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与币的争夺
➤脱实向虚的经济路线、实体经济的乏力,严重掏空了美元的物质基础,损害了美元的实际价值和信用
➤超发的美元没有对应的价值标的物可以依附,叠加供应链危机等多重因素,使得美国通胀率一路走高,2022年一度超过9%,不仅严重影响了美国公众信心与国内经济,更让全世界认识到美元的真实价值在大幅贬值
➤美国一方面利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操控全球实物资源的生产,甚至用币直接“收割”全世界的货;另一方面利用美元霸权,大搞制裁、孤立,用币控制打压竞争对手的货
➤美俄之间的金融战实质上是美元体系下货与币的战争。从结果来看,美国利用美元地位控制全球资源流动的叙事逻辑已经产生裂痕,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其生存发展依赖的基础是货而不是币,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锚定关乎其生存发展的资源与工业产品,而不是真实价值缩水的美元,更不希望自己的货被美元“收割”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的报告,全球已有约110个国家进行了一种或多种形式的“去美元化”
➤长远来看,货是物质基础,谁有齐全完备的工业体系、更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具优势的贸易地位、更被世界认可的价值观,谁的货币才能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这是绕不开的规律
文 | 孙奇芳 陈文林
货币起源于原始社会物物交换的时代。为便利交换方式、降低交易成本,人们将某种物质固定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后来,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与成型,信用的内涵逐渐被认可,现代货币由此产生。追溯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出,货与币相依相生,货是币的支撑,币是为货服务的。
然而,如今作为世界主要货币的美元却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特点:其运行规律越来越背离传统的货币意涵,呈现出货与币分裂的态势,即美元仍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但却逐渐失去了资源、工业品和生产体系的价值支撑。因此,其真实价值正面临广泛质疑。
美元真实价值持续缩水
人们质疑美元的真实价值,首先是因为美国产业空心化导致美元缺乏实体经济支撑。
曾经,美国的制造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生产之王”,1945年仅宾夕法尼亚州的钢铁产量就超过了日本和德国的总和。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开始推动中低端产业转移,并逐渐失去了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和效率方面的全球主导地位,这个问题在2000年到2010年间达到顶峰,彼时美国流失了三分之一、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
如今,制造业衰退更是成为美国可持续增长、创造就业岗位和维持技术进步的主要掣肘因素。因此,振兴美国制造业成为近几届政府的施政重心。但是重振美国制造业并非一日之功。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约2.28万亿美元,仅占GDP的10%,而对GDP贡献较高的行业则主要集中在金融、房地产、商业服务、教育等领域,其中金融、房地产和商业服务的贡献率高达32%。截至2022年,美国制造业的全职和兼职劳动力约1280万人,仅占国内总在职劳动力的8.2%,更多工作岗位集中在零售、医疗、教育等行业。
由此可见,美国制造业疲软的现象仍在延续,服务业仍是支撑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力。脱实向虚的经济路线、实体经济的乏力,严重掏空了美元的物质基础,损害了美元的实际价值和信用。
与此相关的是,美国的GDP看似漂亮,但仔细挖掘可以发现,美元价值已远远超出其所对应财富的真实价值。
2023年前三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分别为2.2%、2.1%、5.2%,远超市场预期。但事实上,美国GDP注水的问题由来已久。
不同于中国的“生产法”,美国GDP的计算方法是“支出法”。生产法是分别计算每个经济部门的产出总额,分别扣除其中间损耗后,汇总求和得出总增加值;支出法则是计算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额,再减去进口差额。一般来讲,支出法比生产法得出的数值更大,因为生产法常忽略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对美国来说,服务业是其经济增长的支柱,对GDP的贡献高达70%以上。这意味着,美国的GDP并不是由物质生产支撑的,其“含物量”远远不足导致美元价值已远远超出其所对应财富的真实价值。
人们质疑美元的真实价值,也因为近年来超发了太多美元,这些美元没有对应的价值标的物,因此造成通货膨胀,美元大幅贬值。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美国通过货币超发向社会大量注入流动性,以刺激国内投资与就业。2008年至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9200亿美元膨胀到7.8万亿美元。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后,为挽救经济,美国启动无限量化宽松政策,将联邦基准利率下调至0附近。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在两年间增长一倍,2022年曾一度迫近9万亿美元,美国M2规模也飙升至21.9万亿美元(目前降至20.7万亿美元)。
货币超发的后果如期而至。近两年,超发的美元既没有流向国内的实体经济,也没有在其他国家“收割”到足够的制造业产能,导致其只能在金融领域空转。超发的美元没有对应的价值标的物可以依附,叠加供应链危机等多重因素,使得美国通胀率一路走高,2022年一度超过9%,不仅严重影响了美国公众信心与国内经济,更让全世界认识到美元的真实价值在大幅贬值。
美式“金融治理”遭遇信任危机
当下,国际社会不仅质疑美元的真实价值,更质疑以美元为基础的“金融治理”模式:美国一方面利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操控全球实物资源的生产,甚至用币直接“收割”全世界的货;另一方面利用美元霸权,大搞制裁、孤立,用币控制打压竞争对手的货。具体体现在:
其一,多年来美国利用货币超发炒高其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维持经济增长,一有危机临近,动辄采取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无限度发行国债,迫使全球为其买单。
目前,美国国债总额已经突破33万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预算展望,未来30年,美国国债规模将增长近一倍。到2053年,美国国债规模占GDP的比值将超过180%。美国长期穷尽手段发债印钱,真实目的不是为了刺激提升其实体经济生产效率,而是在玩货币游戏——将印出来的美元注入全球,向全世界收“铸币税”。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半个多世纪前就曾指出,“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具体来说就是,美国凭借一张成本仅约17美分的百元美钞,让其他国家实实在在地向美国提供价值相当于100美元的商品和服务。
其二,在需要控制通胀时,美国就采取货币紧缩政策,激进加息,并通过贸易、汇率、金融市场等影响其他国家的生产、贸易乃至整体经济形势。
近两年,美联储采取激进的连续加息措施后,全球开始涌现“加息潮”,如欧盟、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加息,这种局面常常会将贫穷国家拖入债务危机,如斯里兰卡、加纳等已经出现债务问题。同时,美国加息塑造的高利率环境也会通过层层传导导致全球需求收缩,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打击其他国家实体经济的产出。
其三,美国凭借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地位,滥用美元霸权及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影响其货物流通,搅动全球经济。
由于几乎所有大宗商品都需要使用美元结算,美国动辄切断或停止制裁对象的美元贷款、美元清算服务等,还会要求第三方(国际组织或盟国)的金融机构参与制裁,放大制裁效果,或通过美元和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将制裁对象剔除出美元流通体系。除此之外,美国还会冻结制裁对象的海外资产。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就伙同其盟友对俄罗斯施加了一系列制裁,包括将部分俄罗斯银行排除在SWIFT之外、冻结俄罗斯美元资产,以及将俄罗斯相关实体列入美国财政部下设的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制裁清单等。
以上种种操作,让国际社会逐渐认清了美式“金融治理”的真相:美元霸权及其金融体系具有“绝对利己性”,其本质是胁迫他国服从美国的政治经济战略且操作手段毫无底线。随着这种认识的加深,美式“金融治理”正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
在俄罗斯亚马尔 - 涅涅茨自治区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设施(2023 年 4 月 7 日摄) 曹阳摄 / 本刊
“去美元化”战争
与美国预想的局面不同,俄罗斯被制裁后,及时推出加强结售汇管制、限制不友好国家出售在俄资产等系列自救与反制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卢布汇率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止住下跌趋势。
俄罗斯没有被美国的极限施压击垮,根本原因在于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粮食储备,并可以将其作为卢布的支撑或抵押物。也因此,俄罗斯将天然气与卢布绑定,要求出口天然气以卢布结算。根据俄罗斯政府公布的数据,2022年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预算收入达到2.5万亿卢布,同比增长28%。由此可见,美国的“币”未能成功压制俄罗斯“货”的流通。
美俄之间的金融战实质上是美元体系下货与币的战争。从结果来看,美国利用美元地位控制全球资源流动的叙事逻辑已经产生裂痕,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其生存发展依赖的基础是货而不是币,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锚定关乎其生存发展的资源与工业产品,而不是真实价值缩水的美元,更不希望自己的货被美元“收割”。
认清底层逻辑后,全世界掀起了“去美元化”运动,其中不仅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发展中国家,更包括美国部分核心盟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的报告,全球已有约110个国家进行了一种或多种形式的“去美元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抛售美债资产。比如,2023年9月,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总规模下降约0.1万亿美元,创5月以来新低,显示出外界对于美债的避险心理有所增强。
二是增持黄金。在地缘政治持续紧张和美元信誉下降背景下,各国大举增持黄金。世界黄金协会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央行的黄金净购买量达到创纪录的800吨,2023年全年的净购买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三是多元化货币安排。多国推进非美元货币结算,30多个国家开始在外贸结算或投资中使用人民币,降低美元结算比例。比如,2023年3月,中国与法国道达尔能源完成首单液化天然气人民币结算交易。印度与阿联酋、马来西亚等,俄罗斯与印度、伊朗等也开始用本币结算。
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央行数字货币项目近年来呈现指数级增长,也给“去美元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受上述动作影响,美元的一些指标已出现下降趋势,在国际储备、贸易结算、外汇交易、大宗商品计价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已有所下滑。
世界货币的未来
在这场货与币的争夺中,酝酿着国际货币秩序的重大变革。中短期内,美元主导地位或难被实质性撼动,但国际货币体系必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高盛曾警告,现在的美元与当年的英镑有相似之处,相较于美元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很小,地缘政治正向不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当失去“货”这一物质基础后,“币”的地位便如同空中楼阁。
但美元凭借其长期积累的信誉不会一夜崩塌,美国必将尽全力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近年来也已加强相关举措。2021年以来,美国通过了《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芯片和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财政刺激法案,以吸引制造业回流,欲重新打造美元霸权的物质基础。同时,美国还推动形成“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印太经济框架”“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等,欲稳固在全球贸易投资中的主导地位,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稳固美元霸权。
尽管如此,随着新兴市场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支撑美元中心地位的经济规模和地缘政治优势必将持续削弱。
根据英国经济研究机构橡果宏观咨询公司2023年3月发布的数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22年金砖五国占全球GDP的比重达到了31.5%,超过七国集团的30.7%。扩员后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将进一步上升。货物充足、贸易繁盛、市场巨大的国家,拥有货相对于币的比较优势,必然不会再以美元作为唯一的世界货币。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新兴市场迫切需要更加安全高效的货币体系,而不是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
区域性大国已开始探索创建地区性货币。2023年,有南美国家领导人表示,正研究发起南美洲共同货币,并将邀请地区其他国家加入,以促进区域贸易、降低对美元的依赖。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向中国提出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的构想,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随着美国与传统产油国裂痕加深,石油美元机制未来将受到更大挑战。
关于世界货币的未来,现已有很多畅想。一种共识是,长远来看,货是物质基础,谁有齐全完备的工业体系、更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具优势的贸易地位、更被世界认可的价值观,谁的货币才能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这是绕不开的规律。□(孙奇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陈文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