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基层事业单位入口关须把牢

2023-11-13 21:53:34 来源: 瞭望 2023年第46期

  

  个别地方基层事业单位招录权出现“异化”,舞弊违规成本较低,少数县区事业单位对“逢进必考”原则把关不严

  由于考卷试题由用人单位自己设计,个别单位会通过增加主观题占比、降低整体难度甚至个别“透题”方式,确保“内定”人员进入面试环节

  违规成本过低,以及部分基层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固化、招录权“异化”,是违规招聘现象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

  公开招聘、考核选拔、择优录取的“逢进必考”原则底线必须坚守。当前,亟需加强执行监督,加大违规惩戒力度,完善考试监管机制,严格落实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制度,持续扎牢织密制度“铁笼子”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今年7月,重庆市公布的17个县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联考的笔试成绩引发公众质疑。原因是,同一套职测考题出现区域间“断崖式”领先——丰都县140多分扎堆,而其他县区最高分只有120多分。

  此后,重庆市人社部门以及公安局证实,重庆市丰都县与南川区考场确有考生存在作弊行为。公安部门已抓获组织作弊团伙成员,并对案件继续进行侦办。目前,丰都县已对外公布笔试成绩及进入面试人员名单,涉嫌作弊的8名考生成绩被取消。

  县级以下基层事业单位,是我国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为确保基层事业单位能够提供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我国实行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逢进必考”原则。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个别地方基层事业单位招录权出现“异化”,舞弊违规成本较低,少数县区事业单位对“逢进必考”原则把关不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漏题作弊、以“签录”代替“考录”、“内定”招聘等违规行为,亟需完善管理,把牢基层事业单位入口关。

  “逢进必考”存在把关不严

  2006年,由原人事部公布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正式施行,明确了公开招聘、考试考核、择优录取等“逢进必考”原则。2014年,由国务院审批并发布施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再次对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逢进必考”成为保障招录选拔程序公平的重要措施。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规定在各地的具体落实情况存在差异,少数地方“逢进必考”存在把关不严情况。

  个别地方出现“断崖式”分差情况。同在今年7月,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公开招聘编制外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试出现“断崖式”分差情况,引发考生和网民质疑。另有考生反映,临床护理岗考试为50道单选题,每题2分,但有考生成绩为奇数。

  此后,该区卫生健康局组织调查并回应“此次招聘存在程序执行不规范、把关不严的问题”,决定停止招聘。9月18日,播州区政府官网发布后续通报,决定对区卫健局局长、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等9人立案审查调查。

  在贵州省黄平县2022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中,也出现了多个岗位考试分数差距不正常加大的情况,后经调查发现,有11人在笔试中作弊。

  个别地方以“签录”代替“考录”。近期,中部省份某地核实确认,当地经济技术开发区有206人存在违规入职问题。当地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基层事业单位进人大致分为考录、选录、签录等方式。所谓“签录”,即通过批条子、打招呼等方式进入事业单位工作,其档案中没有公开招聘文件或相关证明材料。

  有干部反映,“签录”违背“逢进必考”原则,但在基层又客观存在。比如,一些基层事业单位由于阶段性工作急需某方面专业人才,而公开招录程序多、流程较长、操作复杂,因此出现借“特事特办、急事快办”之名违规用人情况。

  “有的基层负责人在感受过签批进人的权力便利后,不愿改变权力使用惯性。”一位受访干部坦言。

  少数单位控制条件变相“内定”。一些受访基层干部反映,有的单位在招聘中存在为有关系的候选人“量身定制”招聘条件或者职位的情况,以达到让“关系户”成功应聘的目的。

  西部某县一位30多岁的乡镇女教师告诉记者,她毕业后曾想考到当地更符合所学专业的某事业单位,但几次公开招聘都没有通过资格审查。“该单位每次列明的招考条件都差不多。但纵向对比看就会发现,每一年对报考者的年龄、学历、性别、是否应届生、是否有工作经验等要求,都有细微差别。”她说。

  西南地区某县干部表示,当地一些事业单位、县属国企的重要岗位,在招聘考试前早已“内定”人选。由于考卷试题由用人单位自己设计,个别单位会通过增加主观题占比、降低整体难度甚至个别“透题”方式,确保“内定”人员进入面试环节。

  基层招录权“异化”

  记者采访发现,违规成本过低,以及部分基层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固化、招录权“异化”,是违规招聘现象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

  部分考生铤而走险。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希望进入体制内工作,端上“铁饭碗”。一些地方公考、事业单位招考报名人数达到历史高点,竞争激烈。

  重庆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监考环境越来越严格,但仍有个别人冒险舞弊。他们使用针孔摄像机、作弊眼镜、橡皮擦作弊器等电子产品考试舞弊,令考试组织部门防不胜防。

  违规成本低,对舞弊行为的惩罚缺乏威慑性。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超认为,个别违规人员敢冒险投机取巧,关键在于“输得起”,被发现后仍可“从头再来”。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事业单位招考结果被公众质疑,相关单位介入调查也确认存在违规问题,但通报的处置手段往往是“取消考试成绩”“择期重考”,而并未公开原因,也没有对考试组织部门、参考人员进行深入调查和相应问责。

  有的基层部门将编制资源作为“自留地”,“异化”招录权。基层事业单位人员身份复杂,比如以供养方式分类,存在财政全额拨款、财政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等不同类别。这些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多由部门或单位自行招录,专业技术多样、来源渠道多元、选人标准不一,容易出现源头把关不严。

  “涉事的经开区出现大批人员违规入职,是因为该批人员多为近年来其他县区调入人员。”中部省份某地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鉴于经开区位于市区,且工资待遇具有优势,不少县乡工作人员愿意往经开区调动,期间经开区并未对人员入职资质进行严格审核。

  近年来,为增强基层用人自主权,各地陆续下放县(市、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组织权限。在一些地方,放权后严格管理并未跟上。

  有组织、编制部门干部表示,与公务员审批招聘权限在省级组织部门不同,县区管理本区域内事业单位人员招录存在模糊操作空间,一些部门进人裁量权过大。有的基层部门出台招录“土政策”,不经编制和人社部门同意,或先斩后奏,或自行招录。

  扎牢织密“铁笼子”

  公开招聘、考核选拔、择优录取的“逢进必考”原则底线必须坚守。当前,亟需加强执行监督,加大违规惩戒力度,完善考试监管机制,严格落实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制度,持续扎牢织密制度“铁笼子”。

  加大惩戒力度,对违规招聘一查到底、严肃追责。《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第三十、三十一、三十二条规定,对严格公开招聘纪律作出明确规定,列明了“必须严肃处理”的若干情形,同时指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应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政策规定。从操作层面看,加强对事业单位招录中具体执行环节的规范和监督。比如,制定招聘计划、发放招聘公告、考试、成绩发布等。”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贠杰表示,在扎牢织密制度笼子的前提下,如还有人违规“钻空子”,就应加大惩处力度,形成威慑,“对涉案人员追责须戳到痛处,不能仅仅取消成绩了事”。

  创新考试制度,加强考试过程监管。马超认为,作为防范考试作弊的重要一环,考试机构应不断创新考试制度,有效防止作弊现象。比如,可以采取计算机随机抽题模式、公布答案等多种方式,防止作弊者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试题,并在试后及时公开答案,加强对考试过程的监控和检查。同时,也需建立更加完善的考试监管机制,加强对考试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应压实招聘组织单位的主体责任,强化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让招录程序更加规范透明。”贠杰说。

  严格落实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制度,活用县域事业单位“编制池”。有编制部门干部介绍,在基层运行中,一些地方未严格落实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制度,编制资源被固化。有的部门在机构改革中职能已削减,但仍把持编制资源,未在县域内统筹使用。

  “编制是加强县级各类公职人员管理的重要抓手,必须防止县域资源变成单位资源。”中部某市一位县委书记说,面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当地发现一些基层单位“人浮于事”与“人手紧缺”现象同时并存。通过撤并重复分散、规模过小的事业单位,当地在全县收回了300多个空编,由县级统筹使用。依托县域事业单位“编制池”,选人用人更加科学精准,实现人岗适配。

  马超等受访专家建议,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实际需求对事业单位招录进行总体统筹,对县域内的事业编制进行集中梳理和统筹使用,依据实际需要撤并整合原有基层事业单位,保持区域内人岗动态平衡,有利于收紧基层部门人员招录的自由裁量权,挤压违规进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