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华南师大的强师强教之路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
➤据不完全统计,近八成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及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
➤2016年以来,华南师范大学的全职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从55人增至119人,整体翻了一番;国家“四青”人才从8人增至48人,增幅达5倍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郑天虹 杨淑馨 赵紫羽
培养90余万教师和各类人才,90%以上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这是华南师范大学(下称华南师大)建校90年交出的成绩单。
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师范类“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华南师大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培养了大量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广东省中小学名师以及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近八成毕业于这所大学。
站在建校90周年新起点上,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学校如何谋划“师范”的守正创新之路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之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
引育并举 强师强教
《瞭望》:强教必先强师。华南师大是如何强师的?
王斌伟:学校通过实施强师工程来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主要有下面几项举措。
一是立足重点学科精准引才。学校围绕“建高峰、拓高原、筑高地”的学科建设思路,在重点学科、方向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根据各学科重点建设方向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国际化程度等确定青年人才引育重点,加大青年人才储备;根据师范专业建设和教师教育需要与特点精准引才,强化师范教育特色。
二是持续优化人才规模结构。学校通过制定人才规划、拓宽引才渠道、改革用人机制、加强团队建设等途径,师资队伍规模结构均得到了优化。当前,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初步形成了国家级人才引领发展、青年和骨干人才支撑发展的良好结构。
三是加大一流师资培养力度。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和文科资深教授制度,支持高层次人才持续奋斗。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优先聘用制度,为“通才”和“偏才”提供多元晋升通道。拓宽青年人才长聘、入编和转聘通道,配套推出专项职称评审办法和学科代表性成果目录制度,推动人才和学科高质量耦合发展。
四是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教职工考核管理、薪酬分配和职称评审等方面制度改革,建成教职工全员考核制度体系,收入分配的规范性、合法性和激励性增强,职称评审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
这些举措很好激发了教职工创新创造活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以来,专任教师增至2601人,增幅达3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2.7%,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工作经历教师占41%,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25.4%。全职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从55人增至119人,整体翻了一番;国家“四青”人才从8人增至48人,增幅达5倍。
守正创新 凝练特色
《瞭望》:华南师大把“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明确为强校之路,这一特色具体是什么?
王斌伟:我们华南师大的教师教育特色可以凝练为“新”“全”“高”“大”“广”五个字。
“新”即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新。学校以“新师范”建设为抓手,构建“全口径、协同式、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全口径”是指全领域、全学段、全层次,以及师范生的大体量和保持40%左右的占比。“协同式”是指“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育人体系,学校与遍布粤东西北和珠三角地区的180所名优中小学组建协同发展联盟,其中72所为省级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一体化”是指构建“层次性、模块化、开放式”课程体系,师范生培养遵循“通识教育+大类教育+专业教育”层次性课程结构设置原则,强调跨学科融合。
“全”即教师教育类型覆盖全。学校师范生培养覆盖普教、特教、职教全领域,学前、小学、中学全学段,本、硕、博全层次,教育学科门类所有一级学科实现国家重点学科、学科评估A类学科、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全覆盖。
“高”即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作为广东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学校主动服务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近半数广东省地市及区县教育局负责人、近八成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及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是华南师大的毕业生,他们都成为广东和大湾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
“大”即教师培养培训规模大。目前,在校师范生人数破万,占本科生人数的近40%,教育硕士也接近2800人,占专业硕士的47%,师范生规模和比例都排在全国师范大学前列。我们连续14年承担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培训“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学员超16万人次。
“广”即辐射示范效应影响广。学校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是最早到港澳办学的内地高校之一。我们是全国4个“香港中小学骨干师资培训基地”之一,多年来培养培训的澳门中小幼教师曾占其总数七成,被誉为“澳门教师的摇篮”。今年上半年学校举办了香港新入职教师学习团到校培训,共两期200人,接下来还将承接19期共约2840名香港新教师的学习交流,帮助香港新入职教师深入体验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成果,促进粤港两地教育融合发展。
五德同向 强化思政
《瞭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工作是重要着力点。华南师大的思政工作有什么特色?
王斌伟: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鲜明的思政工作体系和特色,可以概括为“党建引领、五德同向”。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引领立德树人正确方向。学校着力实施“领航、铸魂、提质、正风、聚力”五大工程,扎实推动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学校集体和个人先后获全国全省80余项荣誉、试点工程。2019年,学校成为“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2022年顺利通过验收。
立足“五德同向”,形成思政金课、课程思政、师德师风、网络思政、社会实践五方思政工作合力。
一是以思政金课“立德”。依托学校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优势,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打造了一系列广受好评的思政金课。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网络教育名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永刚教授参与的《湾区哥哥的思政课》节目,现在在网上播得很火。
二是以课程思政“明德”。作为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努力营造“人人重育人、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的思政氛围。今年,我们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赛道上斩获佳绩,获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综合排名并列全国第一。
三是以师德师风“树德”。作为师范大学,我们的教师是“师者之师”,培养的学生是“明日之师”。所以,我们坚持躬耕教师培养、改革教师评价、筑牢师德底线,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支撑教育强国和教育强省建设。
四是以网络思政“润德”。今年,我们的官微“晚安华师”排名跃居全国高校第四,以“小晚”为头雁,学校打造了一批高品质网络思政品牌项目,如“榜样华师”“青春演播厅”“华师易班”等,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思政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五是以社会实践“见德”。学校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造理论宣讲多元化、实习实践广泛化、支教服务精品化、就业创业协同化的“四结合”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让学生真切感受新时代的发展脉搏,引导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砥砺奋进。
华南师范大学校园 华南师范大学供图
系统推进 建设一流
《瞭望》: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华南师大如何建构自己的一流体系?
王斌伟:我们将创新人才培养、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视为“一流体系”内涵建设的关键组成,从三个方面实现“系统性”推进。
首先,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储备拔尖创新人才。
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重整各类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课程学习+科研实战”培养,构建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双向赋能培养机制。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华南师大及其附中、附幼共获奖15项。华南师大获奖总数11项,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一,在全国师范类高校中与北京师范大学并列第二,其中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居全国师范大学首位。
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加强学位点建设,推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向学科开放,探索实行教育学、心理学等优势学科本硕博一体化、连贯式培养。同时,持续畅通关键能力提升路径,推进科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教育硕士校级基地建设、粤港澳联合培养计划,设立人才联合培养创新班,与大中企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科研院所等加强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其次,分类布局学科发展形成集聚优势。
我们根据学校区位与服务面向,打造了以广州校区为主体、佛山校区和汕尾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办学格局,广州校区定位为“师范性、研究型、综合性”,佛山校区定位为“新工科、国际化、新商科”,汕尾校区定位为“交叉性、应用型、新师范”,三校区四校园各有重点、相互支撑、共建共融。
学校持续实施学科提升计划,将在建一级学科划分为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发展等四个建设层次,根据学科建设层次给予资源配置权限和政策支持力度。同时以物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优势学科为重点,提出层类明晰、目标科学、举措有力的高峰、高原、高地学科建设计划,强化一流学科梯队化培育。
最后,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构建科技创新“顶天立地”局面。
顶天方面,学校聚焦基础物理、昆虫学、脑智发育开展前沿理论探索,促进优势学科加速发展,提升解决关键技术掣肘的能力,取得了重要突破。
立地方面,学校在彩色电子纸显示技术、动力电池关键技术、活细胞分子结构与功能显微成像技术等方面,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华南师大力量。□