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出海方兴未艾

2023-12-04 15:40:01 来源: 瞭望 2023年第49期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精彩瞬间——烟雨江南西湖莲开(2023 年 9 月 23 日摄)杨磊摄 / 本刊

➤2022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创新高,超过22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1%

➤2022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占文化产业的51.4%,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将为文化出海积蓄更大的机遇和动能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许雪毅 刘苗苗

  

  良渚、宋韵、诗词、丹桂,从风雅颂歌到梅兰竹菊……前不久闭幕的第19届亚运会给全球留下了深刻印象。

  “数字烟花,美妙又壮观”“数字火炬手令人惊叹”“每个细节都很打动我”“拜托让这些东方审美狠狠暴击我”……海外媒体平台上,溢美之词不胜枚举。

  借助国际赛事平台,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魅力,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生动体现之一,折射了国家促进“文化出海”的成果。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创新高,超过22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1%。其中文化产品进出口额1803亿美元,文化服务进出口额414亿美元。“文化贸易就像货物贸易一样,体量越大、结构越合理越有影响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高宏存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文化产品竞相出海

  中式麻辣烫在韩国爆火,反超炒年糕,coco、喜茶、蜜雪冰城等新式茶饮在南洋受热捧……近年来,中餐的海外表现,让人看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吸引力。

  作为最受海外民众欢迎的中国文化符号,中药、武术表现同样抢眼。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2023上半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额29.15亿美元,同比增长3.63%,中药已成为当下医药“出海”的重要品种。武术方面,全球有3亿多人练习太极拳,每年到少林寺学拳术的近13万人。

  丰富多彩的中国文艺作品、文创产品、文化服务等也在打动着世界。

  今年9月举行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众多设计师将陶瓷、地方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宋锦、湘绣等非遗工艺融入时尚潮流设计,令人眼前一亮。同月举行的米兰时装周上,多个中国品牌和中国设计师作品登场亮相,展示了东方美学的魅力。

  各大海外院线和媒体平台上,中国制作的电影、电视剧获得了极高关注度。从《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现身第八十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到《流浪地球》《万里归途》《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电影获得不俗票房,再到《甄嬛传》《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电视剧在YouTube上热播,还有国产悬疑剧《开端》登陆美国视频网站奈飞(Netflix)、国产动画片《白蛇:缘起》入围被誉为“动画奥斯卡”的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等,展现了中国影视作品的世界影响力。

  各大海外书单排行榜上,中国知名的文艺作品受到大量读者喜爱追捧。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系列等,从不同角度向世界讲述了中国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文艺创作的高度,发行量居高不下。以《三体》为例,其日文版在日本上市第一天,首印的1万册全部售罄。

  手游、网文、电竞等崭新力量竞相出海,成为文化出海新的生力军。2022年上半年,就有23款中国手游入围美国畅销榜Top100,合计吸金14.1亿美元,占Top100总收入的20.6%。网文国际平台“起点”上,点击量超千万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超过百部,《赘婿》《地球纪元》《大国重工》等16部中国网文还被大英图书馆收录。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梁燕说,各种文化产品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历史的和现代的中国,一个有着文化根脉和勇于创新发展的中国,一个保持自己文明成果和愿意向世界分享的中国,一个努力思考人类命运和愿意担当的中国,一个敬畏自然、敬畏历史和有智慧、有力量、有美好追求的中国。

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的尤宁城,中国武术运动员进行交流表演(2023 年 11 月 26 日摄)吴晓凌摄 / 本刊

  让世界观众更加了解中国

  “海外观众非常期待了解中国的飞跃是如何发生的。”导演李路说。他拍摄的2022年大热的电视剧《人世间》,拍摄阶段就被迪士尼预购了海外独家发行权。李路分析,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人世间》满足了当下世界迫切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的需要。《人世间》以平民百姓周家的故事切入,反映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真实的变迁和飞跃。

  越来越多力量、资源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阐释和利用中。一批汲取历史文化营养的精品力作涌现出来,契合了海外认识中国的需要。

  以全球风行的《三体》系列小说为例。这部作品借用古典文学、神话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中国人对于人类未来的忧患意识与历史担当。其中的奇思妙想和科技想象力,特别是对人类科技共生并进的复杂图景的揭示,引发了无数人掩卷沉思。“这样的作品既有民族性又有跨语言跨文化的全球性视野,受全球欢迎是情理之中。”高宏存说。

  催生文化产品、文化贸易、文化交流等成长的政策、平台、人才、技术等,加速推动文化出海。

  政策方面,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以来,各部门积极出台引导政策和补助资金,支持文化贸易企业发展,培育了一批优秀的文化贸易骨干企业。去年8月商务部等27部门又印发《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28项任务举措推动文化出海。

  平台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全国各地各行业搭建的各级各类各层次的文化出海平台层出不穷,提供人才、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企业更多更好走向全球文化市场。

  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内,一家从事文创产品出口的企业经理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文化IP挖掘、创意设计、品牌孵化、海外推广,基地为企业搭建了一体化的文化出海全链条服务体系,让企业有更多时间用于研发,生产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创产品。

  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经设立30多家中国文化交流中心,形成了“丝路之旅”等十余个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品牌。

  技术方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文化新业态,提升了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近年来涌现的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数字虚拟景区等文旅业态,还有网络视听、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在海外有了不俗战绩。

  人才方面,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和培训中更加关注国际化视野、产学研融合、数字化素养的赋能,积极为文化出海储备后备力量。故宫博物院去年启动的太和学者计划,面向国(境)外招收访问学者,同时选派故宫博物院学者赴国(境)外访学,此外还积极推动考古、文保、展览的国际化,通过开展国际性项目,让故宫学者与海外人才交流互鉴。“每一次深入交流合作,就是一次国际视野的拓展,就是一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行动。”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