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蓉城 可感可触

2024-03-04 19:04:25 来源: 瞭望 2024年第10期

  

  ➤成都打造“全时、全域、全覆盖”的城市感知神经网络,对城市生命体征24小时×365天无间断智慧体检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戴闻名

  2022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8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三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第一个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的副省级城市,正式迈入超大城市行列。2023年,成都又取得了6%的亮眼经济增速。

  大城之治,千头万绪。

  在这座超大城市里,有一组以秒速更新的数字:地上这座城,拥有2138万常住人口、超200万流动人口、约23254栋高层建筑和2739栋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机动车保有量达662.56万辆,位居全国第一;地下这座城,有14条线路、总里程达601公里的轨道交通穿梭飞驰,每个工作日运送超615.1万人次旅客,还有9.93万公里地下管线和121.8公里综合管廊时刻保障着城市各项基础服务供给;云上这座城,有超7.8万个5G基站、1791个政府信息系统飞速运转,上云企业突破10万家,1693亿条数据实时汇聚、共享交互。

  超大规模、超高密度、超高速率、超高复杂性,这些为中国超大城市治理带来共同挑战。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极核城市的成都,如何回答好超大城市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这一“人民之问”?

  成都选择的关键抓手之一,是前瞻布局、深耕细作“智慧蓉城”。

成都市天府新区雅州路综合管廊现场工作人员驾驶双头巡检车,在管廊内部

对管廊本体、附属设施、入廊管线及廊内环境进行巡检(2020 年 3 月摄) 成都天投集团供图

  “王”字型城市管理架构

  夜幕降临,家住成都市青羊区文家街道精诚花园小区的邓江蓉换上运动装,准备到楼下的公园跑步。

  如今的精诚花园小区,环境宜人,周边绿道、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小区旁边曾有一条景观沟,无人维护保养,一下雨就容易积水,久而久之形成了黑臭水体。

  2023年底,邓江蓉把这个问题反映给了社区网格员李林立。李林立接报后马上来到现场查看,并将情况通过“青易处”移动平台向上反映。“没想到不到10分钟就上报到了青羊区智慧蓉城运行中心(以下简称“城运中心”),并交办到区综合执法局,问题很快得到解决”,邓江蓉告诉本刊记者。

  从“青易处”到城运中心,青羊区用“一根针”串起千条线,创新出了以线上规范流程促进线下落实改进的城市管理方法。

  青羊区城运中心副主任张翔介绍,目前中心已汇聚9.9亿多条数据、600余项城市体征指标、9万余路各类感知源、叠加190余类地图要素,可全天候把脉城市“生命体征”。

  成都市城市运行和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冯秀富介绍,经过两年的实战运行,成都已初步构建了“三级平台、五级应用”的“王”字型城市管理架构。

  线下方面,作为推动“一网统管”建设的运作实体,市城运中心、40个市级部门城运分中心、23个区(市)县以及261个镇街城运中心全覆盖实体化运行。

  线上方面,结合三级城运中心的功能定位,对应建设三级“一网统管”技术系统平台——这个“王”字一竖通过数据交互、事件处置、指令流转贯通三级城运体系。城运平台再向下延伸至村(社区)和网格,形成五级应用。

  三级平台、五级应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构建起一个“感知发现、决策指挥、反应处置、终端反馈”的工作闭环,推动城市运行从事后统计向事前预测、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从九龙治水向整体“智治”的深刻转变。

成都的 12345 热线大厅,接线员正在忙碌(2023 年 2 月 16 日摄) 李冬摄

  24小时×365天无间断体检

  以物联网、AI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新型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联感知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

  通过在城市布设感知终端,实时收集监测多样化感知数据,智能挖掘分析数据信息,实现城市主要生命体征的实时感知,是做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一环。

  2022年7月,成都市正式设立“智慧蓉城市域物联感知中心”(以下简称“感知中心”)。

  成都城投智慧城市公司研发技术中心负责人张蓉告诉本刊记者,感知中心已接入了2380多万个终端,汇聚物联数据120亿条,对外共享感知终端254万个,推送感知数据40亿条。大到在桥梁安装智能传感器,第一时间掌握桥面、桥体的震动幅度,判断桥梁是否需要维护保养,小到在独居老人家中安装门磁,和水、电、气表数据进行结合,及时判定老人是否需要关怀,感知中心均可通过汇聚物联感知数据实时掌握,再传递到城运中心对突发事件进行闭环处置。

  成都布局的另一个重要城市感知源,位于地下。

  地下综合管廊,一方面可“收纳”电力电缆、通信光缆、自来水管道等管线,让城市远离“空中蜘蛛网”,另一方面还可布置各种传感设备,成为智慧城市的地下感知源。

  长约3公里、宽5.4米、高度在3~5米的天府新区雅州路片区地下综合管廊,能容纳一辆小汽车通过,是全国单舱断面最大的管廊之一。

  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工作人员张俊介绍,管廊分为综合1舱和综合2舱。1舱布设电缆、通信、配水管、预留再生水等管线,2舱布设输水管、预留再生水管和预留能源管等。

  通过遍布管廊的传感器,平台24小时实时检测温度、湿度、氧含量等各种数据。若出现异常,预警信息将会第一时间推送到分控中心平台,并自动打开风机、水泵等设备进行处置。

  记者还在现场看到,地下综合管廊内,巡检机器人也上岗工作了。巡检机器人形似一辆小汽车,集惯性导航、视觉导航、图像识别和自动充电等“黑科技”于一体,能够对管廊病害进行自动采集、自动分析和自动报警。

  成都市大数据中心主任罗健介绍,下一步,成都计划优先在路灯杆、地下综合管廊、燃气管网等加快加密部署感知源,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接入5000万个感知终端,打造“全时、全域、全覆盖”的城市感知神经网络,对城市生命体征24小时×365天无间断智慧体检。

  一网通办 一键回应

  智慧蓉城,也是推进成都营商环境再优化的重要抓手。

  2023年12月27日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依托智慧蓉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指出,要“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策要素‘一网通享’、企业诉求‘一键回应’、经济运行‘一网统管’,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一网通办,正在成都加速普及。

  应用程序“天府蓉易办”可以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930项事项的在线办理,还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1892项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事项的便捷办理。

  正在提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德眉资(成都、德阳、眉山、资阳)都市圈建设的成都,也在推进与上述城市的智慧政务服务一体化进程。目前,已实现209项成渝通办事项可全程网办,311项川渝通办事项、241项成德眉资通办事项高效通办。

  比如,以前重庆居民在成都办理落户,需在两地多次往返。如今,川渝户籍迁移实现了一站办结,办理时间从20天压缩至24小时。

  12345市民服务热线,则是成都“一键回应”的总平台。

  超过2000平方米的热线接听中心里,每天近200人在岗,7×24小时在线,日均2万余通电话接入,常年与2000多万市民保持通话。

  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亮点还在于,接到的每一个电话“必有回应”——接线员现场解答不了的问题,会被详细记录并形成工单,经审核确认内容无误后,工单会被派到相应部门处理,且需要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针对涉及城市公共安全隐患类的诉求,还有一个提级处置机制,可提交诉求提速处置专班送更高层面直接办理。

  2023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在“新春第一会”上推出了“12345亲清在线”。它创新集成了可以7×24小时拨打的“12345助企热线”、让企业可以少跑路的应用程序“天府蓉易办”和“天府蓉易享”以及线下政府与企业的交流会“蓉易见”四大服务方式,四位一体,便企利企,企业反响热烈。

  一年时间里,“12345亲清在线”共收到企业咨询、建议、诉求等11.04万余件,同比增加约7.5倍,诉求解决率和满意率均达95%以上。

  与此同时,2023年成都全市新增经营主体60.18万户,同比增长3.75%,全市经营主体总量达到389.12万户,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位,智慧蓉城赋能营商环境效果显著。

  2024年2月18日,成都市委市政府“新春第一会”的主题再次聚焦“12345亲清在线”。当天,在成都市提能“12345亲清在线”做优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上,“12345亲清在线”六大创新应用场景正式发布。

  其中,“蓉易贷”通过统一入口汇聚8个普惠金融产品,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蓉易用”由成都数据集团牵头建设成都数据公园,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和用得好。“蓉税乐企”让企业办税缴费更智能、更便捷、更省心。“蓉易诉”打造全案由、全链条、全智能、全天候、全交互的诉讼智慧平台,让企业不再“跑法院、等通知”。“蓉易享”汇聚了国家、省、市、区(市)县生效期政策文件2091件,累计可申报事项1737项及96项免申即享事项,并主动推送至企业,为企业提供“找得到、读得懂、办得了”的一站式政策服务。

  此外,成都将全面推行信用报告,经营主体只需开具一份专用信用报告,即可代替一摞无违法违规证明。

  成都市城市运行和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网络理政处处长杨光义告诉本刊记者,“蓉易+”系列应用场景目的是为企业搭梯子、清跑道、扫路障,充分展示了成都以智慧赋能、向企业传递城市温度的最大诚意。

  线上线下集成融合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成都的人气“热辣滚烫”。腾讯位置大数据显示,成都是龙年春节假期国内城市人口迁入热度最高的城市。美团2024春节“吃喝玩乐”消费数据则显示,成都的异地游客堂食订单量高居全国第二,同比增长超210%。

  首次来到成都的洛阳游客小贺告诉本刊记者,人虽多,她却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舒适。让她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成都的共享单车,“几乎没有看到常见的车辆随意占道和损坏无法使用的情况”。

  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市容和广告招牌管理处工作人员黄海强告诉本刊记者,游客之所以体验舒适,是因为成都建立起了全国首个线上与线下联动、企业与政府协同的“共享单车智慧监管系统”。

  具体来说,成都通过大数据监测和近程物联网,建立起一个“红、黄、蓝、绿”动态管理制度——红色代表车辆超饱和,黄色代表即将超量,绿色是正常值,蓝色代表车辆不足。

  如果系统状态呈红色且持续时长达10分钟,系统会自动向共享单车所属车企运维人员掌端APP派发工单,提醒其将超量单车就近调运至蓝色点位区域。系统后台还会实时跟踪工单处置进程,运维人员完成调运后拍照上传系统,工单结案,形成闭环。

  与此同时,街面城管队员同步通过掌上终端指挥调度,与车企运维人员直接视频连线、远程指挥,实现“既管车又管人”的全智慧监管。

  这个系统上线之后,成都市中心城区内共享单车闲置率下降了30%、使用率提升了50%。

  成都市委政研室“智慧蓉城建设”课题组负责人陈宏宇告诉本刊记者,在当前万物互联化、数据泛在化的大趋势下,“数智惠民”成为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之举,“智理增效”成为实施高效能治理的有力抓手,“数实融合”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成都将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加快塑造城市产业核心竞争力。

  (参与采写:刘飞 刘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