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企业创新能力评价首个国标

2024-04-29 10:27:19 来源: 瞭望 2024年第18期

  

《规范》系统构建了以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技术、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为基础,以企业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和内外部创新环境为支撑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的目的是查找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短板和不足,为管理决策、监督咨询、投融资、产业合作等提供参考和依据

  文 | 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经济发展逐渐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技术创新驱动。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能够率先发现新技术发展苗头,快速组织创新资源,推动新技术在市场中不断迭代升级,最终推动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3月15日,由科技部提出、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规范》(下称《规范》)国家标准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发布实施。《规范》是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首个国家标准,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有助于规范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活动,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创新要素整合、系统推进科技创新,对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顺应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规范》系统构建了以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技术、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为基础,以企业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和内外部创新环境为支撑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近年来,我国涌现了华为、百度、阿里云、宁德时代等一大批科技领军企业,在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名中已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二位。但对比世界顶尖科技企业,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国际竞争能力还存在差距。《规范》从研发全链条设计评价指标,包含技术研发规划、研发组织管理、研发项目驱动、核心技术创新水平、无形资产运作等方面,重点关注技术研发规划设计与实施、研发管理体系、研发投入水平、核心技术创新水平和经营贡献,以及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等评价内容。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回顾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历史,特别是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先后催生了通用电气、西门子、英特尔、IBM、谷歌、特斯拉等领军企业,率先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优势,进而取得了科技、产业和国家的持续竞争优势。加快实现新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应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是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规范》围绕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商业化、资本化的路径构建评价指标,涵盖了技术成果的产品开发设计、验证中试、升级改造,创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高品质制造和产业链控制,目标客户定位、应用场景开发、市场品牌运作,以及资本策划、投资和运作业绩等方面,能够充分反映企业从创新到价值创造的能力水平。

  三是目标市场竞争能力。将科技创新产品推向目标市场,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最终目标。《规范》围绕目标市场分析和企划能力、销售体系驱动能力、新兴市场拓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目标市场规模、生命周期、竞争状况的分析能力,市场企划组织与销售体系建设能力,销售活动支撑与销售模式创新能力,以及新兴市场规划与拓展绩效等评价内容。

  四是经营体系支撑能力。企业经营体系是对科技创新产品开发、生产及市场化的重要支撑。《规范》从经营管理体系、创新风险管控、创新资质建设、企业家等方面评价经营体系支撑能力,重点关注现代管理体系建设和运维水平,创新产品实现的营收、利润、现金流等经营业绩水平,创新风险管控与风险应对能力,创新资质培育及企业家创新驱动力等评价内容。

  五是数字化提升能力。数字化是现代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企业适应科研范式变革、整合创新资源,对于企业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拓展市场、改善用户体验具有重要作用。数据作为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生产要素。《规范》提出评价企业数字化提升能力,重点关注产品开发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市场营销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数据要素资产化等内容。

  六是外部资源整合能力。一项对全国4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人才资源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首要需求,大企业开放创新平台是中小企业重要需求,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对企业创新帮助大,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政策支持最受期盼。《规范》强调对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所需的政策、产业、人才、环境、服务等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重点关注生产资源整合能力、科创资源导入能力、政府资源争取能力、服务资源合作能力等评价内容。

  为不同类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提供参考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39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9.8万家,不同类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关注点各有不同。《规范》提出,应立足我国经营主体特点实行分类评价,在细化评价指标、设置指标权重、选择评价方法时,充分考虑不同评价目的和应用场景,特别关注企业性质、所属行业领域及企业规模等因素。例如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除了经济效益之外,一些公益类的国企还需要考虑创新的社会效益。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相比,需关注研发及成果转化的风险,以及对企业营收、利润的影响。另外,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核心评价指标及权重也不一样,例如初创型企业关注研发投入、科技人员、科技成果,成长型企业关注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增长、主营业务增长,领军型企业关注原创性创新、市场占有率、产业链控制等。

  倡导参与式评价

  《规范》在评价流程设计方面强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以保障评价的客观、公正、科学。应多方采集评价的数据,除了被评企业提供的信息,还要收集企业所属行业领域相关公开数据,还可以对企业家、核心研发人员等开展问卷调查或访谈,确保评价信息全面、准确、客观、真实。根据企业所属行业领域和经营发展情况,选取技术、市场、产业及金融等各方面的咨询专家,对企业的技术、经营、管理状况等进行评价。此外,评价机构要与评价委托方充分沟通,了解评价的核心需求,委托方也要参与评价指标设计,并积极提供所掌握的企业信息。

  更好服务于企业创新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查找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短板和不足,为管理决策、监督咨询、投融资、产业合作等提供参考和依据。《规范》提出,评价结果可用于以下方面:管理部门(如公共管理机构、企业集团等)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开展绩效考核激励;金融机构对企业开展风险研判与增信授信,创业投资机构和资本市场对企业股权投资与上市融资;促进产业资源与优秀企业相互衔接,为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引导领军企业与被评企业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促进科技初创企业加速成长;企业自我诊断,为创新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当前,《规范》相关内容已经在科技评估行业得到试点应用,后续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还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强标准宣贯培训,推动标准在各行业领域落地实施,助力企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