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的大样子

2024-01-03 18:59:57 来源: 瞭望 2024年第1期

  

  文 | 李广春

  杰出学者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40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小城镇,大问题》,对吴江小城镇作的全面研究至今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时至今日,吴江的小城镇怎样了?新出版的《瞭望》新闻周刊推出了《重走费孝通小城镇调查“吴江路”:小城镇新发展多维观察》系列报道,万字雄文,从演变形态的分类、发展变量的影响、无可替代的作用、两难选择的考验等四个维度,用详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精当的分析,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希望大于挑战的小城镇。

  城乡二元对立是一道世界难题。吴江人用实践破题,不断提升经济质态,为农民在农业生产之外找到了更多的活路,共同富裕有了初步模样。透过吴江在长三角这扇窗,可以看到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跳动着创新求变的时代脉搏,回响着共同富裕的铿锵步伐,展示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小城镇面临的大问题如何看、怎么办?“吴江路”无疑具有风向标意义。

  深扎产业根,坚定不移抓经济。从过去单一的商贸集散地升级为多功能的产业集聚地,经济是小城镇最强的内核。吴江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一直牢牢抓在手上,“从一滴油到一匹布”“从一根丝到一个品牌”的完整纺织产业链固然高大上,但也是从“村村点火”的彩钢板企业起步的,是经过持续产业升级才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实际,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不以其规模小而不屑一顾,不因其层次低而心生嫌弃,不为其基础差而灰心丧气,善于从小处着眼推动其做大,巧于从低处着手促进其攀高,敢于从差处着力促进其向好,推动经济之树茁壮成长,民营经济成了农民的钱袋子、发展的台柱子。千方百计抓经济,审时度势调结构,一以贯之提质量,用发展造福于民,这是吴江人抓了多年行之有效的经验。

  打响文化牌,激发创新精气神。把文化窄化为“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的地方文艺,是不少地方小城镇难以破题的症结所在。文化不应是时代的化妆品,更应是发展的精气神。小城镇历史文化中蕴藏着无穷智慧,创新创造是其文化密码,不屈的精气神是其历史脉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为历史文化焕发生机找到了生路。吴江不是固守历史文化的圈子,而是推动守正创新的突破,让沉睡文物醒过来,历史名人活过来,文化旅游火起来,文化创意聚起来,发展人气旺起来,一批特色小镇应运而生。实体打底,数实融合,经济发展坚定不移,质效提升孜孜以求,致富一方念念不忘。创新创造成为小城镇最美的文化,人文经济成为小城镇最响的品牌。

  凝聚百姓心,营造环境育能人。吴江小城镇之所以风生水起,产业兴旺的背后是能人辈出。一个地方的高明之处,更多体现在如何以百姓心为心,通过环境营造催生能人辈出的好机制。从吴江经验中,我们可以想到,外出务工的返乡人,不少人见过世面有经验,投资创业有基础,对外沟通有渠道,鼓励他们回乡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嗅觉灵敏的外乡人,要的是安全,想的是发展,只要以诚相待,他们一定会把产业做起来。有一技之长的本乡人,情况熟,头脑活,办法多,无论是从事特色农业,还是农文旅产业,哪怕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都能干出一番事业。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突出能人的培育引进使用,经济就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小城镇就会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社会文明、百姓富足,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市容整洁、秩序井然、环境优美、市民和气,等等,固然是小城镇该有的样子。但仅此还不够,小城镇的经济筋骨要始终硬朗才是根本。这是吴江的宝贵经验,其成功固然很难复制,但理念可以借鉴,思路可以参考。只要有造福于民的政绩观,把发展经济这个最大的民生实事抓牢办好,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一以贯之,又何愁小城镇不能大发展!

  (作者为扬州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