。为保护仅存的弱视左眼,不受外界打扰,他毅然决然回到扬州老宅养老,并约法三章:不参加社会活动,不进剧院看戏看电影,不看长篇文章。

  然而,他放不下的还是文化。他看到扬州文化界的有些说法似是而非,特别是一些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文化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逐渐被人淡忘,心里那个急啊,不动笔不行啊。这些人与他有几十年的交情,其言其行,耳闻目睹,历历在目。如果他不讲出来,将真相公之于众,这些事实将会永远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以讹传讹,历史会变成一笔糊涂账。趁自己身体尚可,把这些鲜为人知的亲历回忆出来,并形诸笔墨,整理成文,既是对老友的深情缅怀,也是对历史的正本清源,更是对自己良心的交代。平时偶尔会会老友叙叙旧,大多是在他的木荷斋里闲情偶记,想到就写,三五百字也好,千把字也罢,日积月累,不到二十年,竟写下几十万字,2019年广陵书社将其整理出版,《艺苑寻踪》悄然面世,好评如潮。

  王鸿先生的“寻踪”,为古城、为世人留下大量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更让那些值得敬重的文化名人走进人们心里。比如,首个提炼出个园“四季假山”的张青萍,“古城卫士”晏炳森,编写我国第一部美术词典的薛锋……具有开拓精神的文化名人,具有开拓意义的文化事迹,还有几人记得?王鸿先生翻阅尘封已久的日记,回忆耳闻目睹的过往,打捞事实清楚的真相,燕子衔泥,久久为功,饱含深情厚谊的“邗上三杰”纪念文章终于大功告成。

  “邗上三杰”纪念文章不落俗套,尽显作者深厚功力。立意高,着眼文化传承,知人论世;材料好,围绕突出贡献,列数事实;语言精,紧扣生平事迹,娓娓道来;文气足,彰显铁肩道义,结构严谨。这既与他饱读诗书多年笔耕不辍积累的深厚学养密不可分,也与他从政多年见多识广的领导素养紧密相连。“邗上三杰”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激情燃烧岁月,一段段清晰的历史场景告诉我们,“邗上三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扬州文化史上不该被忘记,更不能忘记。他们身上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激荡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彰显着不忘初心不改初衷的担当。

  就说张青萍,扬州市首任文化处长,这位山西大学毕业的富家子弟,放着好日子不过,提着脑袋参加革命。扬州解放后投身文化建设,在满目疮痍的扬州古城搞文化普查,创办国画院、戏剧学校、曲艺团、古籍刻印社。难能可贵的是其发现的眼睛,他能知道哪些是文化,什么是宝贝。古老典雅的雕版,在高旻寺伙房天天当柴禾烧,他亲临现场文物普查,发现这一稀世珍宝,紧急叫停并加以保护,于是有了今天的古籍刻印社,也就有了举世独有的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在“以竹胜”的个园,他仔细审视几处假山,根据审美效果,提出“四季假山”的命名,使古人造景的意图昭然于世。如今,“四季假山”成为个园最大的IP,叫响天下,为扬州文旅增光添彩。

江苏扬州东关街鸟瞰(2023 年 6 月 14 日摄) 李博摄 / 本刊

  大运河申遗成功,围绕大运河申遗首倡者,众说纷纭。王鸿告诉我们,在扬州文化界真正的首倡者是晏炳森,有案可稽。晏炳森这位博古通今的老专家、甘为他人作嫁衣的老裁缝、深耕文化的老黄牛,对扬州文化建设的贡献功莫大焉。老先生慧眼独具,认定流落于市的梅瓶非同寻常,力排众议,奔走相告,多方协调,如今,这件宝物成为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晏炳森不迷信权威,总是从史料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拿出确凿无疑的结论。目前还有不少人认为平山堂是欧阳修所建,但多年前他就以不容辩驳的考据史料告诉大家,这是欧阳修前任所建,此说得到史学界普遍认同。

  晏炳森经世致用的报国之志,代表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优良品质。天宁寺是扬州的另一文化地标。20世纪80年代初,他看到文物面临灭顶之灾,不顾好友劝阻,越级反映实情,用明码电报向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发出“救救天宁寺古建筑”的疾呼,这才有了天宁寺安然无恙。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大运河扬州段10个遗产点,他参与4个点的修复。晏炳森有勇有谋。瘦西湖周边要进行工程建设,为了不对这个闻名全球的景点造成视角污染,他提出在拟建地址放气球,把看不到气球的地方作为限高,此举后在全国推广。这些都是王鸿将其一一写出。

  薛锋这个名字,现在已没多少人记得,即使扬州老文艺也感到陌生,更别谈年轻人。这可是一位“大神”般的存在。老革命特工出身,为扬州城解放立过功,但造化弄人,竟以“特嫌”被打入另册,发配至剧团打杂。坚定的革命信念,执着的人生追求,命运再难,也不自暴自弃,抓住一切机会造福社会。他身处逆境,依然参与创办扬州国画院。在防震棚里,历时3年,完成70万字的《简明美术辞典》,赵朴初大师为之题署,时任中国美协主席江丰在其序言里称其是“美术界一件拓荒的壮举”。这部著作还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

  薛锋不但有独创的精湛理论,而且有别具一格的实践创作。他擅写山水,讲求笔墨,追求气势,师古不泥。画作被国内外百余个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原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题名的画册《中国荣誉——向世界推荐的国礼艺术家》中,书画界有16人,薛锋与吴冠中、靳尚谊、黄永玉、沈鹏、欧阳中石等众名家并列其中。2008年,他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表彰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

  这样一代艺术名家,耿直不阿有时叫人哭笑不得。王鸿与他是多年至交,王鸿退下来后对郑板桥研究来了兴趣,写了论文《走进郑燮》向他请教,想不到他看后直言不讳“文章缺乏新意”。他认为走进就应该看得比别人更清楚,不能把郑板桥当成完人来写,要客观反映他的瑕疵。经此指点,王鸿写出了从热衷仕途到久困官场,终于难得糊涂的郑板桥。

  王鸿将对三人的回忆录《邗上三杰》汇集在一起,又加入“菊坛三弄”“早春三章”,装订成一册。近来,他又将一些忆人记事的精致随笔汇集成《木荷斋闲笔》。文是好文,情是真情,可惜只能放在他自己案头,并未公开正式出版。闻悉他有这些,熟不熟的朋友都来拿,可惜自费结集,印制数量有限,不少朋友只能空手而归,社会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一个“世纪老人”,生于斯,长于斯,晚年回归于斯,扬州有他太多的牵挂。这里留下了他启蒙读书的童年记忆,成长成才的奋斗足迹,历经沉浮的人生甘苦,沐浴东风的发奋图强,人生经验的升华结晶,文化建设的透彻见解;这里有他对多年老友的深切缅怀,有他对世间万物的闲情逸致,更有他对千年古城的良好期盼。读这些滚烫的文字,依稀可见他坐在木荷斋,一壶茶置于案头,一支笔握在手中,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在写,一行行力透纸背的文字流淌。你想想,这是一个世纪老人用他仅剩下的只有0.3视力的左眼费力在写,这哪是在写,分明是在历史长河中艰难打捞文化的碎片,力求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弥足珍贵的史料。

  其实,王鸿本人就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文化长者。他学养深厚,著述众多,历史车辙清晰可见,文化传承用心良苦,打捞历史自得其乐,爬梳剔抉笔耕不辍。早几年出版社推出一个“老字号”系列,《老北京》《老西安》《老南京》……那时王鸿还在岗位上,撰写了《老扬州》,使得与大都市“平起平坐”,享受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应有的荣耀。那些木荷斋里的片光零羽记录了时代前行的足迹,反映了文化学者的心路,闪烁着真知灼见的魅力,其道德文章历久弥新。我们真诚希望王鸿多出大作,快出大作,为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作者为扬州大学中华民族口头传统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