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南湖区以科技创新“立区兴区”
➤南湖加快构建“头雁引领、强雁振翅、群雁齐飞”的培育机制,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5家,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100家、高新技术企业410家
文 | 中共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委书记 邵潘锋
作为全国创新百强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始终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G60科创走廊建设,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构建完善实验室体系、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和新型研发机构体系,以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为突破口,着力破解高质量发展“成长的烦恼”。
近年来,南湖致力于打造“塔尖重器”,先后引进落地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并与复旦大学化学系首创“院校研发—政府牵线—地方产业平台转化”的“哑铃型”校地企合作新模式,创新策源力、资源吸聚力和辐射影响力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南湖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集聚国家级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4.3%,连续13年位居全省前列,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活力最为充沛的地区之一。
企业创新活力在“制造”迈向“智造”中迸发
南湖始终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卡脖子”问题、国产化替代等“既服务国家战略又助力地方发展”的领域,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推进科技创新。完善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遴选分配机制,建立“潜在需求—技术应用示范—创新产品研制—应用技术研发—基础研究”的逆向技术链条,综合运用“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开展院地协同研发攻关。
截至目前,已累计在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领域承担省级以上重点科研攻关项目272项,其中南湖研究院存算一体化芯片设计、南湖实验室有形生物钟研究、清华柔电院新形态柔性器件研究均取得了重大原创性突破。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处于市场最前沿,是最有活力和效率的创新主体,大量科技成果最终要通过企业转化为产品。
南湖加快构建“头雁引领、强雁振翅、群雁齐飞”的培育机制,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5家,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100家、高新技术企业410家,较“十二五”末增长5倍以上,逐渐形成了既有“参天大树”,也有“蚂蚁雄兵”的科技企业梯队。
同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力支持企业从初创到成熟全周期、全链条的创新活动,并发挥企业高效整合利用各类科技资源的优势,引导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共同体,积极承接科技重大专项,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三个全覆盖,涌现了赛思电子时钟芯片、衍视科技全息智能座舱等一大批“黑科技”,共获评全国、全省首台(套)18个。
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 周明摄
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转换”迈向“转型”中升级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全球产业分工与竞争格局正经历深度调整。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南湖坚持以产业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赋能传统产业存量。打好企业绩效综合评价、“腾笼换鸟”、数字化改造等系列组合拳,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制造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1.0覆盖率已达74.7%。
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量。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热点方向,主动卡位长三角区域产业链所需和南湖所能的结合点,围绕微电子、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具有特色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强链补链延链,逐步实现产业发展从“链式分布”迈向“块状集群”,推动主导产业产值、营收占比均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6%。
抢抓未来产业变量。依托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南湖交科院等新型科创载体,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立体交通、数据要素等未来产业,探索打造人工智能、路空一体等一批示范引领的未来科技新场景,努力把科技风口转变为产业风口,把“先手棋”转化为先发优势。
科技体制机制在“改变”迈向“改革”中创优
创新要素的深度耦合不会自然发生,离不开有组织的引导和规范。南湖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努力激发区域科技创新的活力动力。
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将区域内的各类科研院所、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纳入“亚太路科创带”范畴统筹管理,加强科技政策、规划、任务和资源等一体化配置,同时优化科技投入、收益分配、绩效评价、知识产权保护等机制,开展创新类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等探索,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冗余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支持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组建院企合作联盟、产业科创人才联盟等,推动1500余家企业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前端创新供给与终端市场需求直接互动,从源头上破解多元主体协同低效、利益争夺、重复研究、成果难转化等痛点难点,助推柔性芯片、高安全性锂电池隔膜等17项国际领先技术成果完成本地转化和产业化,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南湖特色的“研究院经济模式”。
增值服务生态在“量变”迈向“质变”中重塑
南湖坚持扩大增值化服务供给,以创新要素的畅通流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科技创新厚植内生动能。
以要素保障肥沃土壤。坚持平台为要,在做精高水平科研场地、高质量科研设备、高品质科研环境等“硬支撑”的同时,做优管理运营制度、公共服务配套、创新文化氛围等“软环境”,努力提升创新平台和产业园区的规模与能级,南湖高新区连续3年位列全省高新区第5名,为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承接平台。
以一流服务充足阳光。南湖早在2016年就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深入开展“最多跑一次”“无差别全科受理”“三员六步七办”等政务服务改革,为院所和企业提供店小二式的精准服务,获评全国首个政务服务领域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尤其是秉持人才为本理念,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以便利便捷、暖心贴心的服务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努力解决人才总量性、结构性、层次性短缺问题,打造院士团队领衔、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集聚的人才生态谷。
以科技金融普降甘霖。立足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发挥南湖基金小镇等金融“活水”优势,引入社会资本共建以科创基金为撬动的200亿元基金集群,设立11家科技专营支行,成立全国首个科技保险机构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科融保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推广“科技积分贷”和“人才创业贷”,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基金合作—科技担保”的科技金融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