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突围寻机

2023-12-25 18:59:50 来源: 瞭望 2023年第52期

  

  

先声药业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员正在进行药物分析 试 验(2023 年6 月摄)先声药业供图

  ➤从过去买国外专利,到如今向国际药企销售创新药,买与卖的角色转变背后,是中国药企加速转型升级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朱程

  近年,随着全球生物技术兴起,生物药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患者看到新的希望。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采访多家药企发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加速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变,以ADC(抗体药物偶联物)、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等为代表的先进疗法,正成为中国药企角力全球生物医药前沿的重要赛道。

  当前,创新药企的突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新药创收乏力、市场开拓遇阻、市场资金退潮等正成为它们共同的困境。如何营造良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加快关键要素供给等,是业内普遍关注的课题。

  转型:药企突围进行时

  不久前,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默克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对恒瑞研发的抗癌新药——PARP1抑制剂HRS-1167展开合作。恒瑞因此获得1.6亿欧元首付款、高至9000万欧元的技术转移费和行权费,以及研发里程碑付款、销售里程碑付款。

  从过去买国外专利,到如今向国际药企销售创新药,买与卖的角色转变背后,是中国药企加速转型升级。

  2022年,全国共有21个创新药批准上市,其中3个为首创新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如康方生物的双抗卡度尼利是我国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国产双特异性抗体,也是全球首款PD-1/CTLA-4靶点双抗药物,还是首款获批用于晚期宫颈癌的免疫治疗药物。

  “国内药企纷纷加大了对创新药物的研发力度,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殷建国说。

  一批龙头企业纷纷加大转型力度。比如先声药业,其2020年至2022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1.42亿元、14.17亿元及17.28亿元,2023年上半年创新药业务营收占比达到71.4%。正大天晴强化创新药物研发,特别是抗肿瘤药物及肝病药物研发,目前开展的创新药临床试验达100多项。

  创新驱动带来的发展能级提升,正让中国药企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2022年,国内创新药出海的license out(指企业进行药物早期研发,然后将项目授权给其他药企做后期临床研发和上市销售)数量达到59笔,交易总额237.8亿美元。2023年初至10月中旬,已有33起交易发生。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征。中国药企加速‘走出去’,既折射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进步,又契合当下企业寻求更大市场的需要。”毅达资本合伙人孟晓英说。

  资金:创新药企的普遍难题

  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长足进步的同时,融资难正在困扰创新药企的突围之路。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业内素有“花10年时间,投入10亿美元,研发一款新药”的说法。

  如此高的风险,使生物医药产业高度依赖风险投资参与。

  统计显示,2023年1~8月,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事件数量达142起,比2022年同期有较大降幅。

  这意味着,风险投资机构同期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表现谨慎。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前资金不敢投生物医药的关键,在于收益预期缩减和投资退出通道缺失。

  在收益预期方面,受近年医保政策影响,新药想要快速扩大市场,只能用略高于生产成本的价格以价换量,研发费用难以分摊。一位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表示,2023年的医保谈判有放松,但创新药的盈利空间依然受到较大限制。

  在投资退出方面,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高风险特质,初创企业想要获取资金往往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只能通过直接融资。这种情况下,企业上市成为许多投资人退出的主要通道。“当前,港股标的分化明显,流动性比前期出现好转但仍不能满足预期;赴美上市有回暖但数量有限;国内科创板审核从严,对企业持续经营和盈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凡此种种,对大量尚处于研发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融资比较困难。”孟晓英说。

  风险投资积极性降低让高度依赖金融支撑的生物医药产业面临“失血”危险。

  一些生物医药企业不得不砍掉研发线,减少非核心部门员工数量“节流”。某医药外包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2023年以来已经优化了20%的员工。“2024年若融资情况依旧,大量尚处于研发阶段、缺乏药物销售端的生物科技企业可能面临关门风险。”

  破局:营造创新生态势在必行

  生物医药产业短期承压,但多位受访者表示,他们依旧看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

  “从长远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对健康更为关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基础。”福贝生物共同创始人、总裁管小明说。

  与此同时,由于前些年过快发展,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在经历“挤泡沫”过程,优质药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生物医药市值领先的恒瑞医药、药明康德分别实现营收同比增长6.7%和4.04%,净利润均同比增长9.47%。Wind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信医药板块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达18695亿元,同比增长0.91%。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质态正在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如何加快建设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是当下最核心的问题。

  一方面,强化政府基金牵引,加强投资者信心。“参考发达国家经验,风投机构是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依托风险投资,中小药企可以专注新药研发,大企业则能更好发挥产业化、市场化能力,形成良性循环。”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俊说。

  业内人士建议,各地由国资设立的各类型创投基金应在当下强化引导作用,挑选并聚焦具有创新实力、创新潜力团队大力度支持,增强投资者信心。同时大力培育针对生物医药的风投机构,培育一批懂市场又懂技术的专业人员。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多位受访者表示,医保可关注创新药物的赔付范畴,对医保覆盖不了的部分,可通过发展商业保险补充。同时,对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降低企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