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治理的广西探索

2024-04-08 14:30:41 来源: 瞭望 2024年第15期

  

广西通过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等措施,治理石漠化面积51.53万公顷,其中“十四五”以来治理面积10.86万公顷,石漠化土地植被覆盖度达45.8%

2022年底发布的全国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显示,与上个调查周期(2016年)相比,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8万公顷,净减31.5%,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减少面积居全国第一;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第一

广西弄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探索出“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和药、地上粮和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

可进一步提升石漠化综合治理科研能力,挖掘生产要素潜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石漠化治理、石漠旅游等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何伟 黄庆刚

  

  一场春雨过后,广西漫山遍野的林木越发苍翠。昔日的石漠化地区披上绿装,一抹抹绿色让人心旷神怡。石漠化土地广布的广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交出新的答卷。

  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广西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贵州、云南。石漠化导致岩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状况和生产生活环境恶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作为全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广西因地制宜推动石漠化防治,采取强化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创建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探索生态立体产业等综合措施。治理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广西探索出石漠化科学系统治理的有效路径,持续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修复绘就绿色画卷

  从广西平果市旧城镇康马村的山头眺望,漫山遍野的剑麻蓬勃生长,附近山头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地块。不少村民在收割剑麻叶,拉到不远处的剑麻制品厂。

  曾经怪石嶙峋的荒山,如今从石头缝里焕发盎然生机,长出助力村民增收的“摇钱树”。“剑麻耐旱耐贫瘠,十分适宜在石漠化山区生长,既能固土保水,又能带来经济效益。”旧城镇镇长王道维说,全镇已种植2.5万亩剑麻。

  广西是我国西南岩溶集中分布区的南部核心地段,石漠化土地分布在河池、百色等10市78县(市、区)。近年来,广西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有效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岩溶地区生态状况稳步好转。

  森林植被面积持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广西不少地区通过防治结合、系统治理,裸露的山地披上绿衣。在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凤翔村,曾经光秃秃的石山变得绿意盎然。“我们种植任豆、竹子等特色林木,加强监管监测,全面禁止乱砍滥伐。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猴子、鸟类等野生动物种类日益增多。”大化瑶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营林站站长覃林峰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数据显示,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以来,广西通过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等措施,治理石漠化面积51.53万公顷,其中“十四五”以来治理面积10.86万公顷,石漠化土地植被覆盖度达45.8%。

  水土保持工程是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十三五”以来,广西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通过建设水库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1万公顷,水土流失明显减缓。

  在大化县七百弄乡,喀斯特石山纵横、沟壑遍布,形成上千个山弄,储水难、用水难成为当地发展瓶颈。当地在深圳市帮扶下建设王烈水库,总库容37.7万立方米,为石漠化治理等提供较稳定水源。“过去经常面临季节性缺水,这个水库的修建,为植树种草、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提供了‘水动力’。”七百弄乡党委书记韦勇臻说。

  在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新立村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点,连片蔬菜等作物郁郁葱葱。新立村党总支书记罗朝阳说:“以前这里是零碎的坡地,只能种玉米、甘蔗,治理后亩产值超万元。”村民唐世德说,如今,丢荒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他家4亩地种植西红柿、黄瓜等一年增收四五万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局长蔡中平介绍,2022年底发布的全国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显示,与上个调查周期(2016年)相比,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8万公顷,净减31.5%,占全国减少总面积的14.5%,其中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居全国第一;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第一。

在广西平果市旧城镇康马村,一名村民在晾晒剑麻(2023 年 11 月 20 日摄)陆波岸摄 / 本刊

  增绿与增收共振

  本刊记者了解到,广西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其中,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生态保护与增收并重。广西因地制宜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探索石漠化科学治理的有效路径。

  ——分类实施治理工程,加强项目储备和管理。广西对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土地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对轻度、中度以及潜在石漠化土地主要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等措施。

  广西持续做好石漠化治理项目储备和管理,“十四五”以来编制了《红水河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多个项目规划,获批4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涉及6个设区市、35个石漠化县(市、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党组书记周光华说,广西以节水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加快大石山区生态水网工程建设,寻找各类水源建设水库,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构建水生态保护治理新格局。

  ——创建自然保护区和石漠公园,发展立体生态种植模式。百色市乐业县县长黄茂兵说,当地常见的植物刺梨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适宜在山坡地种植,近几年在全县推广种植4万多亩,下一步计划扩展到10万亩,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促进群众增收。

  广西弄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韦家良说,当地探索出“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和药、地上粮和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

  广西通过设立保护区、发展特色种植等措施,推动石漠化防治。其中,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已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设立的宾阳八仙岩国家石漠公园、环江国家石漠公园和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等正围绕石漠化综合治理发展特色森林旅游。

  ——强化科技支撑,增绿与增收共振。广西林业局荒漠草原处处长张庆志说,广西先后建设100多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探索出“任豆+竹子”、山葡萄等10多种治理模式,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产业持续发展。

  广西平果市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合作开展以剑麻、火龙果种植为主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科研项目,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平果市市长郭嘉说,当地剑麻种植面积近3万亩,每亩年纯收入最高达6000元,还在石山中补种黄花梨约4000亩,有效带动石漠化治理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广西融安县利用山地资源,结合智慧农业、电商发展,大力提升“中国金桔之乡”的品牌效应。2023年,全县金桔全产业链产值超过65亿元,带动超过10万群众增收致富,其中脱贫人口4万余名。

  创新“大保护”机制

  石漠化综合防治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治理任务仍然繁重。业内人士认为,应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加大石漠化治理支持力度,持续巩固提升工程成效。

  加大保护修复支持力度,推动治理工程整合升级。黄茂兵、大化县副县长蒲星起等多位受访干部期待,相关部门对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给予倾斜政策,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国家投资补助标准,加强岩溶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后期管护工作经费,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强化实施生态产业发展攻坚,推进石漠化林业治理与生态产业融合。广西大力发展“石漠化+珍贵树种”“石漠化+草”“石漠化+新能源”“石漠化+旅游”“石漠化+碳汇”产业发展,打造石漠化高效益产业示范基地。业内专家认为,可进一步提升石漠化综合治理科研能力,挖掘生产要素潜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石漠化治理、石漠旅游等,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加快发展经济林与草食畜牧业,鼓励壮大文旅康养、新能源等产业,为实现石漠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注重精准性和差异性,在石漠化山区推行绿色GDP考评体系。绿色GDP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计算结果。本刊记者了解到,目前岩溶地区许多县市和乡镇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脆弱区、民族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叠交织,保护与发展矛盾仍然突出。

  多位基层干部群众建议,统筹考虑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发展基础等因素,对石漠化地区市县分级分类考核,持续优化完善考核指标,注重生物多样性,构建具有石漠化地区特色、以生态保护优先为导向的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