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基因编辑“武器化”

2024-02-05 10:56:53 来源: 瞭望 2024年第5期

 

 人们在美国纽约一处疫苗接种点进行手部消毒(2022 年 7 月 30 日摄)郭克摄 / 本刊

  文 | 贾珍珍

  

  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预言,“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

  这个预言,长久以来已不断被各种颠覆性技术引发的军事变革所证实。如今看来,基因技术也不会例外。

  基因,又称遗传因子,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决定了人的肤色、头发、眼睛、身高等生理特征,存储着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

  基因编辑技术,则是以改变基因序列为目的,实现定点突变、插入或敲除的技术。借助该技术,人类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有目的地删除或加入DNA片段,从而影响其功能或表型。

  从医学上讲,基因编辑技术将能够治愈许多疾病并延长人们的生命。比如,被称为“生物导弹”的分子靶向治疗技术,就是在分子水平上针对特定致癌位点设计治疗药物,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然而,这一技术原理,正被一些国家应用于军事领域——针对不同种族或群体的特异性基因,研制具有“选择性杀伤”功能的基因武器。这类武器以食品、药物、疫苗甚至是经过改造的病毒等形式,用于群体感染、人种灭绝等。

  近年来,一些军事大国置《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于不顾,纷纷制定了研制基因武器的相关计划。2020年,加拿大智库“全球研究”发表了拉里·罗曼诺夫的署名文章《生物武器:实用而及时的事实概述》。文章称,美国政府及教育、卫生等机构几十年来对生物战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关注“种族特异性病毒”。有报道说,马里兰州的美国军事医学研究所实际上就是基因武器研究中心。那里的研究人员已经研制出一些具有实战价值的基因武器,成功地将具有抗四环素作用的大肠杆菌基因与具有抗青霉素作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进行了拼接,再把拼接的基因引入大肠杆菌中,培养出了具有抗上述两种杀菌素特性的新大肠杆菌。还有报道称,英国政府下属的化学及生物防疫中心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了“转基因超级病毒”。根据俄罗斯的最新研究,世界上约有10至15个国家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基因与生物战计划。

  纵观历史,在人类文明走向繁荣的每一个脚印里,都镌刻着生物技术留给我们的启迪。生物界,也是军事技术无穷无尽的灵感来源,在多次系统性的军事革命中,甚至在诸多微小的军事技术进步中,生物技术都没有缺席。

  站在生物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审视明天,基因编辑技术“武器化”已成为大国竞争乃至未来战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

  与大国之间爆发核战争可能导致相互毁灭相比,生物科技强国发起的“基因战争”可以实现对对手的“降维打击”和“单向杀戮”,而且,这种战争形式杀伤力更大、隐蔽性更强、成本更低。因此,美国情报界两次将基因编辑技术列入“大规模杀伤性与扩散性武器”威胁清单。美国在其发布的战略主导文件《保障国家安全的突破性技术》中,将“生物技术的可控利用”列为未来四大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并将生物科技确立为未来军事革命的战略制高点。

  站在今天讨论明天的战争,是着眼于人类安全与和平的未雨绸缪。

  2017年,美国军队采集俄罗斯人RNA和滑膜液样本一事曾引发轰动,人们对基因武器的担忧陡然升温——这种“改写生命密码的武器”,就如同潘多拉之盒,一旦开启必然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今天,只有预先谋划,铸好安全盾牌,守护好我国的人种基因资源,才能有力有效化解未来的风险。

  技术的发展总会遵循自身的逻辑不断进化,但反战史上也充满着人类对于技术、武器和战争给自身带来毁灭的恐惧,也因此,《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全面禁止核武器公约》《反弹道导弹条约》等,都试图削弱利剑的锋刃。

  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可能被进一步应用于军事领域。今天,我们呼吁,全人类共同促进全球生物安全治理,推动《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机制化。未来,我们更需要通过协定牢牢束缚住基因武器飞向战场的翅膀,防止又一种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武器走向失控。(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