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市做好“点绿成金”文章

2023-11-06 18:24:43 来源: 瞭望 2023年第45期

 

贵州省黔西市乌江源百里画廊东风湖景区(2023 年 7 月 15 日摄)  史开心摄 / 本刊

2022年2月,黔西市国家储备林项目获全省首张林业碳票,并成功质押融资贷款500万元,实现从“碳票”变“钞票”

  文 | 中共贵州省黔西市委书记 林松

  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市始终坚持“两山”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守护好绿水青山“颜值”,挖掘金山银山“价值”,致力于做好“点绿成金”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双赢之路。

  创新机制制度做好“法治”文章

  建立“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整体推动”的乌江干流及六冲河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工作站,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力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从机制上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常态化。

  全面推行林长制和“河长令+”机制。2019年启动建设市乡村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初步构建了“党政同责、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林业生态保护机制。现有市乡村三级林长1613名,开展常态化巡林7.8万余次,初步实现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全面推进河湖管理,建立市乡村三级河湖长体系,现有市乡村三级河湖长244名,完善总“河长令+”工作提示、联席会议、工作督办、反馈、通报和考核奖惩制度“一令六制度”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巡河。2021年,黔西市河湖长制工作在全省唯一获国务院1000万元奖励。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建设完善林业防灾减灾体系。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成立环境保护法庭,开展环境资源案件巡回审判。累计受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70件,其中公益诉讼11件,强烈震慑破坏环境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2年2月,黔西市国家储备林项目获全省首张林业碳票,并成功质押融资贷款500万元,实现从“碳票”变“钞票”。黔西电厂利用碳排放配额获得全国市场首单碳排放权抵押贷款2800余万元。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累计利用森林面积60余万亩、产值达13亿元以上。

  强化生态修复做好“扩绿”文章

  重视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以生态环境提升推动生态价值变现。

  改善生态环境。实施乌江重点生态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13万余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8.05平方公里。完成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14.14万亩、退耕还林21万亩,森林面积增加到20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12%,石漠化综合治理2.15万公顷,石漠化发生率下降7.16个百分点。素朴镇古胜村,一个曾饱受石漠化之苦的小山村,因地制宜种植经济林和玛瑙红樱桃、五星枇杷等果木林,让群众吃上了“生态饭”,村民人均增收万元以上,被评为西南喀斯特岩溶山区生态发展示范村。

  着力耕地保护。实施完成增减挂钩跨省域调剂项目,拆旧复垦和易地扶贫搬迁增减挂钩项目生产任务1410亩。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启动金碧镇、新仁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黔西市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市。加强土地执法,累计立案查处矿产、土地等违法案件77宗,打击违法行为500余次。

  建设绿色家园。建成凤凰山公园、杜鹃湖湿地公园等城市公园,启动建设街心花园、口袋公园13个,绿化覆盖总面积979.54公顷,城市绿地率36.05%,创评水西柯海国家湿地公园,为贵州省森林城市、贵州省园林县城,2014年以来连续三届被评为“贵州省文明城市”,并荣获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提名城市;大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推进环境治理做好“减污”文章

  推进环境治理,实施减污治理,把环境治理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有效转变。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城区供水二期管网等地下管网改造项目66.9公里,新建城区三期污水处理工程,城区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到5.5万吨/天,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2%。建成投运15个建制镇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开展5处城市黑臭水体问题整治和9处生活污水散排治理。

  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建成30个乡镇(街道)垃圾收运站,364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1303个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96%,黔西市被列为全省17个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示范县之一。

  防治大气土壤污染。加强挥发性有机物防控,严格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实施黔西电厂2号、4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和西南水泥厂窑尾收尘器超低排放改造,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8%。以4个乡镇1300亩为核心区,辐射面积1万余亩,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试点,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30万元。

  发展绿色产业做好“降碳”文章

  狠抓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工作落实,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迈上新台阶。

  严格“两高”项目管理。扎实开展项目节能审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开展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重点企业排查,全面提升能效水平。严格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黔西电厂“碳排放权”获批2021年全国首单碳融资贷款,获评贵州省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优秀企业。

  发展现代化工产业。大力实施先进装备、智能制造、旅游康养等绿色产业,实施黔希化工等重点企业节能改造项目18个,预计年节约折合标准煤1.28万吨。围绕黔西电厂、黔希化工产业布局,深入推进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年产15万吨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年产10万吨碳酸二甲酯、年产6万吨碳酸甲乙酯、年产30万吨双氧水等新型化工项目加快推进。

  推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利用。创建节约型机关53家,获评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推广使用新能源车,现有新能源公交车176辆、网约车313辆,启动新增200辆新能源巡游出租汽车,加快充电桩配套设施建设。装机14.8万千瓦的定新一期农业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总装机15万千瓦的洪家渡水光互补农业光伏电站已并网12.3万千瓦,总装机15万千瓦的重新、定新风电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