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高质量做好“五篇大文章”
➤围绕知识产权这一核心创新要素,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无形资产,转为沉甸甸的信用,实现不看“砖头”看“专利”,帮助科技型企业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将深入聚焦社会痛点和客户养老需求,坚守“金融报国、金融为民、金融向善”的信念,深化养老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升养老金融业务的便利性和体验感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不久前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总结了金融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也指出存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等问题。
在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应有更大的作为。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指明了方向。
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表示,金融机构要胸怀“国之大者”,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建设银行将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发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中国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支持的贵州云上鲲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有条不紊,发展进入快车道 中国建设银行供图
科技金融:为企业提供
全周期多元化融资支持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建设银行充分发挥集团优势,构建企业级科技金融服务工作体系;聚焦重点领域与客群,依托“科创评价”体系、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等成果,提升科技型企业数字画像的立体性和精准性;围绕科技型企业的各项特点,持续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及服务,建立覆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比如,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重智力、专业性强等特点,建设银行突破传统,创新推出“科创评价”第四张表“科技创新表”,着力突出科技属性,围绕知识产权这一核心创新要素,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无形资产,转为沉甸甸的信用,实现不看“砖头”看“专利”,帮助科技型企业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在“科创评价”的加持下,四川某公司作为国家“909”工程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和国家首批认证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与建设银行成功从单纯的结算客户转变为彼此信任的合作伙伴。2022年建行四川省分行以企业“科创评价”评定结果为基础,为企业授信2.8亿元,并以信用方式先后累计发放流动资金贷款2亿元。
截至2023年9月末,建设银行科技贷款余额已突破1.5万亿元,增速超22%,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已突破2.1万亿元,增速超45%,为国家技术创新进步及科技型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金融动力。
对于科技金融的发展方向,建设银行相关负责人透露,将从战略高度、全局视角对科技金融进行总体规划,以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实现“国家-企业-客户”多方共赢为目标,在深入推进“五专”服务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化服务思维、产业集群服务、全生命周期陪伴、合作生态共建、重点区域特色发展、客户经理高效协同等方面,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滴灌科技创新领域,涵养出一片创新创业的“雨林生态”。
绿色金融:助力国家
“双碳”战略落地
2020年9月,我国首次提出“双碳”目标。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绿色金融这一坚实后盾。
金融工具作为市场化引导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解决生态环境外部性问题中的作用日益引起关注。国有金融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绿色使命。
在浙江,建设银行创新推出“碳优贷”业务,基于当地人民银行构建的企业碳账户指标体系,将客户碳账户指标情况与信贷业务相结合,并实现系统对接,有力支持当地企业低碳生产。2023年,浙江省分行为当地某“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新增授信额度1亿元,上半年共发放“碳优贷”1.6亿元,通过优惠贷款利率,为企业节约财务成本约253万元。截至2023年6月末,浙江省分行已累计为179个客户发放“碳优贷”89.68亿元,为企业节省利息成本共计0.42亿元。
建设银行已率先制定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二十条行动计划,出台了《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2022—2025年)》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银行”的战略目标,主动将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融入各项工作。据了解,为更好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把握好绿色金融发展重要机遇,建设银行将从加强绿色金融精细化管理、加快绿色金融队伍建设、推动绿色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深化绿色金融数字化经营、强化气候风险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普惠金融:以更好覆盖面和
服务可得性促进共同富裕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生动体现,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至9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4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约25%。
2018年5月,建设银行将普惠金融确立为集团发展战略,制定普惠金融战略发展规划,明确战略“路线图”和“施工图”,以“新金融+高科技”谋篇布局,以“数字、平台、生态、赋能”为发展理念,探索建立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
战略启动以来,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年复合增速超40%,2020年3月、2021年12月普惠金融贷款余额业内率先突破万亿元、2万亿元,截至目前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已突破3万亿元。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占全行各项贷款余额比重由2017年初的2.5%提升至超14%,贷款新增占比由1.3%提升至超过25%,成为行内重要资产板块。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和贷款客户市场占比约为10%和7%,是普惠金融信贷供给总量最大的金融机构。
为了扩大金融可得性、全面助力中小微企业经营成长,建设银行率先在业内推出为普惠金融客户打造的“惠懂你”一站式移动金融服务平台,有效解决普惠客群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核心痛点。截至2023年9月末,平台访问量超2.8万亿次,下载量3400万次,个人用户2100万户,企业用户超1120万户,签约客户超250万户,为普惠客群提供以信贷融资为核心的综合金融服务。
在普惠金融的下一步方向,建设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着力深化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推进科技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践行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探索养老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使金融资源更广泛、更深入、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养老金融:创造性
解决养老痛点难点
养老金融特指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养老金融此次被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列为“五篇大文章”之一,突显了中央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商业银行参与养老金融体系建设,在客户入口、账户、资产管理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22年6月,建设银行抢抓养老金融业务先机,整合集团内外资源,成立养老金融领导小组并提出了养老金融“1314”发展策略,寓意建设银行养老金融服务将努力伴随每个人一生一世。具体包含,打造“养老金融专业银行”一个目标,发挥“客户、资产、科技”三大优势,突出“专业稳健一站式”特色,搭建包含“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金融生态”四位一体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养老金融将是商业银行聚拢资金、服务客户的全新战场,能否抓住机遇关系着商业银行的未来。当前,建设银行已经具备成为“养老金融专业银行”的良好基础,肩负着“助力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的职责使命,有能力依托“财富储备-产业培育-服务供给-生态搭建”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发挥优势、做出特色,提升养老金融竞争力。
未来将深入聚焦社会痛点和客户养老需求,坚守“金融报国、金融为民、金融向善”的信念,深化养老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升养老金融业务的便利性和体验感。
数字金融:以数字化转型
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在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数字金融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
据介绍,“数字金融的首要问题就是金融机构自身的数字化,这既是基础支撑也是创新动能。同时,以数字金融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也是做好数字金融的应有之义。”
从2017年至今,建设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探索阶段:从2017年提出“三大战略”到2019年提出新金融,建设银行秉承“一切痛点皆是机会”的理念,以社会痛点、难点为切入点,聚焦住房、普惠、政务服务等领域,建设平台、打造生态,确立了数字化经营的价值观与认识论,开启了数字化转型理念导入、自觉探索阶段。
模式探索阶段:2020年,建设银行在“三大战略”、重点领域数字化经营探索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特定场景和客群,在更多业务领域开展数字化经营,总结、沉淀数字化经营的逻辑、工具,提炼形成了“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的基本路径与方法。
全面推动阶段:2021年以来,建设银行开始以新金融实践系统推动全行数字化转型,发布了业务和技术维度两个转型规划,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领域,进入有规划、分步骤全面推进全行数字化转型阶段。
数据显示,2022年,建设银行全年为央企的千余家成员核心企业、4万余普惠客户发放供应链贷款超过2000亿元,有效降低了央企产业链上合作企业融资成本,助力央企产业化、专业化整合,加速实现固链、补链、强链、塑链。
从建设银行角度出发,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就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新金融行动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服务国家建设的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同时,聚焦数实融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重点,深度参与数字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